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髂筋膜阻滞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行椎管内麻醉摆放体位过程中及术后的镇痛效果比较与观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2
/ 2

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髂筋膜阻滞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行椎管内麻醉摆放体位过程中及术后的镇痛效果比较与观察

贺继贞   张智安

核工业四一七医院   麻醉手术科   陕西省   西安市   710600

【摘要】目的 分析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髂筋膜阻滞的应用效果,明确其对行椎管内麻醉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在摆放体位过程中和术后镇痛起到的作用。方法选择院内58名发生髋部骨折,且行椎管内麻醉的老年患者,其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时间都在2021年1月到2023年1月内。运用抽签法进行分组,使病人成为两个小组,组名分别是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包含的人数都是29人。参照组别,在超声引导下以不同入路的髂筋膜阻滞对两组进行麻醉。对照组是髂前上棘下入路,观察组行髂前上棘上入路。结果 在神经阻滞操作时间中,两组耗费的时间无差别;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中,观察组在股外侧皮神经中需要的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在体位摆放过程中和手术后,观察组的镇痛效果相对更加优异。结论 超声引导下的髂前上棘上入路髂筋膜阻滞有更好的效果,其不但可以提升股外侧皮神经阻滞的起效速度,还能在体位摆放过程中和手术后,产生优异的镇痛效果,所以要对这种入路的髂筋膜阻滞予以重视,并进行推广使用。

关键词:老年髋部骨折患者;髂筋膜阻滞;椎管内麻醉;镇痛

髋部骨折在骨科属于常见的骨折类型,多是出现在老年群体,一旦出现这种骨折,病人的全身将出现剧烈疼痛。临床上在治疗这种骨折时,将予以手术疗法,然而由于病人的年龄较大,不具备良好的生理和器官功能,且骨折引起的疼痛将加重生理功能的紊乱,故而手术的疗效很可能受到影响,导致病人的预后变差,严重时甚至将造成病人的死亡或残疾[1]。因此为避免上述现象发生,手术时需要对病人进行麻醉,减少疼痛感产生的影响。在麻醉方案的选择中,多数医师选择应用椎管内麻醉,并采取髂筋膜阻滞,以提升神经阻滞效果,减少病人在围手术期的疼痛感。但临床上对髂筋膜阻滞不同入路的选择存在争议,导致麻醉效果无法得到保障。基于此,为探究不同入路髂筋膜阻滞的实际效果,本文特此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分析

1.1.一般资料

选择58名发生髋部骨折,且行椎管内麻醉的老年患者,并通过抽签法进行分组,使病人成为两个小组,也就是对照组和观察组,各组包含的人数都是29人。在对照组内,包含的男性有13人,女性有16人,最年长的有74岁,反之有60岁;在观察组内,包含的男性有12人,女性有17人,最年长的有73岁,反之有60岁。纳入标准如下:①确认发生髋部骨折;②在发生骨折后的48小时进行手术;③年龄超过60岁;④手术前没有服用镇痛药物。排除标准如下:①存在恶性肿瘤;②进行手术前,发生意识障碍;③对研究使用的药物存在过敏反应;④短期内服用过抗凝药物;⑤因各种原因无法配合研究。

1.2.研究方法

手术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也就是禁食禁水、备皮、开放静脉通路等。对组别进行参考,在超声引导下以不同入路对两组予以髂筋膜阻滞。对照组是髂前上棘下入路髂筋膜阻滞,具体方法如下:将病人的体位调整成仰卧体位,选髂前上棘和耻骨结节三分之一交接点朝尾侧2厘米区域作为穿刺点,并通过超声引导,展开对髂筋膜和股神经的定位工作[2]。在发现神经阻滞针到达髂筋膜间隙的情况下,将生理盐水推入,并对其扩散状况进行观察,推注剂量是2mL。如果确认扩散状况良好,对30mL的0.25%盐酸罗哌卡因进行推注。观察组接受髂前上棘上入路髂筋膜阻滞,具体方法如下:将病人的体位调整成仰卧位,并对超声探头进行利用,以获取髂筋膜、腹内斜肌、腹横肌等声像。其中,髂筋膜和髂腰肌的间隙是阻滞平面,操作人员需要利用平面内法,由外侧进针,并观察扩散状况。在确认扩散情况良好时,推注30mL的0.25%盐酸罗哌卡因。在完成神经阻滞后,每隔3分钟要测试1次患肢的神经支配区域痛觉,主要包括股外侧皮神经和股神经等。如果发现病人某个神经支配区域的痛觉减小,则代表神经阻滞效果良好[3]。在阻滞20分钟后,要对镇痛效果进行评价,并在医师的指导下将病人体位调整成侧卧位,在L3-4间隙内予以椎管内麻醉,随后在蛛网膜下腔对病人予以适量的0.5%罗哌卡因,以向头端的方式将硬膜外导管置入,确保阻滞平面处在T8~10水平面。

