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美术学院 河北省石家庄市 050000
摘要:苏轼的人生转折点就是被贬黄州以后,其心境的变化使得书法面貌与个人追求也发生改变。在这一时期中信手而生的尺牍作品最为精彩,所以选择苏轼被贬黄州时期内写给友人的两扎书信为切入点,对此帖的技法特点进行具体研究。
关键词:苏轼尺牍;自然率意;结体横式
一、概况与背景
唐代书法名家众多,马宗霍说:“唐代书家之盛,不减于晋,固由接武六朝,家传世习,自易为工。”[1]当时基本以“家传”为主,书法传承顺畅,至五代,战乱兵灾给传承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当时杨凝式自成一家,但因时代制约,也未能真正掀起新潮流。入宋以后,虽帝王好书,然名迹失,刻帖盛,虽以二王法书为主,却掺杂着伪造或摹本,书家难得真正的魏晋古法。宋时文武百官为讨权力者欢心,趋时贵书,更无人能脱离时代而自成一派,宋代书法的衰微由此可见。
苏轼对于宋代书学观念的转变有着巨大作用,他性格上标新立异,艺术思想先进且充满探索精神,发觉颜真卿一路的厚朴之气可一改当时的羸弱书风,提出“颜鲁公书雄秀独出,一变古法,如杜子美诗,格力天纵,奄有汉魏晋宋以来风流,后之作者,殆难复措手”[2],根据自己的审美理想,明智的选择适合于自己的书帖进行学习,不随波逐流。这种学书方法也给予了后人重要启迪。
二、《新岁展庆人来得书帖》艺术特点
苏轼少时学二王一路书风,点画精到,结体秀美。被贬黄州后,心境发生极大改变,突破了束缚,此二扎便正处于此时的书风过渡期,其技法表现完整,结体与章法也呈现与早期不同的新面貌,接下来就从三个方面解析此二帖的艺术特点。《新岁展庆人来得书帖》这一时期间他的书法作品下笔自然畅快,俊媚秀逸,虽只是与友人的书信往来,却笔笔分明且具有法度可以看出此二札书写时,苏轼已不过多在意法度,而是更注重内蕴,对书写的追求逐渐以“意”为主,符合苏轼“意造”的书法意识。
(一)从笔法上看
《新岁展庆人来得书帖》多用露锋入笔、顺势行走的方式。
苏轼在此二札书写中,常以笔尖上最细微的一根笔毫入纸,使起笔形态尖锐,尽显笔触,极力表现出毛笔的弹性,动作轻盈飘逸,空中顺势连接到下一笔,笔与笔之间极具承接关系,映带自然。
书写时都是先以一根笔毫轻触纸面,向右行走时铺毫,顺应汉字笔画,笔锋弹出连接至下一笔。有些横画的起笔处较长,苏轼在上一笔的收笔处自然弹出,用手指运笔向左下带出牵丝,入笔处停留在纸面上的痕迹较多,可以清晰地看到苏轼的入笔动作。
苏轼一直很在乎书法作品中表现出的精神,神采是一幅书作的重中之重,若失了神采,一切技法都变得孱弱。苏轼在书写时对点画的饱满度有着极高的要求,入笔多为露锋时,最大的问题是易显媚滑,他便缩短入纸后停留在纸面上的长度,将笔毫入纸后快速压下笔腹,将笔毫铺开行走,线条中段持续发力,在写钩时降低速度缓慢提出,把力量送至最后一根笔毫再离纸。这样既体现了用笔的灵动,也不失厚重,力量感十足。
在露锋书写的起笔动作下,是苏轼铺锋速度的承接,在线与线的来去之间,他懂得蓄积力量并调整笔锋至中锋后再把笔毫铺开行走,这才能使得线质浑厚有力,笔笔雄浑,尤其第一个点的书写,毛笔已经铺开至最大限度,心字底也使得整个字的饱满度再次提升,更显敦实肥润。
(二)从结构上看
《新岁展庆人来得书帖》书写时,苏轼的书风还处于过渡期,没有通篇压成扁式,其中不乏一些长形字调节,但是整体上已经逐渐以横式为主。
当有些字本身体势偏长,属长字,苏轼就会把部首拉宽,让其占据将近整体一半的宽度,再对应着将另一半部分拉开,打开左右的势态。同时苏轼常用将捺画改为反捺的写法,让笔画向右下拉开空间,占据右下角空隙的同时也使字势扎稳,通过左右拉开的方法显出横式。
