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天津市 300162
摘要: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新征程走中国式现代化的乡村振兴道路,既要塑形,也要铸魂,要从“志智双扶”到“志智双兴”,只有从思想文化领域不断提升农民的内生动力,才能让中国式现代化乡村振兴道路行稳致远。而如今的农村仍然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在“考研热”背景下,存在着师范生人生价值目标的异化,从而缺乏奉献和实干意识;师范生缺乏自身能力的全面发展,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等问题。师范生如何在“考研热”背景下,更好投身于乡村振兴,就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原因分析与实践方式两重主要维度来探究这一问题。
关键词:乡村振兴;考研热;师范生;异化;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一、概念阐述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我国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高质量本科教育,同时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稳步扩大专业学位研究生规模。因此,在国家政策导向和社会整体需求的驱动下,逐渐形成了更大规模的考研热潮。“考研热”这一现象,其本质是人们对更高层次的教育的不断追求。随着师范生群体越来越多,应聘所需学历也就随之升高,师范生群体面临的考研压力与日俱增。高度压力之下,诸多师范生只注重成绩的提升,从而将考研上岸作为唯一价值目标,导致师范生无法做到其自身能力的全面发展,这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不利条件。
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强调劳动是人的本质,推动着个体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是社会进步的新需求,更是党对教育工作的新要求。现阶段,师范生理应肩负起为民族复兴培养全面发展的好接班人的重任,而要完成这一重任,师范生自身就应该首先做到自身能力的全面发展,要注重劳动教育,并投身实践。
二、“考研热”背景下,师范生在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价值目标异化,乡土情怀淡薄
在“考研热”的大背景下,过多师范生会选择考研,师范生就业的门槛也会因此升高,教师岗位过剩,社会岗位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研究生学历,这就对师范生造成了压力。师范生迫于就业压力,会将考研作为人生的重要目标,这种目标在不断扩大,进而产生了异化,这种异化主要是两种维度的,一种是对社会关系的异化,一种是对自身价值目标的异化。马克思在人的异化劳动理论中阐述了四个方面的主要内容[1],其中之一就阐述到:从人与人的关系上来看,人同人相异化。部分师范生过多追求于考研的成绩,从而忽视了交往行为与能力的提升,长期使自己处于封闭的心理状态之下,缺乏交流能力,这对于投身乡村振兴是不利的。
乡土情怀是师范生日后坚守和奉献乡村教育事业的内在动力之源。但是师范生价值目标的异化导致乡土情怀不够浓烈。在“考研热”背景下,部分师范逐渐滑向“成绩至上论”,将前途命运单纯地与成绩挂钩,进而没有牢固树立终身从教、服务乡村教育事业的信念,忽视了教师理应发挥的作用与价值,这种思想无法促使师范生扎根乡村,也无法使其踏实肯干地干好乡村教育工作。
(二)跨学科能力薄弱,环境适应力不足
当下我国教育发展较快,教师队伍不断壮大,但是我国乡村地区教育资源仍然面临着部分学科的教师较为缺乏、乡村教师补充不足、城乡师资结构失衡的困境。许多投身于乡村教育事业的师范生在投入乡村教育时被迫跨科、多科,甚至全科教学,这种“被动全科”现象带来了很多压力和困扰。并且,大部分师范生因在其他地区长大,对乡村文化和乡村环境较为陌生,难以快速适应乡村环境,更不知如何与留守儿童沟通,从而导致教学效果不尽人意,教学任务难以实现。
(三)教学经验缺乏,课堂实践能力不足
在对众多院校的师范生培养方案的调查中发现,师范生培养的过程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
首先,院校提升师范技能训练的条件不够充分,受限于院校自身条件的局限性,真正产出导向的实践课程偏少,学生难以在教学实践中提升能力。其次,院校的多学科性布局存在不合理现象,师范类学院只是学校发展的一个部分,学院激励师范生的举措有限,导致学生缺乏较强学习动机。再次,微格教学训练不到位,学生在讲课技能、板书技能等方面缺乏有效训练。最后,师范生实地参观学习的经历缺乏、教育实习时间落实不到位。
三、促进师范生推动乡村振兴的行动路径
(一)情有所归: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树立远大理想目标
