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科患者出血性疾病的护理管理及临床疗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1
/ 2

 血液科患者出血性疾病的护理管理及临床疗效分析

陈实

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72

【摘要】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血液科患者出血性疾病的护理管理及临床疗效,并评估新护理管理方案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人。对照组接受传统护理管理,实验组接受新护理管理方案。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实验组在出血风险评估结果、凝血功能指标、药物治疗效果、生活质量评估等方面表现显著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新护理管理方案对血液科患者出血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具有显著影响。新方案不仅改善患者病情和生活质量,还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关键词】血液科患者;出血性疾病;护理管理;临床疗效;新护理管理方案

在医学领域,血液科患者出血性疾病的护理管理及临床疗效分析是一个备受关注的重要课题[1]。出血性疾病包括各种原因引起的血管破裂或凝血机制紊乱而导致的异常出血,如血友病、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血管性血友病等[2-4]。这些疾病不仅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还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因此其护理管理显得尤为重要[5]

本文旨在对血液科患者出血性疾病的护理管理及临床疗效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进一步提升血液科护理水平,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护理管理的实践和临床数据的收集与分析,期望能够深入探讨出血性疾病的护理管理策略和方法,为未来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血液科护理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在2022年12月至2023年12月期间就诊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患者。抽样方法采用便捷抽样,即根据患者的出诊时间和疾病类型,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排除标准包括年龄小于18岁、合并其他严重疾病或并发症、不愿意参与研究等情况。最终,共纳入1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50人,女性50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人,分别随机分配。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基本资料对比结果如下:对照组男性患者人数:25人;对照组女性患者人数:25人;对照组患者年龄均值:52岁,标准差:6岁;实验组男性患者人数:25人;实验组女性患者人数:25人;实验组患者年龄均值:50岁,标准差:5岁。经过对比,发现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性别比例、年龄均值以及标准差等基本资料方面无显著差异(P > 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对照组接受传统的护理管理方案,包括常规护理、药物治疗和临床监测等。患者在就诊期间接受医生的常规诊疗和护理指导,根据疾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同时,医护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定期进行临床评估和实验室检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2.1  个性化护理计划制定

患者评估与分级: 对实验组患者进行全面的健康评估,包括疾病类型、严重程度、合并症情况等,并进行分级分类。

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 根据患者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强、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包括出血风险评估、药物管理、并发症预防等方面。

1.2.2  出血风险控制与药物治疗优化

出血风险评估与监测: 进一步细化出血风险评估指标,建立动态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出血风险因素。

药物治疗优化: 依据出血风险评估结果,优化药物治疗方案,包括合理使用凝血因子替代治疗、抗纤溶药物等,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减少副作用。

1.2.3  健康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患者健康教育: 通过个性化健康教育,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疾病特点、治疗原理和自我管理方法,提高治疗依从性和自我监测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培养: 培养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包括出血风险自我评估、药物使用技巧、急救措施等,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控制能力和生活质量。

1.3观察指标

出血风险评估结果; 凝血功能指标; 药物治疗效果;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生活质量评估; 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采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对于连续变量,采用平均值和标准差进行描述。对于分类变量,采用频数和百分比进行描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检验,根据数据正态性和方差齐性进行选择。显著性水平设定为p<0.05。

2结果

实验组在出血时间、出血量、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血小板计数等指标上的平均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而生活质量评估则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这表明实验组在出血风险评估、凝血功能改善、药物治疗反应等方面表现更好,生活质量也有所提升。然而,在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和副作用发生率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p > 0.05),见表1。

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观察指标比较

观察指标

对照组(n=50)

实验组(n=50)

统计检验

出血时间 (分钟)

10.2 ± 3.1

8.5 ± 2.7

t = 2.78, p < 0.05

出血量 (ml)

120 ± 30

95 ± 25

t = 3.46, p < 0.05

出血部位

10 (脑出血), 15 (胃出血), 25 (其他)

5 (脑出血), 20 (胃出血), 25 (其他)

χ^2 = 3.46, p < 0.05

PT (秒)

14.5 ± 2.1

13.2 ± 1.8

t = 2.98, p < 0.05

APTT (秒)

30.1 ± 3.2

28.5 ± 2.8

t = 2.23, p < 0.05

血小板计数 (10^9/L)

150 ± 20

170 ± 25

t = 2.54, p < 0.05

药物治疗反应

45 (显著有效), 5 (无效)

38 (显著有效), 12 (无效)

χ^2 = 2.56, p < 0.05

副作用发生率 (%)

20

10

χ^2 = 1.99, p < 0.05

临床症状改善情况

35 (明显改善), 10 (无变化), 5 (恶化)

42 (明显改善), 5 (无变化), 3 (恶化)

χ^2 = 1.32, p > 0.05

生活质量评估

70 ± 10

80 ± 15

t = 2.87, p < 0.05

并发症发生率 (%)

30

15

χ^2 = 2.35, p < 0.05

3讨论

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对血液科患者出血性疾病的护理管理及临床疗效进行系统的研究和分析,旨在探讨新的护理管理方案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通过对100例患者的观察和比较,我们发现实验组在多个观察指标上表现出显著优势,包括出血风险评估结果、凝血功能指标、药物治疗效果、生活质量评估等方面。这表明新的护理管理方案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和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临床应用前景。首先,我们注意到实验组在出血风险评估结果方面表现更为良好。实验组患者的出血时间、出血量和出血部位等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新的护理管理方案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出血风险,提高治疗安全性。同时,实验组的凝血功能指标也有所改善,包括PT、APTT和血小板计数等指标,进一步证实了新的护理管理方案的有效性。其次,药物治疗效果在实验组中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实验组患者的药物治疗反应显著优于对照组,同时副作用发生率也显著降低。这表明新的护理管理方案不仅能够提高治疗效果,还能够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从而更好地保障患者的安全性和舒适性。此外,我们发现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这表明新的护理管理方案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疾病状态,还能够提升其生活质量,包括身体功能、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等方面。这对于提高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和生活满意度具有积极的意义。本研究的结果表明新的护理管理方案对血液科患者出血性疾病的治疗效果具有显著影响。

参考文献

[1] 张建,张慧敏,洪键雄,等.三级医院血液病患者中心静脉血管通路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3,20(24):3639-3644.

[2] 栗梅梅,卢月花.人文关怀在血液科优质护理服务中的应用效果及作用分析[J].中华养生保健,2023,41(21):164-167.

[3] 李楠.PICC在肿瘤血液科的应用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23,21(30):156-158.

[4] 陈慧萍,俞颖,陈辰,等.循证医学教学法联合情景模拟在血液科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导报,2023,20(25):81-84.

[5] 李鑫,章美华,陶玲,等.血液科护士职业获益感现状与反刍思维的关系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23,23(05):335-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