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灸八髎穴治疗寒湿淤滞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7
/ 3

重灸八髎穴治疗寒湿淤滞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

梁凤霞 马艳

乌鲁木齐友爱医院 830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重灸八髎穴治疗寒湿瘀滞型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在2022年11月-2024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寒湿瘀滞型慢性盆腔炎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n=30,采取电针+重灸治疗)和对照组(n=30,采取单纯电针治疗)。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要低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寒湿瘀滞型慢性盆腔炎采取重灸八髎穴治疗能够获取良好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重灸八髎穴;寒湿瘀滞型;慢性盆腔炎

     慢性盆腔炎是已婚妇女的常见疾病,在临床中的发病率较高,疾病的发生通常是由沙眼衣原体、淋病纳瑟菌感染引起的,发病后多表现为下腹坠胀、腰骶酸痛、阴道分泌物异常等症状[1]。目前,该病多采取宫腔镜检查,随着宫腔镜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使得该病检出率逐渐升高。慢性盆腔炎多采取西药治疗,抗生素是治疗该病的常用药物,但是在长时间用药的情况下,可引起耐药性和多种不良反应,对病情康复不利[2]。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有着西医无可比拟的优势,八髎穴是针灸治疗该病的常用穴位,通过针刺该穴位能够起到理气调经、散瘀行血的功效,但是目前临床有关该治疗方法在寒湿瘀滞型慢性盆腔炎中的研究并不多见,其具体疗效尚不明确[3]。鉴于此,本次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寒湿瘀滞型慢性盆腔炎患者采取重灸八髎穴治疗,分析该方案的实际效果,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在2022年11月-2024年1月期间收治的60例寒湿瘀滞型慢性盆腔炎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分为38例观察组和38例对照组。观察组:年龄范围介于24-43岁,平均(35.28±4.51)岁;病程1-6年,平均(4.25±1.40)年;疾病类型: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盆腔结缔组织炎分别为15例、5例、10例。对照组:年龄范围介于25-42岁,平均(35.16±4.42)岁;病程1-5年,平均(4.09±1.31)年;疾病类型:子宫内膜炎、输卵管炎、盆腔结缔组织炎分别为17例、4例、9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无差异(P>0.05)。

纳入标准:①符合慢性盆腔炎寒湿凝滞型的中医诊断标准;②年龄不限;③治疗前1周未服用其他抗生素药物;④自愿参加并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①PID反复发作急性期,或合并盆腔脓肿者,需要抗生素或手术治疗者;②妊娠期妇女;③排除经检查证实有妇科肿瘤、特异性阴道炎、急性宫颈炎、结核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病、子宫肌瘤(单个瘤体超过3cm),盆腔瘀血综合征、慢性阑尾炎、慢性肠炎等其它病症引起相关症状者;④合并有心、肝、肾和造血、免疫、内分泌等系统严重疾患者;⑤患有神经、精神疾患,或不愿配合、无法合作者;⑥不符合中医辨证属寒湿瘀滞证PID反复发作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采取单纯电针治疗,方法如下:叮嘱患者排空小便,调整患者体位,维持在俯卧位,对局部进行常规消毒,选择患者的八髎穴,包括了上髎、次髎、中髎、下髎,采用华佗牌毫针,尺寸为0.3mm×75mm,按照由上至下的顺序,对八髎穴实施针刺,不同位置针刺的进针角度不同,下髎、中髎、次髎、上髎针尖分别为垂直、针尖向下70°、针尖向下50°、针尖向下30°,刺入骶后孔,以患者感到轻微放射出电感为宜。使用英迪牌KED-8081型电针仪,在八髎穴的左右侧位置,分别连接正负电极,用连续波,以患者耐受为宜,电针时间为30分钟。

1.2.2观察组

观察组采取电针+重灸治疗,方法如下:在采取上述治疗后,提前准备好生姜泥,大小在2mm左右,患者保持在俯卧位,确保腰骶能够完全显露,在该部位铺一层生姜泥,需要全面覆盖八髎穴,厚度控制在25mm左右,并于生姜泥上方放置艾绒,其面积不宜超过姜泥面积,厚度约为20mm,操作者使用10ml注射器,抽取适量的95%酒精,即将其以线型注射至艾绒表面,使用打火机将艾绒点燃,在其燃烧过程中,患者腰骶位置温度呈现出升高趋势,在患者的耐受度内,实施第二、三壮操作,直至温度降低,然后将其撤离。全程共灸三壮,时间在60分钟左右,治疗完成后叮嘱患者穿好衣物,防止受凉,多饮温水。

两组治疗均为每日1次,持续7天为1个疗程,在每个疗程结束后,均需要间隔2天,然后进行下一疗程治疗。2个疗程结束后对疗效等级进行评估。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5]对本病评分及轻重程度积分区域制定。子宫活动受限、压痛5分;输卵管呈条索状压痛5分;子宫一侧或两侧片状增厚、压痛5分;下腹、腰部酸痛下坠3分;带下增多1分;低热疲乏1分;经期腹痛1分;病程每增加1年加0.5分。重度、中度、轻度积分区域值分别在15分以上、10~15分、5~9分。

(2)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采用尼莫地平法:[(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治疗后体征消失,积分值减少≥95%,或降低2个级别。显效:治疗后体征明显减轻,积分值减少≥70%,<95%,或降低 1个级别。有效:治疗后体征有所减轻,积分值减少≥30%,<70%,或降低不足1个级别。