理想信念的培育,必须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依靠文化自信,为坚守乡村、推动教育发展提供文化支撑。除了专业课学习之外,师范生要多注重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融合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解读,在增加理解视角的同时也可以增进自身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怀,从而使情怀转化为内生动力[2]。
当下,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两微一端
[3]的使用已经成为了许多人的日常习惯,师范生要多利用网络媒介传播快、覆盖广的优势,利用网络载体开展理想信念教育,要多关注“红色微信公众平台”[4],将视野放至“田间地头”从而在潜移默化中使自己树立一种正向的学习与考研目标,树立一种扎根乡村的志向与情怀。
(二)心有所系:夯实全面发展基础,因势利导因事而化
师范生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夯实全面发展基础。投身于乡村教育的师范生应具有两到三门学科全面、扎实的知识技能与体、美、劳等课程的基础知识技能。为此,师范生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理念,调动自我内驱力不断精进,以自学为主,其它多种学习方法为辅掌握各学科的基本知识和教学技能,促进个人后天才能、志趣、审美充分发展,共话个性自由发展与乡村教育振兴,以自身综合化、全面化适应乡村地区师资结构不平衡状况,成为复合型人才和新时代高质量教师。
(三)身有所往:使师范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教学能力的提升
理论知识与课堂实践能力是助力师范生成为合格教师的两翼,二者相辅相成,不可或缺。
首先,要加强课堂内外的实践环节。高校教师可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实际情境模拟的方式,在教学中留出一部分时间让同学们进行情景演练。在课后,可以给学生布置实践性作业,比如根据某个课本主题设计一个教案等,由此来助力师范生的教学技能的提升。在实践环节,可以针对师范生开展教学技能大赛,并以此正向促进师范生教学技能提升。
其次,深化全过程培养体系,盘活多重师范生教育资源。高校可通过第一课堂的实际教学、第二课堂的实践体验等,从班级工作的开展、家校合作的深入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课程研发和活动设计,给予师范生更多的实训机会。
当前,正面临着乡村振兴的难得的发展契机,乡村教育不仅仅有发展的可能性,更有发展的必要性。教育作为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需要诸多青年教师人才的投入。广大师范生应该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用理性思维看待“考研热”这一社会现象,并在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于实践能力的提升,使自身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更加适应投身于乡村振兴所要面临的挑战,带着知识和本领到西部、到基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把边疆和基层作为施展才干的主战场,不断让青春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参考文献
[1]熊倪娟,赵东辉,施祖麟.经济人的理性选择与社会人的流动渠道 ———对“考研热”的经济学与社会学分析[J].北京: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5.
[2]于海红,王殿东.大数据时代地方师范院校培养乡村教师的供给侧改革[J].湖南:大学教育科学,2017.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4]王莹.社会学视角下的大学生“考研热”研究[J].辽宁:东北财经大学,2010.
[5]李正元,陈嘉诚.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视角下大学教学评价制度的改革进路[N].甘肃: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
[6]吕京.师范生顶岗实习支教存在的问题及现实机制[J].北京:中国高教研究,2010.
[7]庞丽娟,金志峰,吕武.全科教师本土化定向培养——乡村小学教师补充的现实路径探析[J].北京:教师教育研究,2017.
[1] 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的主要根源是私有制,最终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人的异化包括人的劳动异化、人的本质异化、人与人的关系异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异化四个方面。
[2] 内生动力:内生动力是行为机制的原动力。它是人们认识世界、勇于实践和实现自我发展的精神追求,同时也是不断获取知识、探求真理和创业创新的自觉意志和行为。
[3] 两微一端:指微博、微信以及新闻客户端。
[4] 红色微信公众平台:特指讲述党史党建类的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