崀山景区数字化语言景观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7
/ 3

崀山景区数字化语言景观研究

曾力子

邵阳学院外国语学院 422400

摘要:崀山作为国家5A级景区其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丰富,景区地质结构奇特,个性鲜明。文章通过对崀山景区非典型性语言景观的研究,结合景区文化的世界传播的现状、问题、特征与影响,肯定语言政策的指引性,并进一步细述数字人文背景下推进景区文化传播时语言景观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数字人文;崀山;语言景观

引言

崀山景区位于湖南省邵阳市新宁县,是湖湘文化的代表之一,承载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双重期待。语言形式的选择对于文化传播的影响明显,语言景观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理解语言分布与话语权势。随着数字信息的发展与普及,语言景观可以通过数字化途径可视化某个具体场所或者一切语境要素,并对语言权势、语言政策、语言治理等产生一定的社会语用功效。最初提出这一概念的为Landry 和Bourhis(1997),他们将“语言景观”(linguistic landscape)视为出现在某一地区的可视性文本,包括路牌、广告牌、商铺招牌等各类用以展示语言文字的物质载体。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公共环境关注更多,近年来国内对语言景观的研究呈现多模态之状。主要表现为三大块,首先对语言景观的特点及翻译研究(杨永林等,2007;孙利,2009;李芊洁等,2023),其次对语言景观进行不同理论视角下的理论建构及探讨(田飞洋、张维佳,2014;尚国文、赵守辉,2014),第三是对语言景观的变迁、语码转换、符号重组等开展研究(张蔼恒、孙九霞,2021;盛榕、约翰·布坎南,2023)。虽然研究范式在不断拓展,但研究的空间静态呼吁数字语言传播。数字化背景下的语言景观研究能够将现实的语言延伸至网络空间,更好地实现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笔者将主要从新宁崀山官网、新宁党建网、新宁县人民政府官网、相关视频网站获取研究素材,结合刘人岛的画作对崀山景区的语言景观进行数字化可视研究。

一、崀山景区数字化语言景观现状

信息化社会对数字化的敏感程度加深,其被运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现代社会人们碎片化时间增多,对于网络的依赖性增强,给数字化传播带来了契机。语言景观的数字化研究给语言研究带来了新的视角,无论是文字性语言还是图片化语言,其在数字赋能后带给观众的体验不尽相同。

1.1 数字化语言景观基本情况

作为一张宣传名片,崀山的网络视频传播比较普遍的。从百度直接搜索关键词“崀山视频”即刻出现了一系列视频,多达151个。绝大部分为个人发布,通过拍摄视频传递动态画面或者将自己置入视频中带领观众进入崀山风光,也有些是直接截取相关媒体报道。具体相关信息见表1。


视频来源

视频数量

单个时长

发布时间

语言

个人

142

约1-10分钟

近三年

中文字幕,中文解说;

中文字幕,英文解说;

中英文字幕,无同步解说

媒体

5

约3-10分钟

2015,2019,2020

中文字幕,中文解说

官方

4

约3-12分钟

2016,2019,2023

中文字幕,英文解说

中文字幕,中文解说

英文画面,音乐伴奏

表1:崀山风景视频基本情况

表格中的视频来源指的是最初的渠道,尽管其中较多视频是被个人截下来形成的短视频,但官方视频的严肃和大气是自媒体小视频无法相比的。播放软件除了好看视频,腾讯、优酷、西瓜、爱奇艺、哔哩哔哩等视频软件在传送崀山风景时也表现活跃。媒体主要涉及湖南的地方性电视台,也包括央视部分电台。部分短视频只有图片和音乐,语言表达上无论是可视文字还是声音均以中文为主。崀山风景的数字化视频不尽仅局限在风光的介绍,崀山的丹霞地貌早就引起官方的关注。早在2014年,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第10台就已经做了专门的一期《地理中国》——破解崀山谜团,这期讲解从写实的角度开展科考,对崀山峡谷形成的原因,地质环境变迁的历史,地壳与流水的共同作用等进行了科普,这些权威性内容有利于崀山的国际传播。

除了百度视频崀山风景,笔者还浏览了新宁崀山官网、新宁党建网、新宁县人民政府官网,网站上对崀山的介绍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官网名称

视频

语言

重点

其它

崀山景区官网

景区宣传片视频(10分钟)

中文字幕,中文解说,伴有英语

网站语言中、英、日

门票预订

景区照片

新宁县人民政府官网

“起源新宁”视频(50秒)

无字幕 无语言 纯音乐

浪漫崀山

热点新闻,走进新宁,玩转新宁

新宁党建网

“崀里咯浪”系列视频(3分钟左右)

中文解说

部分中文字幕

崀山景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表2:新宁官网对崀山景区的数字化介绍

以上三个网站作为新宁县最官方的网站都毫不例外地将崀山作为宣传重点,体现了党和政府及景区本身对崀山风景推向国人甚至国际的努力。语言呈现方面以中文为主,虽然崀山景区官网推出了中、英、日三种语言,景区宣传片中也有英语的作为翻译的存在,但英语的声音基本处于消声状态。