1.3.观察指标

(1)神经阻滞操作和阻滞起效时间。根据实际记录。其中阻滞起效时间包括两项内容,分别是股外侧皮神经和股神经。(2)疼痛分数。对病人体位摆放过程中和手术后的疼痛感进行评价,使用的方法是视觉模拟评分法,分数最高是10分,分数越低代表疼痛感越低。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各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分析两组神经阻滞操作和阻滞起效时间

在操作时间中,两组耗费的时间没有显著差别;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中,观察组的股神经方面和对照组没有明显差异,但股外侧皮神经方面耗费的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如表1所示)。

1 两组神经阻滞操作和阻滞起效时间对比(min

组别

神经阻滞操作时间

阻滞起效时间

股外侧皮神经

股神经

对照组(n=29)

2.69±0.14

9.71±1.53

4.62±1.44

观察组(n=29)

2.62±0.19

5.22±1.41

4.58±1.48

t

1.597

11.621

0.104

P

0.115

0.000

0.917

2.2.分析两组疼痛分数

在手术摆放过程和手术结束后,通过对病人疼痛感进行评价,发现观察组在不同时间的疼痛感都少于对照组(如表2所示)。

2 两组疼痛分数对比

组别

手术摆放过程

手术后

对照组(n=29)

4.13±0.57

3.32±0.28

观察组(n=29)

3.35±0.41

2.84±0.23

t

5.982

7.133

P

0.000

0.000

3.讨论

对老年髋部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且采取椎管内麻醉时,病人很可能因长期保持相同体位,从而导致血流动力学稳定性下降,造成骨折疼痛感加重,继而影响后续穿刺和手术的顺利进行。因此需要对髂筋膜间隙予以阻滞,以减少病人在体位摆放过程中和手术后产生的疼痛感。但在进行髂筋膜阻滞时,入路的选择具有重要地位,如入路选择合理性欠佳,很可能导致镇痛效果下降。有研究称,采用髂前上棘上入路髂筋膜阻滞时,镇痛药物将朝头端进行扩散,保证阻滞可以充分,继而提升镇痛效果[4]。根据此次研究可以发现,观察组的股外侧皮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相对较少,且在不同时间下的疼痛分数都低于对照组。这代表通过髂前上棘上入路进行髂筋膜阻滞时,所取得的镇痛效果将超过其他入路。该点和其他研究基本一致,所以本文有理由认为,在髂筋膜阻滞中,髂前上棘上入路效果优异。

综上所述,在超声引导下,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予以髂前上棘上入路髂筋膜阻滞时,镇痛效果将明显提升,病人在麻醉摆放体位过程中和手术后的疼痛感,将得到控制,所以可以对这种入路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马亚芳,毕星,陈治富.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髂筋膜阻滞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行椎管内麻醉摆放体位过程中及术后的镇痛效果比较[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4,9(03):33-36.

[2]魏海河.超声引导下PENG阻滞联合椎管内麻醉在老年髋部骨折镇痛中的应用[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3,23(03):94-97.

[3]高中武.不同麻醉方式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影响[J].云南医药,2021,42(05):441-442.

[4]陈良,刘丽,陆瑜等.不同麻醉方式下髋部骨折手术患者术前等待时间与术后住院时间的相关性研究[J].局解手术学杂志,2021,30(09):757-7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