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5
/ 2

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研究

玛尔哈巴·阿不地哈列力

(新源县水利局  新疆 伊犁 835800)

摘要: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绩效评价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成为提高管理效率、促进单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具。本研究围绕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及其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分析绩效评价的目标与原则,构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并选择适宜的绩效评价方法,最后建立有效的绩效反馈与改进机制。研究表明,将绩效评价体系有效融入管理会计实践,能够显著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成本控制能力、预算管理效率和决策支持能力。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管理会计;应用

引言: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其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直接关系到社会福祉和公共资源的有效利用。因此,建立一套科学、合理、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对于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层次和服务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索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方法及其在管理会计领域中的具体应用路径,以期为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改革与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一、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1.1 绩效评价的目标与原则

在构建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时,明确评价的目标是首要任务。这些目标不仅涵盖了提高运营效率和资源配置效率,还包括增强服务质量和满足公众需求等社会价值导向的内容。目标的设定以促进单位全面、均衡发展为宗旨,注重将传统的经济效益与当代强调的社会效益相结合,确保行政事业单位在服务社会、履行职能过程中实现可持续发展。绩效评价的原则上强调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确保评价过程和结果的真实有效,避免主观臆断和片面评价,为管理决策提供坚实依据。绩效评价的原则还涉及到透明度和参与性的要求,意味着评价过程需要充分听取并整合各方意见和反馈,包括受评估单位自身、政府监管部门以及公众等。通过建立开放、透明的沟通机制,既可以增强评价的接受度和可信度,也有助于激发内部改进的动力和外部的监督支持,形成促进行政事业单位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1.2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制定评价体系的核心环节,它直接关系到评价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在中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背景下,这一体系需要综合考虑财务与非财务两个维度,既反映经济效益,也衡量社会效益。财务指标如成本控制、资产利用效率等,能够从数量上直观反映单位的经济运行状态;而非财务指标如服务质量、创新能力、公众满意度等,则更多地体现单位的社会价值和长远发展潜力。构建时还需注意指标间的平衡与协调,避免重复或指标数量过多导致的评价效率低下[1]。此外,指标体系应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能够根据外部环境变化和单位自身发展需求进行及时调整优化。这就要求在构建指标体系时既要有广泛的前瞻性研究,也要留有必要的修改余地,确保评价体系始终能够准确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绩效,引导和促进其持续向好发展。

1.3 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

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对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有着直接影响。在当前中国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实践中,常见的方法包括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平衡计分卡法、关键绩效指标(KPI)法等。这些方法各有特点,能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单位绩效进行全面评价。例如,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能够综合考量单位的财务表现与非财务成就,平衡计分卡法则通过四个维度(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全面审视组织绩效,KPI法则更侧重于对关键业务指标的监控。选择适合的方法需要考量单位的特点、管理层的需求与评价系统的目标。对于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行政事业单位,可能适用不同的评价方法或需要将几种方法结合使用以达到最佳评价效果。

1.4 绩效反馈与改进机制

绩效反馈与改进机制是评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确保了评价结果能够被有效使用,促进行政事业单位的持续改进与发展。这一机制要求建立快速、有效的信息反馈渠道,确保评价结果能够及时传达给相关决策者和执行者。在反馈过程中,应注重结果的解释与分析,帮助被评估单位理解评价结果背后的深层原因,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措施。改进机制还包括对改进措施实施的跟踪与再评价,形成闭环管理,确保每一次评价都能够带来实质性的改进与提升[2]。同时,鼓励创新和试错,对于积极探索新方法、新路径但暂时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的单位,应给予理解和支持,而非简单的负面评价。

二、绩效评价体系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

2.1 财务数据分析

绩效评价体系通过对行政事业单位的财务数据进行深入分析,揭示了经济活动的本质和趋势。在管理会计领域,这种分析帮助管理层理解资金流动情况、收支结构以及资产负债状况,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提供了依据。具体地,通过比较不同时期的财务数据,可以发现成本费用的变化规律,识别出哪些环节存在浪费或效率低下问题,从而针对性地采取措施,优化经营策略。进一步而言,财务数据分析还能够评估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财务比率分析等手段,判断单位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成长潜力。这种分析为管理者提供了全方位、多角度的信息支持,使得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2.2 成本控制

在绩效评价体系框架下,成本控制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方法。行政事业单位通过精细化管理,将成本控制贯穿于预算编制、项目实施等各个环节,实现了对成本的全过程监控和管理。通过建立科学的成本核算体系,明确直接成本与间接成本,合理分配成本责任,有效地降低了不必要的支出,提高了资金使用的效率[3]。此外,通过运用标准成本法、作业成本法等先进的成本管理方法,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更准确地计算出服务成本,为价格设定和内部控制提供了准确依据。在此基础上,通过成本-效益分析,评价各项服务或项目的经济性和效率,确保资源得到最优配置。

2.3 预算管理

绩效评价体系为行政事业单位提供了一种更动态、更灵活的预算管理模式。该模式强调预算的制定应基于绩效目标,预算执行过程中应不断对绩效进行评价和反馈,以确保预算资金的有效利用。通过将预算管理与绩效评价相结合,可以有效激励单位内部人员积极参与预算制定和执行,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通过实施滚动预算和灵活预算,行政事业单位能够根据实际经营情况及时调整预算安排,以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这种方式增强了单位对风险的应对能力,提高了资源利用的灵活性和效率。

2.4 决策支持

绩效评价体系在管理会计中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行政事业单位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通过绩效评价,管理者可以全面、客观地了解单位的运营状况和绩效水平,为各类重要决策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撑[4]。例如,在资源分配、项目投资、新业务开展等关键决策时,绩效评价结果可作为重要参考,帮助管理者评估风险和回报,作出合理选择。同时,绩效评价结果还可以作为优化组织结构、改善管理流程、提升服务质量等决策的依据。通过对绩效不佳的原因进行分析,管理者可以找到问题根源,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推动单位持续改进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绩效评价体系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将管理会计与单位战略目标紧密结合,为单位的长远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管理基础和决策支持。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及其在管理会计中的应用对于提高单位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具有重要价值。通过科学设置绩效评价目标与原则,构建合理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选择适宜的评价方法,并建立有效的反馈与改进机制,可以有效地指导行政事业单位优化资源配置,提升管理效能。未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管理理念的更新换代,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体系及其应用方式还需不断创新和完善,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参考文献

[1]岳苗.政府会计制度改革和行政事业单位绩效关系分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21(2):3.

[2]曹便灵.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与绩效评价研究[J].财讯, 2021(3):12-13.

[3]徐海燕.完善管理会计工具 优化行政事业单位绩效评价[J].市场观察, 2020(12):1.

[4]艾莉颖.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的构建[J].中国管理信息化, 2022, 25(16):6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