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芙蓉
蓬安县实验小学校
摘要:美育作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关键性要素之一,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具有推动学生架构正确审美观、培养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功用。为构建具备厚重人文底蕴美学价值的小学语文教育课堂,需要教师在跨学科融合新型教学模式指引下,对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实践进行针对性精准化的应用策略探究。
关键词:美育;小学语文教学;跨学科融合
引言: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在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上具备着基础学科的基石作用,在教育课堂中实现美育的教学目标达成则需要依照真实教学案例,在合理教学情境中推动学生美育构建,现从理论角度出发,多维度深层次阐述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实践价值意义,以《题西林壁》与中国写意山水画跨学科融合为例,从整体布局、项目建构、艺术价值上进行系统性合理性的实践分析。
一、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实践价值意义
(一)多维度:美育融合实践契合语文学科课程标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精神成长[1]。美育在其中占据着重要的教学地位,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依照课程标准此类具有明晰化的教学要求下进行教育课堂的有机建构,推动教育内容美育的渗透架构,在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中助推美育的深化传递,实现教育课堂的美育教学效果最优化。融合性学习的教学样态分为多师课堂和拓展学习活动两大类别,阅读常与英语、美术、信息技术进行课堂内容的融合,在新型教学模式的指导下,推动课程标准中文化涵养、美育价值培养的教学目标。而拓展学习活动则是在语文学习的教学活动中依照学科特点进行跨学科的综合性学习活动,实现教育常教常新,在项目化学习中于多维度实现跨学科融合的实践意义,推动学生较为全面的知识体系建构完善。
(二)深层次:美育融合实践助推教育课堂有机建构
语文教学与生活化美育相辅相成,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文学之美和生活之美,获得了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2]。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在美育课程目标导向下进行科学化合理化教学程序构想,在开展教学环节时深入美学价值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推动美学理念的架构以及美学艺术欣赏力的初步培育。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应当创造性地将美育引入课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地位,学生在美育的培养中提升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促进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人文底蕴进行拓展补充。在跨学科融合实践中,为达成美育的培养目标,教师要依照主学科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融合其他学科的特征进行教育环节建构的积极尝试、有益探索,在此教育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领悟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等美育能力多方向的深层次培养。
二、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融合实践应用策略
(一)整体布局:和谐统一的中庸之道显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是不可缺少的关键性价值导向目标,结合跨学科融合的教学特点,教师在语文学科与美术学科的跨学科融合实践时(以《题西林壁》与中国写意山水画跨学科融合为例),要注重诗歌意象的含义解读,体味其中的文化符号人文精神价值,也要强调中国写意山水画和谐与统一的中心思想,教师在进行《题西林壁》初读环节时,以“岭”和“峰”为突破口,借助微课,从“岭”“峰”的字义到庐山风光的呈现,让学生鉴赏岭和峰;接着采用语境填空的方式,让学生选择运用描写岭和峰的成语表达不同角度的庐山形态,这一“感悟积累”到“鉴别运用”的转换过程中,可以向学生传递中国写意山水画画作的和谐艺术魅力,在讲授“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和谐画面建构中加入中国写意山水画构图和谐的画面美,教师向学生展示庐山写意山水画作,从画面整体的角度出发,侧重学生对于中心对象庐山的构景要素,对于诗歌的画面美感领悟,达成美育核心素养的建构,丰富其精神世界,体现传统文化的中庸之道。
(二)精构项目:刚柔并济的人文审美鉴赏
语文作为一门具备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统一的基础学科,其教育教学的活动项目构架上需要教师进行精准化且艺术性的教学构想以及教育实践,在《题西林壁》与中国写意山水画跨学科融合中,需要教师建立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地位,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在庐山风光的描绘想象中推动人文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达成中国写意山水画刚柔并济美学特点的内蕴理解。在《题西林壁》的品读阶段,教师让学生自己质疑,引导学生步步解疑。以具备同样描绘庐山风光特征的诗歌学习解读进行学生审美想象能力的培育,融合在中国写意山水画的刚柔并济的特点推动学生认真思考认真观察,理解诗中景与理的内在逻辑关系,步步深入,体悟诗中哲理。学生在诗歌与画作的对比中体味诗歌更有冲击力的画面表现,在具备壮美与柔美的写意山水画中感悟庐山的高大巍峨,神秘莫测以及细致入微的草木刻画,审美体验的加深不断推动诗歌哲理性意味的呈现,学生在学习中实现人文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
(三)虚实相融:以小见大的哲学主义建构
中国写意山水画往往暗含中国古典文化中老子、庄子的古中国特色文化宇宙观。此种观念具体体现为画家追求无限辽阔的创作想象空间,并且在画作中表达了意犹未尽,又四处发散的观感[3]。《题西林壁》作为一首哲理诗,彰显着深刻的民族文化智慧。学生如何领悟诗歌哲理,感知苏轼离开“身在庐山”的立场,以平等心看庐山,使得山与人,人与山达成一体俱化,共同成就万物与我一体的理想生命境界。此为教学难点,这就可以解读中国写意山水画以小见大的哲学主义为出发点,在山水画的表达意境领悟学习过程中学生体味诗歌深刻的哲理韵味,在虚实相融中推动文本作品的深刻文化价值内涵。
结束语:美育教学有助于学生塑造健全的审美人格,于客观方面讲也推动了语文教学的深层面教育意义,实现正确审美意识的积极建构。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美育暗含着文学之美与境界之美,通过跨学科融合,是美育在语文教学课堂的实施路径的积极尝试,需要广大一线教师进行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许玮虹.小学语文课程中渗透美育探析[J].名师在线,2020,(31):82-83.
[2]李玖阁.生活化美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读写月报,2020,(30):15-18.
[3]王蔚.中国写意山水画中的人文精神探析[J].美与时代(中),2021,(11):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