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里长江生态廊道——青山湿地生态修复实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5
/ 2

百里长江生态廊道——青山湿地生态修复实践

熊颖

武汉生态环境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摘要: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是人类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功能。

本文基于长江大保护的背景下,以打造长江流域具有湿地特色的滩涂为规划目标,以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之青山湿地项目为例,通过分析场地不同历史时期的遥感地图与水位数据,厘清了场地的水文演变特征,通过合理的介入手法,提出了基于自然修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生态设计理念;通过分析场地生态基底、在地化动植物品种、植物美学习性,提出了通过构建多层级流动的湿地系统、深浅交错的水系驳岸、低密度立体路网、多因素叠加的优势种群、在地化的生态设施等一系列手段,复育和修复被破坏的栖息地;

关键词:

生态修复、青山湿地、多层级、低密度、滩涂、生态设施

一、规划范围

青山滨江是武汉北部门户,北临长江,南依东湖,山水融合,自然天成,是长江主轴的核心区域之一,承接了武汉长江主轴“五轴一体”的基本内涵,是打造转型示范的亮点区块。

沿着青山滨江往北这里有一大片滩涂,它北靠长江,南至武惠堤,西起武丰闸,东至八吉府大街,长约12.3千米,面积780万平方米。整体用地呈带状,与天兴洲隔江相望。

二、基本情况

它拥有自然开阔滩地、大面积湖塘水域、长势良好的林带、多种候鸟、动物栖息的生态资源,它是武汉市长江流域最大的一片滩涂湿地,是抵御洪水侵蚀的消落带,是青山区北部最大的绿色生态屏障;

它处于国际候鸟迁徙路线之上,每年有上千种不同品种的鸟类在此栖息、繁衍和觅食;他怀拥2100多亩的基本农田,产出的花果蔬菜养育了历代青山区繁衍于此的青山居民;

这就是青山湿地。

现状它是以武钢、工业港为代表的码头作业区,是长江中游地区大型综合性港口、是武汉面向全省,辐射全国的重要物流通道,历史上是承载区域经济繁荣发展的重要窗口。

作为曾经的重工业聚集区,为新中国的建设作出巨大贡献,但也面临严重的经济增长乏力、环境污染等转型发展问题。

三、规划目标

结合转型需求,近年青山区政府以保障防洪安全为前提,大力推进生态修复工程。通过寻求老工业基地转型的同时,保留钢城红色文化印记,引入多种主体文旅元素,传承了青山钢城精神,告别了工业码头云集的旧时期,成为了交通畅通、环境优美的城市滨水风景带。

青山湿地是在承接国家战略的基础上,配合产业转移发展,改善长江生态环境的同时,以进一步夯实青山生态屏障,反哺区域经济,拉动周边需求,实现生活、生态、景观岸线。近期以打造长江流域具有湿地特色的滩涂为建设目标,成为百里长江生态廊道系列项目的生态示范、青山湿地公园申报的生态基础。远期成为“区域内候鸟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承接点、武汉市践行长江大保护、展示生态文明建设的窗口、国内重工业区转型生态先行区的标杆”,项目实施对武汉青山区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更是迫在眉睫的需求。

四、规划策略

1、保护自然基底,合理的生态介入

因地制宜、尊重场地现状,多保留,少新建,采用“自然修复为主、人工干预为辅”的生态设计理念。以微介入、低干扰的设计手法,保留利用滩地大量原有资源,合理对滩地进行布局划分,设置湿地展示区和湿地保护区。

湿地展示区为人为活动较为密集的区域,主要问题是水系不连通,富营养化严重,塘埂多为直立式驳岸,杂草丛生、农耕活动密集。改造遵循现状的农田、坑塘、圩堤肌理,采用弱介入的手法进行水系连通,形成缓坡驳岸,塘埂进行清杂,打开观景视线。

