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高新第一实验学校 130015
摘要:国家主权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的象征,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培养公民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国家主权意识,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坚定道路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学历史课堂为切入点,分析了培养学生国家主权意识的重要性,提出了优化教学内容设置、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加强资源整合等有效策略,旨在为中学生有效培养国家主权意识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国家主权意识;家国情怀;国际关系认知
在当前国内外复杂严峻的形势下,加强青少年国家主权意识教育尤为重要。据统计,近年来部分国内学生对国家主权认知存在一定偏差,如对领土问题模糊认识、对国家主权问题缺乏正确认知等。
一、培养学生国家主权意识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
培养学生国家主权意识,有助于增强其家国情怀、民族自豪感,这是不言而喻的。一个民族的兴衰荣辱,始终与其主权密不可分[1]。国家主权是民族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只有拥有充分的主权,一个民族才能自主自立、自尊自强。历史证明,一旦丧失主权,必将陷入被奴役、饱受欺凌的悲惨境地。只有牢牢树立住独立自主的主权意识,方能从内心深处汲取力量,以报效祖国、建功立业为己任,从而为祖国的富强昌盛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维护国家主权的责任感
培养学生维护国家主权的责任感,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当公民认识到维护国家主权的重要性时,国家的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才能获得人民的广泛支持和积极参与。从个人层面来说,主权意识的培养能够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懂得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甘于奉献。在当今日益复杂的国际形势下,国家主权问题往往牵扯重大利益,需要每个公民都怀有维护主权的坚定决心。中学生作为国家的未来栋梁,更应该从小就培养起对国家主权的敬重之心,以塑造爱国主义精神。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看待国际关系的能力
在当今地缘政治纷争不断、国家利益博弈日趋激烈的背景下,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把握国家主权,对于塑造良好的国家意识和国际视野至关重要。在历史教育中灌输国家主权意识,有助于让学生厘清国家主权与个人权利的界限,理解主权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而正确分析国家间的利益关系。同时,还能培养学生辨识国家主权问题的能力,提高对一些敏感地缘政治议题的判断力,避免受到一些片面思潮或谬误观点的影响。
二、中学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国家主权意识的有效策略
(一)优化教学内容设置,突出国家主权相关史实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优化教学内容设置,突出国家主权相关史实,是培养学生国家主权意识的重要策略。教师应该重点梳理和凸显那些与国家主权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民族面临的主权危机和顽强抵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以部编版初中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1课《鸦片战争》一课为例,可以拿出一半的时间去学习和探究《南京条约》的内容和影响。教师可让学生先阅读课本中《南京条约》的内容,然后让学生对《南京条约》的内容进行概括,并提问:“《南京条约》中各项内容分别损害了我国的哪些主权?”学生很容易能够答出破坏了领土主权,这时,教师可通过讲解协定关税和领事裁判权的含义,引导学生找出其对我国司法主权和关税主权的破坏。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不平等条约具体破坏了哪些国家主权,加强学生对于相关国家主权的认识。近代中国各阶级的救亡图存斗争中也包含了对于国家主权的争夺,同样应该作为讲解国家主权意识的重要素材。通过分析这一史实,可加深学生对国家主权重要性的认识,激发他们珍惜和维护国家主权完整的责任感。此外,教师还可围绕近代以来列强入侵、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受破坏等方面的史实,展开教学和讨论,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主权问题。通过突出国家主权这一主线,优化教学内容设置,可强化学生的国家主权意识。
(二)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强化学生主权意识培养
中学历史教师应该努力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引导学生在课堂中主动思考、探究和体验国家主权相关内容,有效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国家主权意识。首先,教师可以尝试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营造生动的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历史场景和氛围[2]。例如在学习第13课《五四运动》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教学情境:学生分组扮演不同的角色,比如北京学生、广州工人、上海资产阶级等,通过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体会各阶层对“废除二十一条、拥护学生爱国运动”的不同诉求和主张。这种贴近实际、身临其境的学习过程,有利于学生领悟“五四运动”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主权意识。(三)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丰富国家主权教育形式
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是中学历史教学培养学生国家主权意识的有效途径。学校可定期举办诸如“铭记历史”“民族精神永放光芒”等主题班会、讲座、征文比赛等,引导学生从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汲取力量。同时,组织学生参加纪念抗战胜利、保卫南海等爱国主题展览、观影活动,让学生亲身体会先辈们可歌可泣的爱国情怀。例如,在学习统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2课《抗日战争的胜利》时,教师可策划一场“铭记抗战历史,珍爱和平年华”主题活动。活动之初,教师可播放一段抗战影像资料,让学生感受战火硝烟下民众的苦难。随后,邀请一位抗战老兵做客讲座,亲述当年血与火的战斗场景,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之后可以留一项实践作业,学生利用假期去参观抗战纪念馆,瞻仰先烈遗物,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最后,鼓励学生撰写心得体会,珍惜和平年代的来之不易。通过这样生动有趣的主题活动,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国家主权的内涵,从而培养维护国家主权的意识和责任心。
(四)加强校内外资源整合,构建主权教育大格局
中学历史教育的终极目标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主权意识。为此,学校应该将课堂教学与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多方位资源整合,共同营造浓厚的主权教育氛围[3]。首先,学校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资源,如展板设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增强他们对祖国历史的认知。同时,鼓励学生广泛参与诸如升旗仪式、国旗守护员等爱国主义实践活动,内化主权意识。其次,积极借助社会资源,开展研学旅行、社会实践等活动。如组织学生前往革命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所实地了解国家历史,聆听革命先辈的英勇事迹;这些生动体验将极大增强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此外,还要注重家校社会协同合作,引导家长在家庭环境中也积极为孩子灌输爱国主义思想,与学校形成合力。家校社会的通力合作与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无疑将为主权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中学历史教育中培养学生国家主权意识的重要性已成为社会共识,但在实践层面仍存在不足。加强这一领域的顶层设计和师资力量建设,优化教学内容并创新教学方式,拓展主权教育的途径和形式,发挥校内外资源的协同效应,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念,增强家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增强维护国家主权的责任意识,正确看待国际问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1]陶婷婷.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国家主权安全教育研究[D].扬州大学,2023.
[2]高璐璐.高中历史教学中国家主权意识培育研究[D].杭州师范大学,2023.
[3]赵深.中学历史教学中国家主权意识培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