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人民医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000
【摘要】目的:评价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的效果及满意度。方法:病例资料搜集时间为2022年1月~2023年11月,选取的调查主体为我院就诊的脑梗死患者,选出符合标准的72例以随机数表法分组,对照组(常规护理)和观察组(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各分配36例,对比各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心理状态。结果:观察组患者对护理的总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护理前2组情绪评分差异无意义,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分值均低于对照组,统计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患者实施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能显著提升临床服务水平,克服患者的心理障碍,满足其合理需求,值得临床采纳。
【关键词】心理干预;健康教育;脑梗死;护理满意度
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脑血管疾病,通常由于脑动脉阻塞或破裂导致脑部供血不足而引起,其发病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饮酒过量、缺乏锻炼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遗传因素、心脏病等。脑梗死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现上升趋势,给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带来了严重影响,因此要高度重视,及时治疗并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确保患者尽早康复出院。基于此,以我院收治的72例脑梗死患者为观察对象,探讨心理干预+健康教育的干预效果和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收集于2022年1月~2023年11月,从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中选出72例为主体展开调查,经颅脑CT和MRI等检查确诊,患者和家属已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已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排除脑出血;颅脑外伤;精神障碍者;凝血功能障碍;认知、交流障碍。依据随机数表法分组,对照组36例,男女比例20:16,年龄45~78岁,平均(61.38±4.22)岁,病史3个月~3年,均值(1.51±0.15)年;观察组36例,男女比例19:17,年龄45~79岁,平均(62.05±4.28)岁,病史4个月~3年,均值(1.52±0.17)年。纳入的2组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按时提醒用药,照顾其日常生活起居,提供温馨的治疗环境,指导患者配合临床检查和各项治疗,及时解答其疑问,发放宣教手册让患者安心住院治疗。予以观察组实施心理干预+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心理方面:营造舒适、轻松的住院环境,为患者提供整洁的床铺,主动介绍病区环境、住院规章和病房管理人员,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多深入的心理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想法和情绪变化,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积极开导、支持和鼓励,发现并妥善处理患者的心理问题,鼓励患者发展个人兴趣爱好,采取多样化心理疏导法来克服内心困境,消除负面情绪,树立乐观、自信的状态积极面对治疗。教育内容:采取多种宣教途径对患者展开疾病、治疗和护理知识的教育,如一对一面谈、视频宣传、教育图册、讲座及移动平台等,充分让患者了解脑梗死的病因、症状、危害、防治和护理手段,叮嘱患者树立保健意识,改正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戒烟戒酒,以清淡饮食为主,日常多运动训练,重视遵医嘱合理用药的重要性,及时解答患者的疑问,解决临床困难,促使其约束自身行为,主动参与各项康复治疗。
1.3观察指标
满意度的评价工具为院内自制的问卷调查表,满分100分,评估结果为>90分非常满意,70~90分为一般,<70分为不满意。
借助汉密尔顿焦虑、抑郁量表(HAMA、HAMD)对患者的心理变化展开测评,均以7分为基础,分值越高其情绪状态越差。
1.4统计学方法
处理相关指标用软件SPSS25.0,用率(%)描述计数资料,检验用X2,用(±s)描述计量资料,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意义。
2结果
2.1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患者获得的总满意度结果为 ,显著比对照组的更高,统计差异P<0.05,见表1。
表1 护理满意度对比(n,%)
组别 | 例数 | 非常满意 | 一般 | 不满意 | 总满意度 |
观察组 | 36 | 27 | 8 | 1 | 35(97.22) |
对照组 | 36 | 23 | 6 | 7 | 29(80.56) |
X2 | - | - | - | - | 5.063 |
P | - | - | - | - | 0.024 |
2.2 HAMA、HAMD评分比较
护理前患者的负面情绪分值对比无意义,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HAMA、HAMD评分均比对照组低,组间差异有意义(P<0.05),见表2。
表2 HAMA、HAMD评分比较(±s,分)
组别 | 例数(n) | HAMA评分 | HAMD评分 | ||
护理前 | 护理后 | 护理前 | 护理后 | ||
观察组 | 36 | 18.55±3.27 | 7.54±1.12 | 18.75±3.67 | 7.25±1.36 |
对照组 | 36 | 18.62±3.64 | 10.95±2.44 | 18.59±3.72 | 11.33±2.61 |
t | - | 0.086 | 7.621 | 0.184 | 8.318 |
P | - | 0.932 | 0.000 | 0.855 | 0.000 |
3讨论
脑梗死已成为我国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类型之一,发病率逐年增加,尤其是中老年人群中更为常见,脑梗死的出现不仅会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还会给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临床对应治疗的同时还需加强有效的护理指导,促使其早期康健,缩短康复疗程,减少医疗开销。
心理干预是指通过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患者的心理变化进行干预和调整,帮助其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心态,从而更好的应对疾病的影响;而健康教育是指通过系统的教育和宣传活动,向公众传授健康知识和生活方式,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素养[1]。本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护理后的总满意度比对照组高,其护理后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分值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证实心理+健康教育干预对消除患者的不悦心情,提高临床护理水平和促进康复具有显著作用。心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减轻各种情绪困扰和心理问题,增强对治疗的信心和耐心,提高生活质量,建立正确的认知和行为习惯,促进康复和预防疾病复发;健康教育可以帮助患者更多的了解脑梗死相关知识和防治手段,掌握正确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提高自我保健能力,正确的教育还可以有效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减少对医疗资源的消耗,促进社会的健康发展[2]。
综合上述,心理干预和健康教育对提高脑梗死患者的疾病应对能力,满足其护理需求和促进患者身心健康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谢红娟,连浩军,汪亚飞.回授法健康教育对脑梗死介入术后超早期康复干预效果及心理应激、希望水平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1,29(4):543-547.
[2]芮雪.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在脑梗塞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9,40(S02):34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