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无锡市洛社高级中学)
摘要:数列求和是数列章节重要的内容,也是高考的热点之一. 本节课聚焦“三个理解”,重视课堂生成,学生主体体验,立足学生思维发展,从最基本的等差、等比数列出发,探讨和总结了一般数列的求和方法,启迪学生思维,凸显数学本质.
关键词:数列求和,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
一轮复习备考中,许多师生会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在难题上. 但是,笔者认为,扎实的基础是攻坚克难的前提. 本文基于章建跃博士提出的“三个理解”理论为指导[2],以《数列求和》复习课为例,阐述如何筑牢学生数学基础,启迪学生思维,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一、教学设计简概
1.课程引入
同学们,在新授课时,教材引例中讲了两个小故事:第一个是高斯在九岁时,就能准确计算1+2+3+…+100. 第二个是国王为了奖赏棋盘发明者,将麦子填满棋盘的故事. 这两个故事蕴含了两种重要的数列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与错位相加法. 这就是我们本节课的复习重点. 首先,请大家解决下面三个问题.
问题1: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有什么联系?
问题2:等差、等比前n项和公式是什么?
问题3:等差、等比前n项和公式如何推导?
设计意图:借助故事的方式引出本节课复习的重点. 设置问题串,复习知识要点. 层层递进,串联知识主线,形成知识架构. 同时改善复习课中知识梳理带来的枯燥乏味,学生不感兴趣等弊端.
2.教学过程
在回顾知识点后,设置三道课前训练,请学生解决.
(1);
(2);
(3)若,求的值.
设计意图:前两题目的是回顾旧知,引出求解数列和最基本的方法:公式法、分组(并组)求和法、倒序相加法. 设置思考:第(1)题数列的通项有何特征?解决这个问题用了什么方法?此方法适用于哪些数列?解决第(2)题用什么办法?其优点是什么?第(3)题将函数与数列进行引申教学,引发学生思考:哪一类函数可以使用倒序相加法?该方法的本质是什么?拓展函数中心对称相关知识,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基于课前训练第(1)题,将通项中的符号改变,改编生成例1:
例1 .
设计意图:引发学生思考,当数列通项的结构特征发生改变,如何求和?强化从数列通项结构寻找突破点的意识. 师生回顾,一起板书错位相减法的过程. 总结提问:错位相减法可以解决哪些数列的求和问题?该数列通项结构有什么特征?实施错位相减法的一般步骤是什么?有哪些注意点?例1结束后,设置三道变式题:一道选择题、一道计算题、一道思考题.
(1)
(2).
(3)若,尝试用多种方法求 (课后思考题)
设计意图:通过第一题,讲解选择题处理策略,渗透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 同时,让学生自主发现,利用错位相减法求出的结果的结构特征. 第二题是为了训练学生的运算能力,但是在实践中,笔者发现因为有的介入,许多学生根本没有思路,想不到使用错位相减法. 思考题的设置是为了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准备拓展另一种求和方法:奇偶并项法,而其本质是分组求和.
例2 (1)若,求
(2) 若,求
设计意图:从数列的通项结构特征入手,如何求和(化简)?通项的结构有什么共同特征?如何抵消?消项后留下了哪些项?师生共同探索消项规律,总结常见的裂项方法.
例2结束后,设置一道思考题:如何裂项?
设计意图:探寻错位相减法与裂项相消法的区别与联系.
例3记为数列的前项和,已知是公差为的等差数列. (1)求的通项公式;(2)证明:
设计意图:例3是一道高考真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解答,学以致用. 通过高考题来检验学习效果,发现学习中的不足的,以便改进和提高.
3.课堂小结
展示本节课的知识框架,对学习内容、方法进行总结、反思、升华,构建知识体系.
二、教学反思
1.理解数学,完善知识体系
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是数学的基本特征. 教师需要从宏观角度把握教学的重难点,将冰冷美丽转化为火热的思考;从微观角度,教师需要对所教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内化,重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规律,重视知识的生成与拓展,启迪学生思维,使教学富有成效.
数列和的本质是“项”的累加,故对于一般的数列在求和,须从数列通项入手,探寻通项的结构特征,将其转化为最基本等差或等比数列. 本节课包含三条主线,其中两条明线:知识线、方法线;一条暗线,素养线. 将非等差、等比数列求和转化为等差、等比数列的求和问题,渗透数学中的“化归”思想. 在评讲数列小题策略时,渗透特殊到一般的思想. 对于数列计算题,留足时间,让学生动手计算,提升学生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
2. 理解学生,进行科学施教
理解学生,需要进行科学施教. 回归知识的原点,认知的原点. 数列求和这节课以两个故事导入,创设情境,点燃学生激情. 复习课中,纯粹的知识梳理,学生容易倦怠,没有兴趣,而且效率不高. 但合理有效的情境,既可以串联、回顾知识,也可以增加课堂活力,提升学生专注度.
设置思考,串联知识主线. 课前预设一些问题,在教学中对重难点内容,设置思考问题,加强学生对知识理解与内化,搭建新旧知识的桥梁. 在回顾知识点环节,设置思考: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有什么联系?等差、等比的前n项和公式如何推导?尝试归纳所求和的通项结构特征?你有什么启发?复习课中,教师应该通过课程活动设计、思考问题的设计,追溯问题的本源,加强学生对知识本质的理解,感悟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留足时间,给予学生充分展现自己的机会. 课堂上多提问学生,多听学生的回答,暴露学生思维,及时点评并给予正向的反馈,提升学生自信心,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例题教学时,留足时间,让学生计算,强化运算能力.
3. 理解教学,提升教学技能
教材是开展教学的工具,是数学知识度量的尺子. 理解教学需要理解教材. 理解教材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实际学情,以教材为蓝本,对教材进行拓展和延伸,重新加工教材内容,以发展的眼光、创造性的眼光利用教材. 在教学时,可以借助教材回顾,帮助学生重温知识点,自主形成知识脉络图.
理解教学需要精心设置教学目标. 从知识方法到能力素养转变,体现大单元意识[1]. 笔者在上这节课时,将教学目标设置为:在掌握等差、等比数列的前n项和公式的基础上,探究非等差数列、非等比数列求和方法;通过对两种基本数列的挖掘,渗透消项(减元)思想,转化化归思想,培养学生逻辑推理、数学运算等核心素养,体悟数学之美.
理解教学需要精心选择例题. 例题的选取,须少而精,综合性强,注意题型的变式与拓展,促使学生的灵活性、创新性都得到培养. 通过例题的讲解,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促进知识迁移,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本节课共设置3个例题,前两道是错位相减法和裂项相消法的应用,最后一道例题是以高考题强化数学应用.
理解教学需要重视课标,重视对相关理论进行研究,提升教师自身教学技能. 在教学设计时,从四基四能入手,落实核心素养. 主要从四个方面理解:理解教的内容,教知识的背景、思想、方法、素养;理解学的内容,学知识、思想、方法、创新、应用;理解教与学、教与矛盾、教与理解的矛盾关系;理解数学的教学艺术,教学要慢,要等待,要因“脑”而教[3].
三、结语
课堂教学研究没有止境,要在充分理解数学、理解学生、理解教学的基础上实施教学. 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问题,探索数学的奥秘与规律,促进思维发展,提升数学素养.
四、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 [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章建跃.核心素养导向的高中数学教材变革(续1)——《普通高中教科书·数学(人教A版)》的研究与编写[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19(19):6-11.
[3]徐小琴,赵林思.基于“四个理解”的数学教学[J].数学教学通讯,2018(1):5-6.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