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山市中医医院 四川 眉山620010
【摘要】目的:探讨院前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在热射病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2022年4月~2023年4月医院急诊科热射病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院前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与对照组(常规急救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急救时间、体温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院前、院内救治、完成检查、体温降至38.5℃时间均比对照组少(P<0.05);观察组入室抢救30min体温比对照组低(P<0.05);入室抢救2h体温无差异(P>0.05)。结论:院前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在热射病患者急诊救治中应用效果良好,可减少急救时间。
【关键词】:院前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热射病患者;急诊救治;应用效果
热射病在临床上为比较危急的病理类型,属于“中暑”症状,其以季节性发病,夏季发病率略高[1]。引起热射病发病因素较多,机体体温自我控制不当,导致内环境出现障碍。若患者治疗不及时,对机体健康影响重大。但因此病发病急促,病情进展迅速,故急诊救治期间还应加强护理干预。基于此,研究以2022年4月~2023年4月医院急诊科热射病患者60例为对象,分析院前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的价值,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对2022年4月~2023年4月医院急诊科热射病患者60例进行随机分组,即观察组、对照组,各组30例。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38-69(53.26±2.15)岁。观察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39-68(53.22±2.13)岁。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可比。参与者同意。伦理委员会过审。
1.2方法
对照组:常规急救护理模式。接到120后,立即赶往现场,为患者行常规基础护理,如体温干预、呼吸监测等,立即送至医院,遵医嘱护理干预。
观察组:院前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成立急救小组,护士长为组长,另选若干护士、急救人员组成小组。护士长负责120指挥中心协调,定期对护士进行培训,如疾病知识、急救处理方法等。①院前:护士准备中暑急救箱,将其放在冰箱冷藏室储存。急救人员接到120后,问询患者病情,行初步诊断,中暑者,准备急救箱、急救物品,调节急救车温度24℃左右,及时和现场人员联系,指导现场人员有效处理,将患者远离高温环境,让其平卧,脱掉衣服,用湿毛巾擦拭身体,或用凉水喷洒,口腔保持清洁。到达现场后,医护人员快速诊断病人病情,行针对性院前急救,让患者有效呼吸,以实际情况行物理降温,必要情况下让患者口服藿香正气水。转运期间观察其生命体征,在其双侧腋下、颈部、腹股沟位置放冰袋,建立静脉通路,静脉滴注生理盐水,用酒精擦拭身体,提前和急诊人员联系,使其尽快做好准备。②院内:为患者更换降温毯,观察其体温变化,每30min量1次体温,做好检查,了解酸碱、电解质平衡情况,记录不同时间的体温情况。口腔、鼻腔分泌物及时清理,气管插管,保证呼吸顺畅;监测心率、呼吸频率、血压;降低室内温度,行体表降温。
1.3观察指标
观察急救时间、体温变化情况。
1.4统计学分析
计量(符合正态分布)、计数数据分别指代为(±s)、%,检验t、χ2;(P<0.05)有差异。SPSS 24.0软件。
2.结果
院前、院内救治、完成检查、体温降至38.5℃时间,观察组均比对照组少(P<0.05);入室抢救30min体温,观察组比对照组低(P<0.05);入室抢救2h体温无差异(P>0.05),见表1。
表1 比较急救时间、体温变化情况(±s)
组别 | 例数 | 院前救治时间(min) | 院内救治时间(min) | 完成检查时间(min) | 入室抢救30min体温(℃) | 入室抢救2h体温(℃) | 体温降至38.5℃用时(h) |
对照组 | 30 | 35.57±2.20 | 89.36±3.18 | 17.48±1.15 | 39.44±0.23 | 38.17±0.12 | 2.23±0.17 |
观察组 | 30 | 30.24±2.19 | 81.33±3.14 | 10.36±1.11 | 38.77±0.15 | 38.11±0.15 | 1.55±0.22 |
t | 9.405 | 9.842 | 24.399 | 13.364 | 1.711 | 13.396 | |
P | <0.001 | <0.001 | <0.001 | <0.001 | 0.092 | <0.001 |
3.讨论
夏天中暑症状比较普遍,因在烈日下暴晒时间过长,或在高温环境下时间略长,汗腺功能衰竭,影响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致使机体水电解质紊乱,破坏酸碱均衡度,引起热射病。此病归结为重度中暑,多以高体温、皮肤干热、中枢神经系统异常等为主要表现,因患者出汗过多,形成低容量性休克,内脏组织器官严重缺氧、缺血,对机体炎症因子进行刺激,使其炎症反应增加,造成黏膜受损,从而出现腹泻、肠道出血等症状[2]。故尽早降温为急救护理的关键。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院前、院内救治、完成检查、体温降至38.5℃时间均有所减少,且入室抢救30min体温明显降低,但两组入室抢救2h体温无差异,说明院前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可减少急救时间,有效控制体温。分析其原因可知:通过成立急救小组,定期培训小组成员,提升其急救水平,强化其综合能力,促使急救工作顺利实施
[3]。通过院前急救护理,尽快和现场人员取得联系,使其在现场为患者行物理降温,可初步控制患者;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通过一系列降温措施,便于患者体温恢复;转运期间通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以免意外发生。通过院内急救护理,协助患者检查,迅速开展急救,确保患者体温快速下降,从而处于正常范围内,缓解其病情,加快其康复进程,减少整体急救时间。
综上所述,在热射病患者急诊救治中应用院前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减少院前、院内救治、完成检查、体温降至38.5℃时间,促使患者体温尽快下降,可以临床普及。
参考文献:
[1] 闫晓芳,高嵩,杨雪. 院前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在热射病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 生命科学仪器,2023,21(z1):396-396.
[2] 金燕. 院前院内无缝隙急救护理模式在热射病患者急诊救治中的应用[J]. 中国当代医药,2022,29(6):186-188.
[3] 邓婵,张敏,兰细香. 一体化急救结合院内预见性护理干预模式在严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研究[J]. 现代医药卫生,2023,39(6):1036-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