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劳动教育的优化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10
/ 3

“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劳动教育的优化

鄢志华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清英外国语学校 213300

摘要“五育融合”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这一文件中提出。该文件强调要更加注重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五育融合成为新时代教育的重要方向。本文旨在探讨在“五育融合”的视域下,如何优化小学劳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关系,并对小学劳动教育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了存在的问题,然后结合五育融合的理念,提出融合五育的具体方法和优化小学劳动教育的策略和方法,最后展望了未来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五育融合;小学劳动教育;优化策略;全面发展

一、引言

在新时代的教育背景下,五育融合不仅是教育理念的创新,更是教育实践中的必然选择,五育融合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五育指的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这五个方面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劳动教育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劳动技能和劳动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小学阶段,劳动教育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劳动观念和社会责任感。它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其物质价值上,更体现在其对我们精神世界的深远影响上。它是我们生活的基石,也是我们精神的寄托。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做什么,劳动教育都是我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

二、小学劳动教育与其他四育的关系

愿中国的学子都摆脱轻视劳动之心,只是尊重劳动,不必听那些轻视劳动者的言论。能动手的动手,能劳动的劳动。有一分力,出分力。就令扫帚与抹布一般,也能在脏乱之处扫出一片洁净,不必等候他人代劳。它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同空气和水一般必要。它的存在,仿佛是我们世界秩序的守护者,是我们日常活动的核心。无论是从物质层面还是精神层面,它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劳动教育与体质体育

劳动教育对小学生体质的增强有重要作用。通过适量的劳动,学生可以锻炼身体,提高肺活量,增强体能,促进骨骼发育,消耗过剩的能量,减少肥胖等问题[2]根据《体质调研》显示,20年前青少年的体重不足问题较为明显,尤其是营养不良导致的低体重现象较为普遍,当时的超重和肥胖问题并不明显,因为当时的物质条件没有当下丰富,自然肥胖问题并不普遍。当代青年的低体重问题仍然存在,但超重和肥胖问题日益严重。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显示,我国18-44岁居民的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与20年前相比有明显增长。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电子产品的普及,当代青少年的心肺功能也普遍较差。当代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频率和强度普遍较低,这进一步影响了其心肺功能的发展。为了改善当代青少年的体质状况,需要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和劳动教育、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减少过度依赖电子产品等行为。

(二)劳动教育与智力智育

劳动教育对小学生智力发展也有积极影响,拓展思维能力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在的劳动不仅仅是体力的付出,更多的是需要脑力的消耗,是全身心都需要参与的复杂活动。

劳动教育为智育提供实践平台,智育的学习往往停留在理论层面,而劳动教育则为这些理论提供了实践的场所。通过参与劳动,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劳动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也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推动他们进一步学习和思考。

智育为劳动教育提供指导,智育所培养的知识和技能可以为劳动教育提供科学的指导和支持。通过学习相关学科知识,学生可以更加科学地理解和分析劳动过程中的问题,提出更加合理和有效的解决方案。同时,智育所培养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也能帮助学生在劳动中不断创新和改进,提高劳动效率和质量。

劳动活动需要学生进行思考和计划,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这样的劳动可以促进学生的思维活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劳动的学生可能在这方面的发展相对较慢,缺乏实践经验和锻炼机会[3]

(三)劳动教育与品质德育

劳动教育与德育之间的关系:互补共生,塑造全面人格。它们共同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劳动习惯和全面素质,为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坚实的支撑。

劳动教育不仅仅是教授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实践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劳动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参与劳动,学生可以学会尊重劳动、尊重他人,培养勤劳、节俭、自律等优秀品质。劳动教育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让他们明白劳动的价值和意义,从而更加珍惜和尊重劳动成果。

德育为劳动教育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行为准则。在劳动教育中,德育发挥着引领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他们的劳动兴趣和习惯。德育强调诚信、勤劳、责任感等优秀品质的培养,这些品质正是劳动教育中需要学生具备的重要素质。通过德育的引导,学生能够在劳动中更加认真地对待工作,遵守劳动纪律,尊重劳动成果,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4]

劳动教育和德育在实践中相互促进,共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一方面,通过劳动实践,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从而更加珍惜劳动成果,尊重劳动者,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德育的引导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培养他们的劳动兴趣和习惯,使他们在劳动中更加认真、负责、勤奋。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使得劳动教育和德育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共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劳动教育与审美美育

从美育当面来看,劳育对于美育裨益颇大。劳动教育和美育是现代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组成部分。劳动教育强调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态度和劳动习惯,而美育则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虽然两者在表面上看起来有所不同,但它们之间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5]

劳动教育可以为美育提供实践平台。在劳动中,学生可以通过亲手操作、亲身体验来感受美的存在。比如,在园艺劳动中,学生可以欣赏到植物的美丽和生长的过程;在手工制作中,学生可以体验到创作的乐趣和成就感。这些实践活动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美的魅力,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为美育提供有力的支撑。

美育也可以为劳动教育提供指导和引领。审美能力的培养是美育的核心目标之一,而审美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对劳动的认识和态度。一个具有良好审美能力的学生,会更能够欣赏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更能够体验到劳动带来的成就感和快乐。因此,美育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来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和积极性。

劳动教育和美育还可以相互促进、共同提升。在劳动中,学生需要运用各种技能和知识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这种过程本身就是一种美的创造和展现。同时,劳动中的美感和审美体验也可以反过来促进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创造力的提升。比如,在手工制作中,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制作技巧,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审美眼光和创意能力,这样才能够制作出既实用又美观的作品。

三、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重视程度不足

尽管教育部门和社会各界都在强调劳动教育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小学劳动教育往往被边缘化。学校更注重学生的学科成绩和升学率,导致劳动教育的时间和资源被压缩。家长也往往更关注孩子的学科学习,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教育内容单一

