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靖县第三实验幼儿园 363600
摘要:随着文化多样性的日益凸显,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桥梁。然而,在社会迅速发展的视域下,幼儿在心理品质培养方面面临着文化断层和认同感缺失的问题。基于此,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非遗文化这一独特媒介,如绘画、角色扮演和社交练习等方式,来培育幼儿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促进幼儿的情感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期望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能够帮助幼儿树立良好的心理品质,帮助其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健康成长。
关键词:“非遗文化”;幼儿;心理品质
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文化)是指由社区、群体或个人创造并传承的文化表现形式,包括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手工艺品、节庆活动等,这些文化形式和表达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反映,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价值。非遗文化不仅是一代代人共同记忆的载体,也是文化多样性和人类创造力的象征,它们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保护,不仅对于保护文化遗产至关重要,还在培养幼儿心理品质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接触和了解非遗文化,幼儿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多元文化,从而在年幼时期就建立起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认同。
1.非遗文化对幼儿心理品质的积极影响
1.1增强幼儿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
非遗文化在幼儿心理发展中发挥着独特而积极的作用,尤其是在增强幼儿的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方面表现突出。通过接触和学习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幼儿能够深入了解自己民族和地区的传统文化,从而建立起对这些文化的认同。例如,当孩子们学习中国的传统戏曲或民间舞蹈时,他们不仅学会了表演技艺,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这些文化活动了解到了自己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这种认知过程中,幼儿自然而然地培养出对自己文化的自豪感,这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和身份认同具有重要意义。
非遗文化的学习和体验过程还能够在幼儿心中播下多元文化理解的种子。在全球化背景下,尊重和欣赏不同文化的能力变得日益重要。幼儿通过接触多样的非遗文化活动,如民间手工艺、传统故事讲述等,不仅能够领略到不同文化的魅力,还能学会欣赏和尊重文化多样性。这种教育过程有助于幼儿建立起开放和包容的世界观,为他们日后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的交流和融合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这样的教育,非遗文化成为培养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有效途径,帮助他们在尊重和认同自己文化的同时,也能够理解和欣赏其他文化的价值。
1.2促进幼儿情感发展与社会交往
通过参与非遗文化活动,幼儿能够在情感上得到丰富和滋养。例如,在学习传统民谣或民间故事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故事和音乐中蕴含的情感,还能学会表达和分享自己的感受。这种艺术性的体验对于幼儿的情感发展极为有益,它们能激发幼儿的同情心和共情能力,让他们在享受美的同时,学会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情感。此外,非遗文化中的集体活动,如团体舞蹈或戏剧表演,提供了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机会,这对于培养幼儿的社交技能至关重要。
在社会交往方面,非遗文化活动作为一种共享的文化体验,能够促进幼儿之间的互动和团队协作。在共同学习一项手工艺或参与一场民间舞蹈表演时,孩子们需要相互沟通、协调和合作,这些过程不仅增强了他们的社交能力,还有助于建立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例如,通过参与制作传统手工艺品,孩子们可以学习到如何分享工具、交流想法和互相帮助,这些都是社会交往中不可或缺的技能。通过这些互动,幼儿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与他人相处,为他们未来的社交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非遗文化不仅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促进幼儿情感和社交能力发展的有效工具。
2.以“非遗文化”树立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策略
2.1绘画活动:漳州龙艺的创意表达
绘画活动是将非遗文化融入幼儿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是在介绍如漳州龙艺这样的传统艺术时。通过绘画,幼儿不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艺术作品的美,还能在创作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例如,在教授漳州龙艺时,教师可以首先向幼儿展示这一艺术形式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意义,然后引导他们通过绘画来表达对龙艺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可以自由地选择颜色和形状,将自己对龙的想象融入画作中。这种活动不仅让幼儿在欣赏传统艺术的同时,还激发了他们的艺术表达能力。
火梨花等传统元素也可以通过绘画教学被有效地介绍给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讲述火梨花的故事和文化寓意,激发幼儿对这一传统元素的兴趣,然后引导他们通过绘画来表达自己的感受。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让幼儿在创作中学习传统文化,还能够在绘画的过程中锻炼他们的观察力和想象力。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在享受绘画乐趣的同时,也在无形中学习了非遗文化的知识,为他们今后的艺术教育和文化认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角色扮演:提线木偶的故事再现
角色扮演作为一种教育手段,在引入非遗文化,如提线木偶和竹马戏时,展现了其独特的教育价值。通过这种活动,幼儿不仅能够学习到这些传统艺术形式的基本技巧,还能够在扮演过程中体验不同角色,从而增进对非遗文化的理解和感情。例如,在提线木偶的故事再现中,孩子们可以通过操作木偶来演绎故事,这不仅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还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学会了如何通过木偶来表达情感和故事,还能够在角色扮演中学习到如何与他人合作,提升社交技能。
竹马戏的融入体育游戏中则是另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这种活动结合了体育运动与传统艺术,不仅能够提升幼儿的身体素质,还能够增加他们对非遗文化的兴趣。在竹马戏的学习中,幼儿需要学会如何在竹马上保持平衡,这对于培养他们的协调性和集中注意力能力极为有益。同时,在模拟竹马戏的表演中,孩子们需要与同伴配合,共同完成表演任务,这种团队合作的经历对于他们的社交技能和团队精神的培养非常重要。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幼儿不仅能够在游戏中体验乐趣,还能够在无形中学习到非遗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2.3社交练习:金山拉面的文化交流
在幼儿教育中融入非遗文化的实践活动,尤其是美食文化如咸水鸭和金山拉面,为社交练习提供了一个生动且富有教育意义的平台。通过美食文化的介绍和体验,幼儿不仅能够了解到不同地区的传统美食,还能在活动中学习相关的语言和社交技能。例如,当教师在课堂上介绍金山拉面的制作过程和文化背景时,孩子们可以通过围绕这一主题的讨论和角色扮演活动,学习如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这样的互动中,不仅加深了他们对特定文化的理解,还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技巧。
将咸水鸭等传统美食引入到社会活动中,如模拟餐厅游戏或食物制作体验,能够有效地促进幼儿的社交交流和团队协作。在这些活动中,幼儿可以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美食的制作和呈现,这不仅是对他们动手能力的锻炼,还是对社交技能的实际应用。例如,在模拟餐厅游戏中,孩子们可以扮演厨师、服务员或顾客的角色,学习如何在不同社交场景中与人互动。这些活动不仅使幼儿在玩耍中学习到了传统美食文化,还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的合作精神、责任感和社交能力,为他们未来的社会生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随着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视程度的提升,将非遗文化融入幼儿教育已成为一种趋势。这种教育模式不仅能够保护和传承珍贵的文化遗产,还能在幼儿成长的关键阶段培养他们的多元文化意识和良好心理品质。继续探索和优化这一教育途径,将有助于孩子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多样性,为他们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张翠珍.培养幼儿良好心理品质的探索与实践[J].幸福家庭,2021,(23):33-34.
[2]李贲.培养幼儿良好心理的实践方法[J].教育界,2021,(24):91-92.
[3]袁祖英.家园共育下幼儿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J].基础教育研究,2020,(11):88-90.
注:本文系南靖县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课题《以“非遗文化”为媒介,树立幼儿良好的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立项批准号:njkt2337)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