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为引领,构建学术创新能力培养三大基础平台。培养制度体系平台主要从学院、导师、学生三个层面构建;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主要从课题组内部、不同学院之间、学校之间以及校企间构建;绩效考核体系平台主要基于导师层面的综合考评机制和学生层面的评价机制进行完善。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创新型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研究生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渠道。肖海丰和叶华香认为创新能力是影响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学术型研究生作为我国重要的科研力量,其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程明梅和黄姗姗认为我国人才培养体系是以“唯分数论”为考核导向,导致了高校学生创新研究能力不足。赵燕凌,王君慧等人认为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是在专业领域、理论体系、研究方法或研究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与创造,最终以学术论文、著作、专利等学术研究成果形式进行知识输出的能力。Mu-Hsuan Huang和Dar-Zen Chen从组织控制的视角上研究了产学合作因素(UIC)如何影响学术创新绩效。国外学者更偏于研究产学合作对学术创新的影响。国内学者对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生创新能力内涵、现状问题、机制和模式以及培养路径等方面。研究构建学术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很有必要。
一、学术创新能力培养制度体系平台构建
从研究生主体出发,在根本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打破传统学习思维,消除对学术创新的排斥情绪;在研究生教育起点出发,完善导师遴选制度,充分挖掘校内校外学术人才资源,杜绝“近亲繁殖”问题。并且实行“多导师”制度,一方面满足研究生个性化知识需求,形成多领域知识交叉,塑造成为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使得导师之间加强学术交流沟通,打破知识壁垒。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创新课堂的教学模式,由“灌输式”教学转变为“引导式”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注重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学院也要创新招生考核的模式,不能唯分数论,要以创新潜质为衡量标准招收学生。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建立合理的激励、监管机制,并实现对研究生学习及科研多元化评价,激励硕士研究生对学习、科研的热情。
1.学院层面
(1)创新招生考核模式。科学合理的招生选拔机制,是提高生源质量的基本保障,也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基本条件。目前,我国研究生招生采取全国统考加复试的方式。初试科目主要包括公共课和专业课,基本以侧重基础理论知识为主的初试成绩作为唯一评判指标来确定复试名单,通常也是最终录取名单。所以要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应转变主要考核理论知识的选拔机制,构建以创新潜质为导向的研究生选拔制度,比如试读制,自荐制或推荐制等,有利于学校招收有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学生。
(2)加强研究生激励及监管机制。一个科学而合理的激励和监管机制能够有效地激发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热情与创新能力,这不仅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关键途径,同时也是推动研究生学术创新的重要支柱。为更好地实现研究生培养目标,学者们提出以“研究生创新能力”为核心,建立健全其激励 机制和监管机制:一是建立长效、系统、多元的 科研激励制度,健全奖助体系。二是构建科学、合理的研究生评估和考核机制。严格考核制度,加大奖惩力 度,完善优胜劣汰机制,促使研究生增加投入科研的时间和精力。三是加强学位论文管理。严把选题、开题关;重视学位论文过程管理;完善和规范论文评阅、答辩环节。
(3)学术评价制度多元化。学术评价是对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一种考量,同时也是对学术研究者成效的肯定。但是当前情况下,我国高校学术评价机制不健全,只有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才能保障评价结果的公平公正,激励硕士研究生学习和科研的热情。学术评价应侧重学术成果的质量考核,不能只看数量。在整个评价的过程中应该讲究一定的规范性和技巧性,既不能过硬也不能过松,对高质量的学术成果以积极肯定的评价,不应泛泛而谈,要具体到学术科研活动的各个环节,从选题、实施以及结果进行详细的评价,对每一阶段的成果都要进行详细说明,这既是对考核制度的负责,又是对研究者的尊重和肯定。
(4)构建新型课程体系。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核心部分,课程教学被视为提升研究生的科研修养和创新才能的关键手段。根据现有的学术文献,学者们主要集中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研究,包括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和意义、当前的课程教学状况,以及如何优化和改进课程教学方法等多个方面。众多学者普遍认为,目前研究生的课程体系设计存在较大的随意性,不够规范,并且缺少系统性和层次性;课程内容呈现出重复和滞后的特点,缺失了创新的元素;课程的教学方式主要是灌输式和填鸭式,过于单调,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所以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要体现专深性与开放性,要有利于研究生独立自主学习、钻研探索、培养创造性思维。同时要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可以为研究生创造一个鼓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勇于质疑和创新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主动性。
