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自制教具的运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23
/ 2

浅析小学数学教学中自制教具的运用

琚姚景

桐城市文昌小学

摘要:自制教具是教学过程中的有力工具,尤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自制教具的定义、种类及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旨在探讨如何充分利用自制教具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自制教具;小学数学教学;运用;效果

引言自制教具是指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教学目的,利用简单、易得的材料自己亲手制作出来的教学工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自制教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概念,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从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自制教具的种类

自制教具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数字卡片、算盘、几何模型、透明计数棒等。这些教具不仅简单易制作,而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自制教具学具的运用

1. 精心策划,构建实用的数学教学辅助工具

教学辅助工具的创造旨在促进教学,提升教学质量。教师在设计教具时,需确保其科学性和实用性,紧密结合教材的核心理念,紧密贴合各个章节的关键点和难点。制作的教具不必过于繁琐,关键在于能否直观地呈现数学概念。

以“比较大小”这节课为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准确理解和灵活运用“〉”“〈”和“=”这三个符号。虽然“=”的概念易于理解,但“〉”和“〈”可能会引起混淆,因此,区分这两者成为教学的核心任务。明确难点后,教师就可以思考如何挑选或制作合适的教具,并配套设计教学策略。比如在比较“3与7”和“8与2”的大小时,教师可以选择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燕尾夹”,或创造一个类似的工具,将燕尾张开的方向对应为“〉”和“〈”。教师可以教导学生,数值较大的那一边,燕尾夹的开口会朝向那一边。如果开口向左,代表“〉”,向右则表示“〈”,并强调“燕尾夹总是朝向较大的数字张开”。这样的教学方法既生动又具象,有助于学生记忆和理解,当他们在后续学习中遇到类似问题,也能迅速回忆起“燕尾夹指向较大数”的规则。

2. 创新使用自制教具,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度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解,学生静听,这种方式往往单调乏味,容易使学生注意力分散。采用让学生根据课程内容制作教具的方式,既能提升他们的实践技能,也能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从而使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促使学生全身心投入。

例如,有题目问“一个‘田’字中有多少个正方形”。教师可预先让学生准备一些1厘米长的小木棍,或者类似长度的物品,如火柴或牙签。在课堂上,学生们动手拼出“田”字,然后数正方形的数量。有些学生可能会立刻回答“4个”,这揭示了他们思考的局限性。对此,教师引导学生减少木棍数量再尝试,他们将发现原来还有一个隐藏的大正方形,同时也认识到自身的思维误区。接着,教师可将问题升级为“‘田’字形中有多少个长方形”,学生借助前一题的经验,通过调整木棍数量探索答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自然地引入解题策略,学生不再仅仅是被动接受知识和记忆公式,而是通过亲自动手实践,深化对问题本质的理解,实现了理解与掌握的双重目标。

3. 创新利用自制教具,突破学习瓶颈与挑战

学生在成长阶段,由于认知局限,感知和空间想象可能相对较弱,面对复杂的概念理解,尤其是几何结构问题,他们容易感到困惑。特别是当涉及立体图形时,空间思维成为理解的关键障碍。而巧用自制教具,恰好能将难题化繁为简,直指问题核心。

比如,将一个长方体其中的一个顶点切除掉1厘米,我们要求计算出剩余几何体的表面积。这个问题本身并不棘手,关键在于引导学生找到恰当的思考角度,即对整体几何形态的深入理解和重构。对于学生来说,这是抽象概念,难以准确把握。如果仅依赖教师在黑板上的示意图,不仅考验教师的绘图技巧,而且往往难以形成清晰的视觉效果。这时,教师可以引入自制教具,比如使用多块小立方体(如骰子)构建长方体模型,让学生亲手操作,模拟题目中的操作。通过这个过程,教师指导学生关注切割前后几何体的变化,他们将发现看似减少了三个表面,但其实新增加的切割面面积等于被削减的,因此总表面积保持不变。如果没有实物演示,学生可能会误以为表面积减小。如果这是一道选择题,他们可能会选错答案。进一步探索,若在不同位置移除立方体,结果会有所不同。借助自制教具,复杂的问题得以直观呈现,课堂互动更活跃,有助于突破学习难点。这种方法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解题技巧,教授解决问题策略,还能提高教学效率,实现多赢的局面。

4.优化教育资源配置

学校应增加对传统教育工具的投资力度,确保充足的库存以支持教学活动的多样性。过度依赖讲解和多媒体可能抑制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通过学校间的资源共享,如轮换使用高成本教具,可以提升教学效率,并促进教育合作。学校需强化教具管理,设立专门人员负责日常维护和检查,及时修复或补充缺失的教具,确保其完整可用。同时,实施严格的教师使用监控机制,通过随机抽查、听课评估及定期评估等方式,确保教具的有效应用。

5.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与交流

教师应积极寻求信息渠道,深入研究传统数学教具的理论、类型及其在教学中的价值。学校应定期组织培训课程,如研讨会和实践操作,以深化教师对教具理论和实际应用的理解,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外部专家的讲座也能拓宽教师的知识视野。教师应跳出舒适区,向擅长教具运用和制作的同行学习,促进自我提升。参观学习后,教师们应组成团队进行校内分享和讨论,这不仅有助于个人技能的增长,也有助于推动整个学校的教学进步。此外,教师需全面理解现有教具如何影响学生的认知发展和思维能力,使其在教学中发挥最大效益。

结论

自制教具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有效工具,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潜能。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制教具,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教学方式,提升小学数学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秋华.让德育之“苗”在数学课堂“开花结果”: 刍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8(9):65.

[2] 小学数学自制教具的研发及应用分析[J]. 刘仲翠.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