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学教学中品德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0
/ 2

探究小学教学中品德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姓名:陈献云

单位:广东省云浮市罗定市罗镜镇中心小学

邮编:527229

摘要:小学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初级阶段,良好的学习习惯及学习基础都将在此时奠定。教师教育学生理论概念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品德教育的培养,使其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及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加强小学教学中品德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随后对具体教学策略提供了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学;品德教育;全面发展

引言:素质教育背景下,全面发展中的“全面”并不等同于数量上的增加,其核心本质在于学生个体的成长与塑造,强调构成整体的基础元素,而非最终呈现结果。学生品德的培养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社会职责。而品德教育的效果不仅依赖于各种外部条件,同时也受学生本身的各种内部因素的影响。所以,学生品质的形成,亦即品德的学习,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教师及时对小学教学中品德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进行探究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加强小学教学中品德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

对于人的心理与生理成长过程来说,道德品质被视为核心要素,其不仅指引着学生的行为方式,而且决定了学生的一切言论表现。当一个学生的道德品质存在缺陷时,其便具有极大的危害性,不仅不利于学生自身的成长,还可能会阻碍班级其他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因此道德教育在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性不可忽视。

当前,众多教育工作者都指出一个显著的现象-现代的学生管理难度加大,该问题已成为不容回避且亟待解决的社会难题。事实上,该问题的出现与教师们的教学理念密切相关。教师往往秉持着一种以应试为导向的教育观念,即“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升学,所有的焦点都在于升学”。因此,当面临考试时,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阶段的教师,都将传授考试相关内容及考试相关技巧作为主要教学目标。甚至直到高中阶段,对于道德修养、音乐艺术、体育锻炼以及劳动技能等辅助性学科的关注度仍然不足。更为糟糕的是,部分教师过度强调智商的重要性,使得道德品质教育受到了冷落,从而影响了学生的全面成长。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勤奋敬业并真正关心学生发展的教师并未得到学生的尊重,反而是那些无视学生需求、放纵学生自由发展的教师得到了赞誉,该种情况显然是不合理的。

尽管社会的进步步伐正逐渐加快,然而,仔细观察可发现当下很多教师的教育理念并未完全适应该趋势。特别是在道德品质的教育方面,部分教师的理念甚至存在滞后于时代脚步的现象。为及时优化该种情况,教师必须将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视为首要任务,若想令学生成才,务必先令学生学会做人。目前,我国正在经历一场重要的变革期。面对经济全球化、社会多样化以及国内外形势复杂的现状,社会的诸多负能量不可避免地影响了青少年的思维方式。此些转变为学校的道德品质教育提出了全新的挑战,需要教师采取创新的方式应对。

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的责任是优化并提升道德品质教育的实施效果,同时针对学生的特点寻找最佳的教育策略,激发学生的热情,增强学生的工作动力,以便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挑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道德品质教育取得实效,推动学生持续进步。所有类型的学校都需要深入理解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导原则,将此视为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来对待。通过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巩固学校内道德品质教育中的地位,从而保证青少年能够全面成长[1]

二、小学教学中加强品德教育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策略

(一)教师应辨析品德和性格

尽管品德和性格存在一定的交集,然而两者间仍存有一定的差异。事实上可将品德视为一种涉及道德规范的概念,而性格的范畴则更为广泛,包括了诸如决策方式、社交倾向以及其他各种特质。例如,当教师讨论某个学生是否具备诚实守信、公正无私或是善良正义此类品质时,教师所探讨的即学生的品德表现。而当教师要评估某位学生如何对待他人或社会事件时,做出判断的主要依据将是学生的个性特点,如学生是否有主见、独立还是依赖别人,或内向还是开朗等。做好该辨析后教师才能在日常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对那些需要品德教育的学生开展品德的教育和培养[2]。需注意的是,教师不可将成绩作为学生品格的判断依据,盲目对努力好学、成绩优异、听话乖巧的学生给予品质上的肯定,而忽视了学生可能隐藏在性格背后的某些品德问题(如:自私自利、推诿责任、说谎欺骗)等。

(二)日常培养学生良好品质

首先,以公正、公平教育为例。倘若教师进行教学活动中,对学生不能一视同仁、处理问题不公正,则本身就为学生树立了一个不良品质的榜样,使得学生追随和效仿。同时,不公正的教育态度也会使得问题学生更加逆反,抵抗教师的教育观念,此时品质教育将无法开展。再如,以关爱、互助教育为例。日常校园学习生活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关心、帮助他人,让学生体验关爱、帮助他人的行为所带来的愉悦感受,并长期坚持成为习惯,从而形成良好的个人品质,为后续全面发展奠定基础。最后,以诚信、良善教育为例。教师应发挥自身的榜样作用,通过自身的诚信、良善来培养学生的品德,为学生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行动准则。无论日常生活中还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都应该始终坚持“诚信”的原则,并将该项品质渗透到与学生的互动之中,塑造自身真挚的人格形象。同时,教师还需展现出一种包容的态度,去理解学生的困境,并且能够接受学生的错误。此时,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善良的重要性,也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支持,可使学生配合教师工作,提高工作成效

[3]

(三)品德教育要正确得当

首先,教师要从心理上消除学生的对抗情绪。部分存在不良行为的学生因常受到教师的指责、批评或惩罚,敏感地认为教师看不起自己、厌恶自己,从而逐渐性格沉闷或行为更为叛逆。对此,教师要用爱护、宽容之心真诚地接纳学生并使学生消除顾虑,让学生感受到接纳及教师的用心良苦,而信任教师和班集体并乐于接受教育。其次,教师要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积极力量。小学生年龄较小,多渴望被尊重、被认可、被表扬。对此,教师应及时发现并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如:擅长运动、爱唱歌跳舞、精于手工)等,以增强学生的自尊心与自信心。同时教师还可适当进行奖罚措施,进一步强化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需注意的是,品质教育过程中,如遇到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同时也要对学生人格及隐私给予尊重,避免其受到二次伤害。

结论:总而言之,学生品质不良的原因有很多,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品德教育的艰巨性、复杂性,树立坚持不懈、不怕反复的思想意识,积极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内容,促进品德教育效果的巩固与提高,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李鸿.中小学生良好品德养成教育策略[J].家长,2021,(22):87-88.

[2]王得利.新时代小学生思想特点及教育管理的新途径[J].新智慧,2021,(08):29-30.

[3]顾伟芳.加强品德教育,助力小学生健康成长[J].启迪与智慧(中),2020,(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