2.导师层面
(1)完善导师遴选制度。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的起点,对提升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至关重要,导师的质量对所培养研究生的质量有直接影响。导师聘任制度是指选聘导师、进行培训、定期考核等一系列制度的集合,有助于培养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在我国,大部分高校将导师选聘制度的重点放在遴选导师方面,并且目前已经形成了固定、成熟的遴选指标作为导师选拔和审定的标准,如师德、年龄、学历、职称、学术能力、曾参加过的科研项目、拥有科研经费状况等。但事实证明,此遴选制度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不利于学校选聘具有学术潜力、发展潜力的导师,不能充分挖掘学术人才资源。各大高校应该不断完善导师遴选制度。首先,摆脱遴选指标局限性,遴选过程中侧重关注导师的未来发展潜力。其次,扩大导师招聘范围,任人唯贤,广泛接受其他高校的优秀教师,进行人才资源优化整合,并解决“近亲繁殖”问题。最后,高校应该建立优胜劣汰机制,打破传统的导师终身制。定期对导师的学术、教学等成果进行动态遴选,不断优化高校中现有导师的整体结构。
(2)建立导师联合培养制。高校可以从导师、研究生两个角度着手。一方面,减轻研究生导师负担。学院减少导师各种繁杂、与学术无关的工作任务,使得导师的工作重点放到学术层面。导师因此就拥有更多时间、精力提升自身学术水平,更好地指导研究生团队。另一方面,建立导师联合培养制。根据不同的研究方向,形成以一位导师为主,吸收其他导师参与,共同负责指导研究生。吸收的其他导师可以来自不同研究方向、不同学院甚至不同学校,形成多领域知识的交叉、融合,有利于满足学生多种个性化的知识需求,从而形成复合化人才。在吸收其他导师同时,有助于导师之间打破知识壁垒,更好地进行学术交流与项目合作。
(3)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生教育阶段的教学模式不同于本科阶段,本科教学强调将相关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注重传递的知识广度。而研究生教学需要导师带领学生深入挖掘、广泛扩展相关的知识,注重传递的知识深度,旨在使学生不仅能够扩大知识面,还善于探索知识的本质。导师应该创新课堂的教学模式,采用一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广泛应用讨论式、角色扮演、头脑风暴、互动式等方法,扩展学生思维,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导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注意探究式教学,着重培养研究生的问题意识、学术前沿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导师鼓励研究生在上课学习知识或者阅读文献资料时秉持怀疑的态度。引导学生要善于思考遇到的新的知识、理论、观点,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论证。“学术前沿意识”是指导师支持学生勇敢涉足很少学者研究的学术领域,不断尝试和探索。导师在课程中也要将学术前沿信息如目前的科研热点、学术瓶颈、学术交流会议等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在课下进行相关文献研读,创造更好的教学效果。
3.学生层面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第一,注重主体性。大部分研究生的研究课题,往往是导师的研究项目或项目的延续,并不是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内容。导师应该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研究自己真正有兴趣的课题,并在研究过程中进行指导。这样学生在研究过程中才能全身心投入,积极地解决遇到的困难,调动自身潜能,提升创新能力。第二,引导学生树立学术目标。导师要加强课题组内学风建设,在思想上不断强化学术创新的重要性、必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目标。使得学生将积极参加学术交流、进行学术创新逐渐变为新的学习驱动力,激发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二、多层次学术交流平台搭建
学术交流平台不仅局限于课题组内部,还应该建立学院之间、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多层次交流平台。课题组内的学术交流有利于集思广益,使得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大化,专注解决痛点、难点等问题。其他层次的交流平台不仅可以扩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启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还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知识共享的环境,充分利用导师、学院、学校、企业的优势,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
1.课题组内定期进行学术交流活动
导师或者课题组间经常举行学术研讨活动,探讨本学科最新课题和研究方向或者所遇到的难点。定期召开课题进展情况交流会,请同学轮流到会作报告来汇报近期研究进展以及所遇到的问题和难点,除了老师提问之外,要求同学对着报告进行提问,集思广益,使同学们思维能力最大化。课题组自发组织的小范围交流会或者学术论坛等形式比较宽松、规模小、专业性强、形式灵活、交流程度深、成本低等特点,这种形式有助于培养同学们敢想敢说的精神,营造一种强烈的创新研究的学术氛围。
