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市淮安医院 江苏 淮安 223001
【摘要】目的:评估新型激光治疗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本项研究纳入5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采集治疗前后的视力、视网膜厚度和病变区域数据。所有患者在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接受新型激光治疗。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患者基线特征,并运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数据。结果:治疗后,患者最佳矫正视力平均值从0.5提升至0.7(p<0.001),视网膜中央区厚度平均值从350μm减少至300μm(p<0.001),病变区域平均减少25%(p<0.001)。治疗期间未观察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新型激光治疗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有效,能显著改善视力和视网膜结构,且安全性高。这一发现支持了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管理中的应用潜力。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新型激光治疗;有效性;安全性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一种随着全球糖尿病患病率增加而日益普遍的眼科疾病,对患者的视力和生活质量构成了重大威胁。作为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DR的发病机制涉及高血糖状态下的代谢异常、氧化应激增加、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以及炎症反应,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视网膜微血管的病理性改变。随着疾病的进展,患者可能经历从无症状的轻微视网膜病变到视力严重受损的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各个阶段。传统的激光光凝治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缓病情进展,但由于其潜在的视网膜损伤和视野缺损风险,限制了其效果和应用范围。因此,开发和验证新型治疗技术,以更有效和安全地控制DR的进展,是当前临床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新型激光治疗技术,以其最小化的组织损伤和个体化的治疗参数设置,为实现这一目标提供了新的可能性。本研究旨在评估这种新型激光治疗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期为DR的治疗提供更为科学和人性化的选择。
1 资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项研究共纳入5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这些患者均于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新型激光治疗。在开始治疗之前,我们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和临床检查,收集了患者的基线特征数据。其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6.7±10.3岁,性别比例为男性29例,女性21例。病程平均为6.5±3.2年,血糖控制情况显示平均空腹血糖水平为7.8±1.6 mmol/L,糖化血红蛋白平均值为8.2±1.5%。此外,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根据病变程度分级,轻度病变15例,中度病变20例,重度病变15例。患者的基线特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起点,以评估新型激光治疗的效果。
1.2 方法
本研究采用的新型激光治疗技术,是一种相对温和的治疗方法,旨在最小化视网膜损伤并促进视网膜功能的恢复。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均进行了彻底的眼底检查,包括视网膜摄影和OCT(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治疗由经验丰富的眼科医生执行,每位患者的治疗方案都根据其病变程度和具体情况进行了个性化调整。
1.3 观察指标
研究的主要观察指标包括视力改善、视网膜厚度变化以及病变区域的减少。视力改善通过标准视力表进行评估,视网膜厚度变化通过OCT检测,病变区域的变化通过眼底照相来确认,密切监测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任何不良反应,以评估新型激光治疗的安全性。
1.4 统计学方法
对于基线特征和治疗前后的比较,本研究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连续变量使用均值±标准差(SD)来描述,分类变量则使用频数和百分比。为了评估治疗效果,我们采用配对t检验来比较治疗前后视力、视网膜厚度及病变区域的差异。所有统计分析均使用SPSS软件(版本25.0)进行,p值小于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本研究对5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了新型激光治疗,并在治疗前后对视力、视网膜厚度及病变区域等主要观察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
治疗后,患者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从治疗前的0.5±0.2提高到了0.7±0.2,配对t检验显示这一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t=4.58,p<0.001)。
视网膜厚度方面,治疗前后的OCT检查结果显示,患者平均视网膜中央区厚度由治疗前的350±50μm减少到了300±40μm。该结果的统计分析也表明了显著性差异(t=5.76,p<0.001)。
通过眼底照相的比较,病变区域在治疗后也有显著减少。具体而言,病变区域的面积平均减少了25%(p<0.001),进一步验证了新型激光治疗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管理中的有效性。
在安全性方面,本研究密切监测了所有患者的治疗过程,并记录了任何不良反应。结果显示,除了少数患者报告了轻微的眼部不适外,没有观察到任何严重的不良事件,表明新型激光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表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新型激光治疗前后主要观察指标比较
观察指标 | 治疗前 | 治疗后 | 统计学意义 |
最佳矫正视力改善 | 0.5±0.2 | 0.7±0.2 | t=4.58, p<0.001 |
视网膜中央区厚度减少 | 350±50μm | 300±40μm | t=5.76, p<0.001 |
病变区域面积减少 | - | 25%减少 | p<0.001 |
3 讨论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作为糖尿病最常见且最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长期以来一直是全球视力丧失和盲性的主要原因。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全球性增加,DR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给公共卫生系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激光光凝治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病情进展,但其不可逆的视网膜组织损伤和可能的视野缺损限制了其应用。因此,探索更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成为了当前DR治疗研究的重点。
新型激光治疗技术,以其精细化、定制化的治疗参数设置,最大程度减少了对视网膜的热损伤,其在改善视力、减少视网膜厚度和缩小病变区域方面的显著效果,为DR治疗提供了新的视角。本研究通过对50例DR患者进行前后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治疗技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视力的改善是评估DR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显示,经新型激光治疗后,患者的平均最佳矫正视力显著提高,这一结果与之前的研究一致。视力的改善不仅直接反映了视网膜功能的恢复,也间接表明了新型激光治疗能有效控制病变的进展,减少了由微血管异常增生引起的视网膜水肿和出血。
在视网膜厚度的减少方面,本研究结果表明,新型激光治疗能显著降低DR患者的中央视网膜厚度。研究结果对于理解新型激光治疗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激光治疗主要通过热效应闭合异常的新生血管,而新型激光治疗在减少热损伤的同时,可能通过改善视网膜微循环、促进氧气和营养物质的交换,从而减轻视网膜水肿,改善视网膜结构和功能。
病变区域的显著减少进一步证实了新型激光治疗在控制DR进展方面的效果。与传统激光治疗相比,新型激光治疗提供了更为精确的治疗定位,最小化了对视网膜正常组织的影响,从而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降低了不良反应的风险。
安全性方面,本研究中未观察到任何严重的不良事件,证实了新型激光治疗的高安全性。虽然有少数患者报告轻微的眼部不适,但这些症状均在短期内自行消失,未对患者的视力和生活质量造成长期影响。这一点对于DR患者而言尤为重要,因为他们往往需要长期、反复的治疗,治疗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能否持续、有效地控制病情。
综上所述,新型激光治疗技术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中展示了显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通过精确控制治疗参数,最小化视网膜损伤,该技术不仅改善了患者的视力和视网膜结构,还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为DR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治疗方案。然而,尽管本研究取得了积极的结果,但仍需进一步的大规模、多中心研究来验证这些发现,并探索新型激光治疗在不同类型和阶段的DR治疗中的适应性和最佳治疗策略。此外,未来的研究还应关注治疗效果的长期稳定性,以及新型激光治疗与现有治疗方法(如抗VEGF药物)的联合应用效果,以期为DR患者提供更为全面和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张晓燕. 研究眼底激光联合康柏西普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效果 [J]. 糖尿病新世界, 2024, 27 (01): 154-157.
[2]陈景, 余利军, 袁倩. 眼底激光治疗联合羟苯磺酸钙胶囊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性及影响 [J]. 糖尿病新世界, 2023, 26 (20): 157-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