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生动:北魏《石婉墓志》赏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6
/ 2

古朴生动:北魏《石婉墓志》赏析

刘思琪

河北美术学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00

摘要:《石婉墓志》处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四十年间,是魏碑发展的鼎盛时期,其书法在北魏墓志中独具特色,笔法秀美灵动,结体天然隽永,无论是书丹还是镌刻堪称北魏墓志的精品。本文以《石婉墓志》为研究对象,从其笔法、结体、章法三个角度对其艺术特征进行深入探究,得出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关键词:石婉墓志;方笔;灵动

一、《石婉墓志》的概况与时代背景

《石婉墓志》全称《魏尚书江阳王次妃石夫人墓志铭》,又称《石夫人墓志》,于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在河南洛阳城北张年材西出土。该墓志铭刻于北魏永平元年(公元508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此石曾由常熟曾炳章、陈渔春收藏,1960年王壮弘先生从陈氏处购到此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志石高57厘米,宽50.9厘米,18行,行20字,共计三百五十三字,楷书,有浅界格,撰书者不详。由于《石婉墓志》出土年代较晚,所以保存较为完整,且风格朴茂,无媚态之俗。石婉字敬姿,渤海南皮人(今河北南皮人),生年不详,志文中仅记载永平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葬于西岗,故不知其年岁。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火连天,民不聊生。西晋灭亡,晋室南迁,南北朝分裂形成南北对峙的局面,北朝依次为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而南朝依次为宋、齐、梁、陈。由于长期的分裂割据,南北朝在政治文化、地理坏境、民宿风情等方面存在差异,书法风格也迥然不同。北朝年间,政权更迭频繁,公元386年,鲜卑族拓跋珪建立北魏。公元389年,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即皇帝位,为道武帝,成为南北朝时期北朝第一个朝代,统治时间长达150年左右。拓跋氏原是游牧民族,生性豪放洒脱,入主中原后,统驭之术不得不发生改变,为改善游牧民族低下的生产力与不健全的政治制度,便开启了“汉化”之路。北魏王朝的历史是由不自觉到自觉的汉化历史,公元494年,孝文帝以南征的名义迁都中原汉文化的故里洛阳,彻底推行汉化政策并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如“规定南迁的鲜卑人改籍贯为河南洛阳,且死后葬于洛阳邙山,不得还北”;实行“革衣服之制”,改穿鲜卑服为汉服并禁止袒胸露乳;禁止说鲜卑复合语,改说单节音的汉语,使汉语成为北魏通用语言;改鲜卑族姓氏为单姓,皇族拓跋氏改为元氏,石婉姓氏受此政策的影响,改嗢石兰为石姓。孝文帝此举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加快了中原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鲜卑族与汉人已无太大区别,同时经济得到发展,社会呈现繁荣景象,艺术文化随之壮大,书法艺术也呈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而北魏楷书的成就,主要集中在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四十年间。

孝文帝宣扬政绩功德,推行刻碑记事,且厚葬之风盛行,使刻石之风繁荣,碑刻数量增多。在河南、山东一带出土了大量这一时期的碑刻,包括碑刻、摩崖、墓志、造像等,风格多样,对书法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按照时间将这一时期的书风大致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北魏建立到北魏迁都洛阳之前的“平城时期”(公元398年-494年)。这一时期体兼隶楷,用笔上仍保留了隶意,气象雄浑。第二阶段是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四十年间,称为“洛阳时期”(公元494年-534年)。这一时期是魏碑发展的鼎盛时期,逐渐褪去隶意,出现了精美新妍的楷书体势,用笔方圆兼备,受南朝书风的影响,逐渐趋于典雅秀丽。第三阶段是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的时期(公元534年-581年),这一时期掀起了复古潮流,出现篆、隶、楷杂糅的墓志,书风复归平正。


二、《石婉墓志》书法艺术特点

北朝墓志遗存许多,最大的特点是“一志一石,一石一品”,其形各异。《石婉墓志》的刊刻时间处于魏碑的鼎盛时期,受南朝书风的影响,其楷法发展相对成熟。其风格峭拔灵动,形态多样化,用笔灵活多变,保留少量隶书笔意,同时兼备方圆,行笔刚劲有力。

(一)笔法特点

《石婉墓志》的起收笔以及部分转折掺以侧锋,线条中段为中锋运笔。侧锋起笔转中锋行笔,险绝之余蕴含朴实灵动的气息。单字点画中,遇点即侧,短小笔画均用侧锋,短促有力,尽显峻拔爽利之感。