2.建立不同学院之间的学术交流平台
在学院级别举行的学术讲座通常因学科限制而规模较小,可以与其他学院合作建立学术交流平台,可以通过学术论坛,学术讲座和学术报告等方式来营造学术交流的氛围,丰富学术交流的方式,这种形式具有规模较大,专业性不强,涉及学生较多,成本较高等特点。
3.建立学校之间的学术交流和信息沟通的平台
为拓宽研究生的学术视野,启迪创新思维,需构建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可以与一些高校的相近方向采用联合的模式,采用合作培养研究生形式,邀请高水平的学者开高端讲坛,与联合高校进行联合指导、互派研究生、短期访问、联合申请项目等形式,鼓励校际相近学科或不同学科的研究生进行学术交流,联合开展创新项目,提高学术创新能力。该类学术交流具有专业性强、时间长、成本高等特点。
4.建立校企间的交流合作平台
可以构建学校与企业共同参与的产学研联盟、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研究生创新教育基地或研究生教育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基地,我们不仅可以全面拓宽学院的教学领域,为学院和企业创造一个知识共享的环境,还可以充分利用学院的人才和学科集中优势,帮助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同时也能解决研究生培养过程中遇到的实践实训、毕业设计和就业等问题。
三、绩效考核体系平台构建
绩效考核是激励、督促研究生和导师加强学习、认真科研、勇于创新的较佳途径。因此,导师方面要建立综合考评机制,不能局限于教学方面,还应该包括科研成果、学生指导、指导论文质量、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等方面,从而提升导师群体的整体质量。学生层面也要建立多元化的考核机制,改变“重数量轻质量”的局面,关注学生的科研活动参与度以及科研过程创新,多角度对学生进行评价,形成合理、科学的评价机制,更好地激励学生敢于创新、实现创新。
1.导师层面的综合考评
导师的绩效考核制度应包括多方面的综合评价,不能局限于教学方面,而应该包括授课、科研成果、学生指导、指导论文质量等方面。首先,考核导师的授课水平情况。教学内容是否具有先进性、前沿性,教学方法是否多样化、个性化。其次,考核导师科研成果。不仅在数量上考核导师科研成果,还要注重质量上的考核,尤其是在创新性方面。并将导师指导学生的论文数量、科研成绩纳入导师科研成果考核范围。最后,注重学生以及同行对导师的评价。通过学生评价,可以反映出师生交流是否密切,师生关系是否和谐。通过同行评价,可以反映出导师的学术公认度、学术人格、科研影响力。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评价使得导师评价更为公正、合理,全面提升导师群体的整体质量。
2.学生层面的评价机制
对学生的学术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改变论文“重数量轻质量”的局面。另一方面,加入科研实践能力考核。对学术研究生而言,创新考核不仅限于论文数量、学习成绩,还包括参加一切有利于科研的学术活动。有许多高校设置科研竞赛、学术论坛、学术交流会议等等,学院可将其以学分的形式纳入综合考核,从而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再者,重视科研过程创新。学院可以对学生确定选题、搜集资料、提出假设、设计实验、得出结论整个创新性研究过程进行综合评价,若学生论文或实验思路新颖、研究过程缜密,则能够说明研究思路或者实验设计存在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这也是一种试错和创新,有利于学生进行总结、反思,继续尝试直至成功。
四、结论
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对于创新型人才的需要,高校应该重视提升研究生的学术创新能力,加强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为博士培养阶段打下坚实的基础。本篇文章以提升学术创新能力为核心目标,构建了“多层次、多角度”培养制度体系,搭建了不同主体间的学术交流平台,并针对研究生和导师两方面完善绩效考核制度,共同为提升学术创新能力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肖海丰,叶华香.学术型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22,(10):13-16.
[2]程明梅,黄姗姗.赋能理论视角下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育与提升研究[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14):10-11.
[3]赵燕凌,王君慧,等. 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生成机制及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33):8-11.
[4]Huang M H,Chen D Z.How can academic innovation performance in university–industry collaboration be improved?[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7,123:210-215.
[5]Lin J Y. Balancing industry collaboration and academic innovation: The contingent role of collaboration-specific attributes[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2017,123: 216-228.
【作者简介】王德武(1971.02-),男,汉族,辽宁省沈阳市人,博士研究生学历,沈阳工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财务管理与分析。
【基金项目】辽宁省教育厅2022年教改项目——《管理类学术学位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LNYJG2022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