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西南科技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绵阳 621010)
摘要:土地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直接载体,为了揭示绵阳市的用地变化特征,基于landsat系列卫星影像,对绵阳市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类,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分析绵阳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时间及空间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2000~2020年,耕地的面积占比一直最大,维持在45%以上,其次为林地面积占比第二,未利用地的占比面积最少;(2)在20年间,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呈增长趋势,水域、耕地呈下降趋势;(3)林地主要位于研究区上半部分,耕地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下半部分。从各区县来看,北川羌族自治县、平武县的林地占比最大,其他区县则是耕地占比最大。研究结果表明绵阳市的用地类型在20年间有明显的变化,本次研究对于揭示研究区的用地变化特征具有科学意义。
关 键 词:土地利用变化;绵阳市
0 前言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形成了不同主体功能的空间类型[1]。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空间的改造能力也在不断上升,近年来空间类型变化日趋剧烈。也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发生,如对林地砍伐对其空间进行破坏,使生态环境受到破坏;耕地转化为其他用地类型,威胁我国的粮食安全等[2]。绵阳市作为我国唯一的科技城,是四川省城镇化进程较快的区域,城市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之间存在一定冲突 ,但目前对绵阳市长时间序列的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还比较缺乏,因此展开绵阳市2000-2020年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期发现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规律,便于后续规划工作的开展。
本次研究通过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调用Landsat5、8的遥感影像,运用随机森林算法,获取绵阳市2000年、2010年及2020年的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对数据分析,发现绵阳市土地空间在时间及空间的变化。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绵阳市(30°42′N—33°03′N,103°45′E—105°43′E)是四川省的地级市,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副中心城市。绵阳市共下辖3个区五个县一个地级市,全市面积约20264km²。位于四川省东北部,地势从西北方向向东南逐渐降低,高差落差较大,研究区主要以山地、丘陵及平坝为主,生态环境良好,物产丰富,涪江为绵阳市最大的河流。
1.2 数据来源
绵阳市2000年、2010年、2020年的遥感数据来自Google Earth Engine平台中Landsat 5 TM及Landsat 8 OLI地表反射率产品数据集,在其基础上运用随机森林将用地类型分为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6类用地类型[3]。行政区划数据来自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webmap.cn)。研究所用数据的分辨率为30m×30m。
1.3 研究方法
1.3.1 土地利用动态度
动态度模型可以反应某一时段用地类型变化的激烈程度与速率,分为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及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4]。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公式如下
其中,K表示某类用地类型在研究时段T的动态度,Ua,Ub分别表示表示研究初期及末期该类用地类型的面积。
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公式如下
LC= (1)
其中,LC为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LHi-j表示第i类空间在研究时段转为第j类空间面积的绝对值;LHi为第i类土地在研究初期的面积;T代表研究时段(年)。
2结果与分析
2.1 绵阳市土地利用面积变化分析
根据研究区三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ArcGIS分析工具,得出六类用地的数量变化特征,如表1所示。在20年间,占比最大的为耕地,占比在45.22%-47.19%之间,其次为林地占比在43.09%-44.12%之间,占比最小的为未利用地。在研究时段耕地及水域一直呈下降趋势,分别减少397.67km²,95.66km²,其他四类用地都有一定增长吗,增加面积较多的为建设用地和草地,分别增加199.48km²,195.51km²。表明在研究时段建设用地的扩展不断侵占耕地,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加强城市开发边界线的控制以及遵守耕地红线范围,保护永久基本农田不受挤压。
表1 绵阳市土地利用面积及占比(km²)
用地类型 | 2000年 | 2010年 | 2020年 | 00-20面积变化 | ||||||
面积 | 占比 | 面积 | 占比 | 面积 | 占比 | |||||
水域 | 467.72 | 2.31% | 434.91 | 2.15% | 372.07 | 1.84% | -95.66 | |||
林地 | 8731.08 | 43.09% | 8939.58 | 44.12% | 8787.12 | 43.36% | 56.03 | |||
草地 | 1318.59 | 6.51% | 1312.74 | 6.48% | 1514.1 | 7.47% | 195.51 | |||
耕地 | 9561.83 | 47.19% | 9240.99 | 45.60% | 9164.16 | 45.22% | -397.67 | |||
建设用地 | 172.34 | 0.85% | 280.32 | 1.39% | 371.83 | 1.83% | 199.48 | |||
未利用地 | 12.1 | 0.06% | 55.2 | 0.27% | 54.41 | 0.27% | 42.31 | |||
2.2 绵阳市土地利用空间分布特征
分析绵阳市土地利用空间布局特征(图2),发现龙门山脉将绵阳市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南面主要以林地为主,该区域海拔较高,山脉作为天然的生态屏障,阻止部分人类活动影响,生态环境较好。南面地势平坦,主要以耕地为主。研究区的西北边缘有部分水域(北川及永久积雪)分布,这是由于该区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建设用地主要围绕这涪江分布,在游仙区及涪城区分布最为明显。草地分散分布于绵阳市全域,在高海拔地区分布较为集中。
2000-2020年,绵阳市各类用地发生变化,随着全球气温的升高,西北边缘的水域明显减少,未利用地的增加主要位于研究区中部,随着经济的发展建设用地占用耕地向外呈圈层式增长,林地变化较为不明显。
图1 绵阳市土地利用分布图
2.3 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
绵阳市2000-2020年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如表2所示,在2000-2010时段,水域、草地、耕地动态度为负,空间减少,林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动态度为正,空间增加,未利用地的动态度最大为35.62%。2010-2020时段,仅建设用地及草地的动态度为正,其他地类动态度为负,这一时段动态度最大的为建设用地。就整个研究时期来说,仅水域及耕地的动态度为负,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的动态度较大分别为5.79%,17.48%。
表2 绵阳市土地利用单一动态度
时段(年) | 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a) | |||||
水域 | 林地 | 草地 | 耕地 | 建设用地 | 未利用地 | |
2000-2010年 | -0.70% | 0.24% | -0.04% | -0.34% | 6.27% | 35.62% |
2010-2020年 | -1.44% | -0.17% | 1.53% | -0.08% | 3.26% | -0.14% |
2000-2020年 | -1.02% | 0.03% | 0.74% | -0.21% | 5.79% | 17.48% |
3结论与讨论
(1)2000~2020年,耕地和林地占研究区的绝大部分,占比达85%以上。耕地、水域减少空间是其他地类增加来源,耕地减少最多减少397.67km²,建设用地增加最多增加199.48km²。
(2)绵阳市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有很大地域特征,林地主要位于高海拔区域,耕地主要位于低海拔的平原,将绵阳市划分为两部分,建设用地随河流水系分布。在研究时段建设用地有明显的增加,而西北边缘的水域有明显的减少,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注重区域生态环境的保护,控制建设用地的无序蔓延。
(3)研究各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发现,在研究时段仅水域及耕地动态度为负值,未利用地的动态度绝对值最高为17.48%,动态度绝对值最低为林地,0.03%。
参考文献
[1]彭波, 苏旭芳, 梁玉莲. 2000~2020年南宁市森林生态系统质量评估[J]. 四川环境, 2023,42(05):177-184.
[2]李辉, 周启刚, 李斌, 等. 近30年三峡库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生态风险时空变化及相关性研究[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1,30(03):654-666.
[3] Costanza R, Arge, Groot R D, et al. The value of the world's ecosystem services and natural capital[J].
[4]陈相标, 丁文荣, 李孝川. 滇中城市群土地利用转型及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交叉敏感性分析[J]. 水土保持研究, 2022,29(06):233-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