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制约因素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7
/ 2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科研创新能力制约因素分析

刘丽萍

大连海事大学体育工作部 辽宁 大连

摘要:科研创新能力一直以来都是对高校体育教师的核心诉求之一。随着科研水平的不断发展,当前高校逐渐把教师科研创新能力作为主要考核指标。但我国大学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还存在着诸多方面不足。本文旨在分析制约高校新晋青年体育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提升的诸多原因。主要包括科研意识不强,内生动力不足;专业背景单一,科研能力培养机制匮乏;教学任务占用时间过多,科研时间捉襟见肘;科研管理水平虽不断提升,但尚未形成科研合力。

关键词:科研创新能力;科研意识;培养机制;管理体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大学开始注重发展和培养创新能力。但是,由于我国各类高校数量众多,加之大量高校陆续扩招,相应的学校师资力量也逐渐庞大起来。各各类型和层次的教师的准入条件各不相同,高校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参差不齐,这就影响了学校自身的发展,也影响了人才的培养。制约大学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既有先天的内因,也有后天的外因,主要表现出以下特征:

1.科研意识不强,内生动力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许多教师对科研创新意识不够,呈现出自信心不足和功利性强相互交织并存的复合型特点。一方面,高校的许多教师,特别是一些青年教师和刚刚引进的教师,仅仅把科研工作看成是学校交给的任务,而没有站在自身学术发展的高度,把提升科研能力当成自己发展的重要维度。有些认为在专业领域资历浅、能力不够,各方面还没有达到科研创新的需求,加之申报项目和申请经费要求较多,没有信心和勇气,不敢涉足科研以致科研创新能力得不到提高。另一方面,一些教师被科研奖励制度所牵制,只关注高校科研活动给从事者带来的巨大好处,如项目、科研经费的资助,科研奖励的获得,职称晋升的便利等。这些便利条件使得大学教师被外界的物质利益所迷惑,不是出于兴趣,而是单纯为了奖金、职称、薪酬等功利性的外在目的从事科研活动,缺乏应有的专注度,难以潜心研究一个领域,缺乏科研深度导致创新能力无法得到真正提升。现行的科研管理和激励制度,往往过多地关注和激发了大学教师在某一方面的理性“经济人”作用,而忽视了培养“科学人”的大学教师精神气质。这就造成了大学教师缺乏对自身科研创新的正确认识,没有基于对学科内在求知和探索的需要进行科研攻关,其动力不是来自于自身的需要,而是来自于外源的刺激和压力,导致科研缺乏动力,出现急功近利的现象。

2.专业背景单一,科研能力培养机制匮乏

随着大学扩招步伐的推进,各大学在人才引进方面也加大了力度。但很多高校往往注重人才的引进选拔和绩效考核,疏于对教师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完善的培养机制。除个别作为人才引进的高校教师科研基础较为丰富外,大部分是刚毕业的研究生或从企业引进的管理、技术人才,尚未形成自主科研创新能力。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验不足,缺乏参与或申报高水平科研项目的实践经验,对当前学科发展方向、热点问题了解不深,时间浪费在没有太大价值的项目上,做无谓的重复研究;二是能力局限,缺乏从事科研活动所需具备的研究能力考察能力、语言文字组织能力等多方面综合能力,难以获取或独立完成较高水平的科研课题;最后,研究层次偏低,一线大学教师在进行科研时,大多是针对过去的教学活动总结反思,或是对自己所学专业的一些简单思考,对问题的思考和研究容易停留在现象的探讨上,无法深入本质地探讨原理性的问题,造成科研成果的层次普遍偏低,缺乏对新领域、创新和探索。持续培养和支持教师科研能力机制的缺失,使教师在长期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后,容易产生迷茫或倦怠状态,面临研究能力无法顺利提升的困境。

3.教学任务占用时间过多,科研时间捉襟见肘

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和高等教育的普及推广,规模越来越大,大学生人数直线上升。抱着对教师投入慎重的原则,不少高校教师配备不足,师生比例严重失调。据调查,多数高校教师承担着较为繁重的教学任务,多数教师周课时量达到12~14节,部分体育教师周课时量甚至超过20节。采访中发现,多数教师主观上表示目前的教学工作量已经超负荷,高校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使他们在备课、制作课件等教学工作中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现代大学教师的教学工作常常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教学班学生多,很难做到师生之间的深度沟通;授课课时多,完成教学任务有一定难度;课程门类杂,教学层次难以提高。教学是教师的生存之道,本无可厚非,但为完成学校要求的教学工作量而疲于奔命,不仅教学效果得不到高质量的保证,还会造成科研时间被压缩,缺乏足够的闲暇时间,学科前沿问题难以潜心钻研,科研活动力不从心,创新能力得不到发挥的保障,学术生涯的发展也必然会受到掣肘。有的教师还同时承担行政任务,额外的行政性事务工作,在法定的工作时间之外,往往还要消耗不可考核的业余时间,这在某种程度上对教师的业余生活造成了影响。现代大学作为社会创新与文化发展重镇,实现其大学功能的关键在于学术创新的力量。科研创新不足,高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创新也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教师的科研能力具有双向同构或解构的功能,两者是互相影响的。作为一个特殊的教师,大学教师承担着探索前沿科学的神圣使命,推动学术知识,创造文化和传播文化。缺乏科研创新能力的教师,个人科研创新发展滞后,必然影响教学水平的提高,造成恶性循环。

4.科研管理水平虽不断提升,但尚未形成科研合力

高校在教师科研方面一直表现出支持和鼓励的态度,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尚未普遍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往往存在资源分配不合理、资源浪费等情况。比如,我国高校普遍存在一种情况,即主要精力、资源和工作重心向重点学科和大大学者倾斜,往往忽视一些新教师或冷门专业。这一方面严重影响了这些学科的发展和教师队伍的发展,限制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另一方面限制高校学科多元发展、百花齐放的良好风气。不少高校为鼓励科研教学量化指标,直接与教师奖金、职称评定挂钩。在调研中,教师们对当前的科研激励制度比较认可,但也对存在的不足作出了反应,如:对科研创新成果重视量化检查,对科研创新质量评价忽视;重视教师外在的物质激励,而忽略了内在的精神激励;重视对能够直接产生经济效益的奖励,对能够产生长期社会效益的创新项目,不重视奖励;重视个人绩效导向的科研创新,忽视团队导向。我国许多高校在科研管理方面机制不健全,还体现在重管理、轻指导,重激励、轻培养,重立项、轻结项,重经费保障、轻技术指导等方面的现状。一方面,传帮带作用发挥不畅,造成一些刚引进的教师组建不了自己的科研团队,或者找不到自己的科研团队归属,出现了无处落脚的现象。缺乏团结协作,使学术研究局限在一个狭窄的范围内,缺乏外部力量的支持,科研缺乏合力,局限在一个较小的范围内开展,与他人沟通思想,自然形成不了跨学科的思想碰撞。研究内容的单一化使得一些跨学科的大型科研项目难以出现,教师的科研方向找不到新的生长点,不能真正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另一方面,对于科研课题的申报工作,学校相关部门几乎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日常的行政事务上,这些基础性工作固然十分重要,但却无暇顾及申报教师科研课题的具体指导。

该文系:大连海事大学教师发展项目资助(编号:JF2023Y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