魏碑的核心技巧元素当首推方笔,在未经刊刻的石碑中,如高昌古城出土的《令狐天恩墓表》,能清晰的看到方笔的使用。《石婉墓志》应该是当时有名的高手所刻,刀法犀利,方笔方如刀切,圆笔浑劲圆润,刚柔并济,十分巧妙。方笔能很好的体现出浓郁的金石气,其间融入圆笔,而使线条锋颖险利,劲健挺拔不失力量感的同时,增添了一丝温润之气。时方时圆,变换自如,增加用笔多样性的同时,提高了作品的格调。

《石婉墓志》处于隶书向楷书的过渡时期,在用笔上保留一些隶书笔画形态,部分线条仍保留了波磔的处理方式,秀美当中尽显古意。

(二)结构特点

《石婉墓志》的结字风格属于灵动俊逸一路,它的结字不拘一格,根据字形的长短方圆决定结构的体势。其结构特点为中宫紧致,四周舒展。

《石婉墓志》中的撇捺有一个明显的特点:撇捺同时出现的字中,呈现左低右高的开张势态,即撇的位置较低且向左下角伸展。且撇捺极力舒展毫无束缚,尽显姿态。

一字当中必有一笔为主,余笔为宾。解缙《春雨杂述》中谈到:“一字之中,虽欲皆善,而必有一点、画、钩、剔、披、拂主之,如美石之韫良玉,使人玩绎,不可名言。”[[1]]可见主笔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决定一个字优劣的关键。主笔的位置是可以多变的,它可以是横、竖、撇、捺等任何一笔。在《石婉墓志》中主次关系非常明显。通过一根主笔画来打破均衡的空间分布,它可以强化左右结构的呼应关系,也会分离上下结构的视觉重心,让看似简单的结构产生趣味感。

《石婉墓志》的结字错落有致,没有刻意安排,顺其自然,彰显天真烂漫,单字空间中穿插避让却不凌乱。而穿插避让是使中宫紧收,点画自然向外舒展,达到收放自如的效果。在《石婉墓志》中多数的左右结构都呈现了“托举”势态。

(三)章法特点

王羲之《笔势论》中提到:“分间布白,远近宜均,上下得所,自然平稳,当须递相掩盖,不可孤露形影。”[[2]]正书与行草书不同,正书的章法相对简单,但字与字之间缺乏连贯。北魏时期的墓志是先由书丹者在石头上书写,再由刻工进行契刻,所以墓志的章法是书丹者提前安排好的。《石婉墓志》中有横纵界格,每个界格趋近方形,且横成行,竖成列,章法布局自然和谐,疏朗统一。《石婉墓志》中的字形常随着结构自然安排笔画,或长或扁、或欹或正,形态各异,使重心出现轻微的上下摆动。重心的摆动可以给章法带来节奏感,但整体排列仍是匀称工整。字的四周留白适当,没有刻意安排单字大小,随性自然。而界格的空间大小足以满足笔画的伸展。通篇来看,“元”字在整个章法中,笔画最粗且体积最大,可能与所处朝代有关,作此猜想。

三、《石婉墓志》的整体把握

学魏碑之难,形似不难,难的是从技巧迈向气势、迈向书风的塑造,神韵虽无形,但可使我们为之陶醉。以《石婉墓志》的字形为基础,用笔的流利爽劲、意态欹侧相生之处皆能得其神韵。形具而神生,须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将形似置于服从地位,挖掘藏于形下的神韵融入到我们的审美理想,再通过笔墨传于纸上。当然“形”和“神”对立统一的,王僧虔《笔意赞》中:“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3]]故要形神兼备,正所谓“师其心而不师其迹”。

四、结语

通过对《石婉墓志》的基本情况与历史背景分析,知晓《石婉墓志》刊刻于北魏鼎盛时期,受南朝书风的影响,其楷法发展相对成熟,且风格灵动古朴保留少量隶书笔意的同时又融入了行书笔意。通过剖析《石婉墓志》的书法艺术特征,较为全面的把握《石婉墓志》用笔、结体、章法特点。在《石婉墓志》中各种对比关系的协调处理,用笔的中侧并用,方圆兼备,使点画虽细劲却不失峭拔雄健之感,结体表面看似沉稳秀丽,实则内部静中有动、平中造险,字形的内部空间通过各种矛盾的对立,达到和谐统一。


[[1]]解缙.春雨杂述[G]//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498.

[[2]]王羲之.笔势论[G]//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33.

[[3]]王僧虔.笔意赞[G]//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