湿地保护区是以保留、保护为主,生物活动最为频繁、限制人为活动的区域。植被修复以自然恢复为主,辅助以可提供食源的地被和水生植物,品种有花叶芦竹,荇菜、香蒲、苔草等,以最微小的介入来保护最珍贵的自然资源。

2、多层级流动的湿地、深浅交错的水系驳岸

项目所在地处于国际候鸟迁徙路线之上,从历史统计数据显示得知在本区域内还曾出现过黑鹳等国家珍稀保护鸟类。鸟类通常在干扰较少的河渠、溪流、湖泊、水塘、农田、沼泽、草地上和浅水处觅食。本次水系连通的重点是对富营养化的坑塘和水系进行连通,扩大水域和滩地面积,利用自然高差形成水循环,打造自然流动的生态活水湿地;

3、内外畅行的低密度立体交通体系

规划根据不同功能区域设置不同密度的游路,合理控制活动区域。依托现有交通基础优化,因地制宜打通断点,最低限度构建内外畅行的交通体系。从原先单一性堤顶路交通、生硬河堤、粗放型江滩升级为多维立体交通,形成堤顶观光带、江滩自然体验带。

为减少对滩地的干扰,最大程度利用滩地原有断头、破损的混凝土路及土路,连通水、草、滩等自然湿地风貌,融合升级后,构建了基于堤顶+堤下+民垸+支路的多层级立体形成通达的碧道交通体系。

4、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的生态修复技术路径

规划结合现状生态基地、分析,提出了因地制宜、分区施策的弹性生态修复路径,主要通过生态沟渠、湿地、水陆交错带布设、水生植物修复、动物投放、运营维护、应急管理的等一系列措施,构建了基于湿地本底的生态修复+尾水处理的复合生态修复路径。

5、野蛮生长的优势种群、去公园化的自然美学

由于青山湿地的特殊高程和季节消落带淹没的属性,我们在植物品种选择上,采用多重因素叠加的方法,优选耐旱湿、可截污、易恢复、兼具食源、观赏性等的本土植物品种,如乌桕、旱柳、池杉、美人蕉、芦荻、菖蒲、蓼草等。再以去公园化的自然美学手法,结合滩涂湿地各区域原始风貌,将这些品种合理运用在滩地各个区域,强化种植规模,让其“野蛮”生长,形成大面积的草甸和花滩,形成四季花开不断地花滩景观。

6、以消除人工痕迹的生态设施

配套设施选择上,规划结合场地大型候鸟飞行、觅食、安全观赏距离等属性,选择“隐蔽、以消除人工痕迹”为基本原则的设计策略。

停车场的布置不靠近重点保护区和鸟类栖息地,减少车辆鸣笛和尾气的排放;休憩场地、廊架、坐凳等停留设施,采用生态化的木质材料,布置在堤下密林之中,减少对候鸟觅食的干扰;园路采用与沙土类似的灰色,融入场地本身的环境之中。

五、建设意义

青山湿地为武汉百里长江生态廊道规划中标杆示范项目之一。其建设是落实“长江大保护”,突出水、岸、滩、城、人和谐共生的有机载体,是实现百里长江更安全、更生态、更人文、更畅达、更活力五大规划设想的有力举措,是对国家发展战略、长江经济带发展和区域发展规划的重要响应,是真正的实现还江与民、还岸于民、还景于民。

项目建设既夯实了区域的防洪安全,提高了百里长江生态廊道的贯通性与可达性,又最大程度的保护和修复了原有生态,实现了鹭鸟成群诗意栖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美场景。

参考文献:

[1]施小涛,徐康立. 环保、生态、景观三位一体的生态湿地营造——以长潭水库小坑溪与象岙溪入库溪流生态湿地建设为例【J】.中国园林,2020,36(S2):67-72.

[2]舒怀. 生态为基 活力共享——南通五山滨江景观生态修复设计分析【J】.现代园艺,2021,04:75-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