此二扎中对于左收右放的表现愈发明显。当有长横出现的字时,会将主笔拉长,体势拉宽,强调向左的体势,整体向下收紧,左上角空间饱满,右边收笔处基本在同一条直线上。
苏轼在处理字形时会格外注重字内的大小对比,其书作结体重心向下挪移,得魏晋朴拙古韵,同时笔画厚重,较为茂密,右下部则内部留白较多,重心聚集在中下偏左,更显古拙。
(三)从章法上看
章法是对整体布局的把握,即书写过程中对于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处理方法。《新岁展庆人来得书帖》的前后二帖情绪表现有所不同,呈现出不同的效果,却都不脱离苏轼对于章法表现的理解。二帖初入笔时速度都较缓慢,字距、行距都还算松散,到后半部情绪激烈甚至出现行距过近的情况,然更显率意。到落款部分,仍在继续对友人叙说生活之事,字体缩小书写后再添趣味,书写出了尺牍之妙。
在苏轼的书法创作理念中,最重要的便是“意造”,一切以自己的思想为重。他的书法格调就高在他并未对章法进行刻意安排,而是通过与所书写的内容融合,营造意境,一切皆为自然天成。苏轼在上下字间的留空并不存在固定的规律,看起来就是书写时肩肘自然下移,与上一个字的结束处空中有连贯之势便可。有时末尾处几字空间松散,已经无法在同一列写下,便直接另起一行,不会刻意设计排布;有时则略显紧促,比如其中“悟、憂、哀”三个字之间的字距逐渐缩小,这也是因为他随着文辞随意摆放,自然而出,并未设计底部一定要平齐而出现的效果。
手札的后半段则充分表现书者的饱满情绪,因势赋型,墨色变化自然,后三个字逐渐放大,墨色深重,完全不忌讳与右边的字有相撞的趋势,也说明了其书写的自然率性,将重点放在文字内容与情绪表达上,而非外在形式。
三、率意书写
书写内容与书法形式相结合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文字内容能够刺激创作者的书写情绪,这些情绪的改变又会潜移默化地体现在作品中。不同内容的书写达到的效果不同,有的文辞开头仅是叙事,书写时节奏较为缓慢,随着后半段文字的叙述逐渐有强烈情绪在释放,书写时或通过多处连笔表现情绪变化,或通过忽大忽小的字形夸张来表达烦闷,同时还会使用不同的笔墨语言,用墨色变化表现不同语境。
书法的魅力之处在于:意料之外的得意处。书家在每次下笔之前都无法完全准确的预料到会出现什么样的形态,以及最终会呈现怎样的效果。当毛笔与纸张摩擦后,书者所拥有的技法就是工具,通过不同心境变化,求整体作品内在的妙趣。这种在刹那间出现的字形,随时调整的过程,极具意趣,也非常考验书家的书写能力,有时无意的就会产生不可多得的佳作。
在实践过程中,较为理想的创作心境形成有以下两种时刻:第一种是在读书的时候与某一段文字突然产生共鸣,有很特别的想法需要表达,真情流露,落于笔尖。第二种则是在技法积累较多的情况下,自然书写,不刻意安排,然后观察是否将古人的精到用笔用到自己的创作中。这种创作方式会获得这一阶段创作水平的代表作,因为这不仅做了技法的强化,也增加了无意之中与自身的书写惯性的更多融合,创作中的可看度也会增加。
四、结语
苏轼行书风格众多,在不同时期的书风也各不相同,本文以《新岁展庆人来得书帖》为研究对象,对其主要艺术特点进行解析,基本把握他在这一时期的用笔、结构和章法特征。发现了苏轼在这一时期经过“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心境发生变化,对于笔法的书写更为放松与娴熟,结体中的个人面目也逐渐显露,同时书写内容与个人情绪完全融合,主要是为了用文字抒发自我感情,达到文与字的紧密结合,是苏轼行书尺牍中的佳作。
[1] 马宗霍. 书林藻鉴[M]. 北京: 文物出版社,1984:110.
[2] 苏轼. 东坡题跋[M]. 杭州: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