1.4统计学方法

将数据输入SPSS21.0系统软件中进行计算,中医证候积分采用(±s)进行计量统计,治疗总有效率采用(%)进行计数统计,正态性检验后,若满足正态性,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2检验,P<0.05则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

    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比较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s,分)

组别

例数

中医证候积分

治疗前

治疗后

观察组

30

11.68±2.35

6.31±1.47

对照组

30

11.24±2.49

8.23±1.60

2

0.304

4.840

P

0.484

0.000

2.2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

     观察组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n(%),例]

组别

例数

痊愈

显效

有效

无效

总有效率

观察组

30

15(50.00)

10(33.33)

4(13.33)

1(3.33)

29(96.67)

对照组

30

12(40.00)

8(26.67)

3(10.00)

7(23.33)

23(76.67)

2

-

-

-

-

6.176

P

-

-

-

-

0.013

3.讨论

慢性盆腔炎是临床常见的妇科疾病,在病情持续进展下,可对患者的生育功能造成严重影响,增加不孕的发生风险,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中医将该病划分至“腹痛”“月经病”等范畴,认为疾病的病机在于寒、热、瘀、痰、热、虚等,机体的气血亏虚导致经脉运行受阻,从而诱使疾病发生[4]。慢性盆腔炎的中医证型主要为寒湿瘀滞型,其发生与经期保养失当、饮食过凉、环境潮湿等因素密切相关,故对于此证型疾病的中医治疗,应当遵循温经散寒除湿为原则。

针刺是中医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主要方法,能够获取良好的效果,现代药学研究发现,针刺能够起到抗炎作用,这是由于针刺能够对自主神经、细胞免疫等产生影响,有利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并且针刺能够作用于副交感神经,使得兴奋性得以增强,促进了血管扩张,对提高机体的新陈代谢有着积极作用,从而加快了炎症的吸收和消退[5]。八髎穴的位置处于膀胱经和盆腔,与胞宫位置较为接近,通过对该穴位进行艾灸,能够发挥出通经活络、利湿止带的功效。八髎穴的位置较为特殊,在盆腔内脏器官的神经血管交汇部位,通过对该穴位进行刺激,可有效调节全身机体气血,促使局部血液循环得以改善,有助于增强机体代谢,为炎性分泌物吸收和消退提供助力[6-7]。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艾灸八髎穴在温经散寒方面有着确切效果,艾灸点燃后能够产生热能,有利于机体的内分泌和细胞代谢功能改善,使得机体的抵抗力得以有效增强,并且在热传导作用下,经络感传速度明显增加,可对八髎穴产生物理刺激作用,为机体自我调节提供有效助力,从而促进机体相应功能修复[8]。与传统艾灸刺激相比较而言,重灸的刺激作用更加明显,其刺激量相对较大,艾叶的性质较为温和,将其点燃后通过穴位可降温热刺激经由经络传导至对应脏腑,对脏腑调节有着良好的助力作用,能够发挥出保健作用,艾灸具有温经散寒除湿的作用,在寒湿瘀滞型慢性盆腔炎的治疗中有着确切效果[9]。在艾灸治疗中,灸量将直接影响到临床治疗效果,正如《备急千金方》中提到“灸不三分,是谓徒冤”,表明在艾灸量不足的情况下,则并不能达到预期疗效,而艾灸量的增加可以通过增加灸条数量和艾灸时间来实现,因此,与传统艾灸相比较,重灸能够发挥出更加确切的效果,在激发经气方面的优势更为明显,能够起到温阳助气的功效[10]

综上所述,寒湿瘀滞型慢性盆腔炎采取重灸八髎穴能够减轻临床症状,增强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艳明,罗丽华,王慧鸽,等. 特定电磁波谱联合桂枝茯苓胶囊治疗老年寒湿瘀滞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效果[J]. 中国医药导报,2023,20(20):162-165.

[2] 尹燕飞,杨雪彬,王一心. 清热利湿化瘀汤联合针灸治疗湿热瘀结证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研究[J]. 临床医学工程,2021,28(8):1077-1078.

[3] 陈瑛. 艾灸结合中医药内服外治法治疗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2,20(22):95-97.

[4] 沈岩. 针刺配合八髎穴按摩法治疗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效果[J]. 中国医药指南,2022,20(20):130-132.

[5] 马倩莹,何新芳. 温针灸八髎穴治疗阳虚型慢性功能性便秘的临床研究[J].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0(2):363-367.

[6] 范永飞,任淑芸,郭建荣,等. 基于CiteSpace的八髎穴研究可视化分析[J]. 山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24(5):503-508.

[7]晏燕,王欢. 基于旴江名医龚廷贤温阳重灸理论的热敏灸联合脐灸护理寒湿凝滞型慢性盆腔炎临床观察[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16):155-158.

[8]余妮丝. 推拿手法联合督灸应用于慢性盆腔炎的效果及对疼痛的改善[J]. 中国医学创新,2022,19(31):113-117. 

[9]刘亚,张春宇,韩笑瑜,等. 重灸八髎穴治疗卒中后尿失禁临床研究[J]. 河北中医,2021,43(2):312-315,320.

[10]粘亮. 重灸八髎穴对中重度原发性痛经寒湿凝滞型的影响[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2,22(1):107-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