当前小学劳动教育的内容往往局限于简单的手工制作、清洁卫生等方面,缺乏多样性和深度。这样的教育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无法满足他们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三)教育方式单一

小学劳动教育的方式往往以课堂教学为主,缺乏实践性和体验性。学生在课堂上听讲、观看示范,然后模仿操作,这种方式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师资力量薄弱

小学劳动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很多教师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难以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劳动实践。同时,由于劳动教育在学校中的地位不高,很多教师也不愿意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开展劳动教育。

(五)缺乏社会支持

小学劳动教育需要社会的支持和配合,但当前社会对劳动教育的支持不够。一些社区和企业没有积极参与到小学劳动教育中来,导致学校难以找到适合的实践基地和合作伙伴。

(六)缺乏劳动教育学生的心理特征

一、缺乏自律性。不劳动的学生往往缺乏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能力,容易放纵自己,缺乏计划和目标。二、依赖性强。由于长期被父母或他人包办代替,不劳动的学生可能变得过于依赖他人,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三、缺乏责任感。不参与劳动的学生可能缺乏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感,对他人的付出和辛劳缺乏感激和尊重。

缺乏耐心和毅力。劳动往往需要耐心和坚持,而不劳动的学生可能在这方面表现较弱,容易放弃和退缩。四、自我价值感较低。由于长期不参与劳动,不劳动的学生可能感到自己的价值被忽视或低估,从而影响其自尊和自信。五、社交能力不足。劳动是社交的一种形式,通过劳动,学生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和沟通。不劳动的学生可能在这方面能力较弱,难以融入集体和社会。六、缺乏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劳动往往需要思考和解决问题,而不劳动的学生可能在这方面缺乏锻炼,创造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弱。

四、五育融合下小学劳动教育强化其他四育的具体方法

(一)融入体育元素

在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地融入一些体育活动。例如,在组织学生进行清扫劳动时,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竞赛环节,如最快清扫速度比赛、最干净清洁区比赛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或者在劳动间隙安排一些简单的拉伸运动、放松运动等,以缓解学生的身体疲劳。

学校的体育器材和场地资源也可以为劳动教育提供便利。可以利用操场、体育馆等场地开展一些户外劳动教育活动,如搭建帐篷、进行野餐等。或者利用学校的体育器材进行一些力量训练、平衡训练等,以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劳动能力。

(二)融入智育元素

可以将劳动教育与学科知识相结合,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和应用学科知识。例如,在进行园艺劳动时,可以引入生物学、植物学等学科知识,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生态环境等。在手工制作劳动中,可以引入物理学、化学等学科知识,让学生了解材料的性质、制作原理等。

劳动教育不仅是让学生完成一些简单的任务,更是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因此,可以在劳动中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和探究,让学生设计并制作一些具有实用性的物品,或者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思考和探索,从而培养他们的智力和创造力。

(三)融入德育元素

劳动往往需要团队合作和互助精神。在劳动教育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或团队活动,让他们共同完成任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会沟通、协调、分工和合作,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互助精神。同时,也可以通过劳动实践让学生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和温暖,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

(四)融入美育元素

环境美化。首先,创造一个美观且富有创意的学习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教室的布置可以引入艺术元素,墙壁可以挂上学生的手工艺品或画作,植物的摆放也可以增加生机和美感。这样的环境不仅能让学生在劳动中感受到美,也能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审美意识。

引导观察。在劳动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并欣赏劳动对象的美丽。例如在园艺活动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欣赏其形态和色彩的变化;在手工制作中,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原材料的自然美感,以及自己作品的独特魅力。

艺术创作。鼓励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进行艺术创作。在清理环境时,可以引导学生用废弃物制作艺术品;在烹饪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创造出既美味又美观的菜肴。这样的活动不仅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劳动的乐趣,也能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五、五育融合下小学劳动教育的优化策略

强化劳动教育的地位。学校应重新认识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将其纳入学校整体教育体系中,与其他四育相互融合,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多样化的劳动课程和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乐趣,提升劳动技能。

创新劳动教育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完善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建立全面的评价体系,既注重学生的劳动成果,也关注学生在劳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成长,以评价促进劳动教育的优化[6]

六、未来小学劳动教育的发展趋势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五育融合理念的普及,未来小学劳动教育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一是劳动教育将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体验劳动的价值;二是劳动教育将更加注重与其他四育的融合,形成更加完善的教育体系;三是劳动教育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7]

七、结论

五育融合是新时代教育的重要方向,也是优化小学劳动教育的关键所在。通过强化劳动教育的地位、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创新劳动教育的教学方法以及完善劳动教育的评价体系等措施,可以有效提升小学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展望未来,小学劳动教育将在五育融合的视域下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蒋斌,吴殿影. 构建新时代全面培养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J]. 现代中小学教育,2023,v.39;No.358(12):20-24.

[2]申亮,张波,陈祥伟. “五育融合”视域下中华特色体育课程的现实意蕴、学理阐释与实践路径——以“射艺”为例[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23,v.47;No.265(12):21-31.

[3]李运玲. 基于劳动教育的五育融合课程建构[J]. 教学月刊小学版(综合),2023,No.684(12):39-42.

[4]张春蕾.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德育融合实施的问题表现与实现路径[J]. 科教文汇,2023,No.600(24):164-168.

[5]张剑. 五育融合视域下小学音乐创造教学策略研究[J]. 大众文艺,2023,No.569(23):127-129.

[6]姜元振. “五育融合”理念下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策略探析[J]. 辽宁教育,2023,No.705(24):82-84.

[7]李洪修,朱芮. 五育融合视域下中小学课后服务的现实困境与路径匡正[J]. 教育导刊,2023,No.744(12):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