1.2 数字化语言景观存在的问题

推行数字化文化传播是信息化社会大势所趋,网络的日益发达让更多的个人加入到数字传媒中,一方面能将自己所见所闻展示于众,另一方面能够赚取点击流量,收获金钱奖励。已有的数字化语言景观显示了目前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数字化语言景观呈现形式单一,基本上都是对景区的各个景点逐一介绍,许多图片重复出现,没有明显特色。同时,语言呈现时以单语为主,或者直接配乐伴奏,数字传播过程中视频所摄内容的随意性彰显。

其次,数字化语言景观错误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网站上和字幕中。如崀山景区官网对国家5A级景区的翻译是National Tourst Attraction,中文“游客”对应的正确单词应该为Tourist。作为翻译,5A级被略掉可以接受,但明显单词错误出现在官网上对崀山的吸引力无疑是一种挑战。

31GEI($Z7{PX9HIR8W7%04G

                图一:崀山景区官网

除此,介绍景区时,有些视频的字幕完全没有经过审核,错别字频繁出现,如以下截图所示。

IMG_256IMG_256IMG_256

IMG_256IMG_256

            图二:好看视频中对崀山景区介绍

在这个视频介绍中,崀山被写成了“浪山”,著名诗人艾青发出咏叹则变成了“爱卿”和“涌炭”,诗赋变成了“师傅”,第六绝是辣椒峰中“绝”和“峰”都被错误的“觉”和“风”替代了。将如此明显的错误呈现在观众的眼里,此举给崀山景区的宣传带来了负面影响,长久也会影响其国际传播。

通过现状分析和视频观看,崀山景区数字化语言景观问题可以被透视出来。尤其从新宁县的部分官网中发现目前关于崀山景区的数字化语言景观现状不尽理想。语言形式的多样化与准确性需要加强,图片信息与字幕规范性同样需要加强审核力度。

二、崀山景区数字化语言景观的特点

    自媒体驱动下的崀山景区数字宣传已经更多地转向了视频形式,视频元素中的场景、角色、旁白、文案、字幕、视觉效果、主题对视频的输出效果有显著影响。从之前梳理的一百多个在线视频中可以发现部分特点,其自媒与官媒传播形式与效果也存在着一定的相似与区别。

2.1 汉语本位特征

    视频元素中无论是旁白还是字幕都离不开语言本身,崀山景区视频传播基本上将中文作为传播语言,基本上都是针对崀山景区的那几个突出景点进行介绍,有些加上了典故或诗句,有些添加了人文信息如岩鹰拳、采茶灯、跳鼓灯、竹根傩面等传统文化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丰富了崀山景区的内涵。

从以上表1与表2的语言情况看,所有出现的字幕均为汉语,只有一个对外传播的视频是英文解说,那些没有字幕出现的基本都来自自媒体,相对而言制作比较粗糙。同时,所有的旁白几乎都是汉语,无论是地方还是中央媒体,抑或个人还是政府行为。官网推出的崀山作为国家级5A级景区宣传时所用的视频中可见英汉双语,但英文隐现而中国汉字的显现将其汉语本位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IMG_256IMG_256

             图三:崀山景区宣传片截图

虽然数字传媒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播崀山风光与文化,但国内视频的观众主体依旧是中国人,用中文解说与中文字幕呈现于国人而言更容易获取其亲切之感,建立起数字视频与观众之间的信任桥梁。可见,汉语作为视频传播采用的本位语言不仅是视频制作者本人的语言能力决定的,还最大程度地迎合了读者和观众所好。

2.2 多模态特征

传统语言景观多以语言符号为主,信息时代的数字化语言景观的构成成分更加多样化,包含图像、视频、色彩等多模态形式(2023,戚新哲)。多模态的呈现能够使将要传播的内容更全面更直观。

自媒体拍摄的视频呈现出来的主要是图画和中文旁白的声音,包括在图画中的以崀山风景为主,有些视频里有拍摄者本人的活动,画面随着人在景区移动而动,如此使得图画变成景和人的交融,让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就旁白的声音而言,有些是比较随意的自拍,自话自说,想到什么说什么,没有修饰与加工,适合普通民众。在拍摄的过程中,部分个人将景区中的标记牌作为特景凸显,带来了数字化景观语言中的实地语言景观,如截图所示IMG_256IMG_256

图四:崀山景区自媒体视频截图

官网的数字视频更显正式与规范,在图画、主题、色彩等方面有意识地严而肃之。崀山景区宣传片中一开始出现在眼前的集山海、书法、主题、色彩、印章于一体的视频图画,截图如下:

IMG_256

          图五:崀山景区官方宣传片首页

宣传片是为了更好地将崀山形象传递出去,首张图片用红色粗体的中国书法将“崀山”二字至于视频最中心的位置,其核心身份不言而喻,是为主题;丹霞之魂,国之瑰宝几个字被框起来,突出了崀山的地形地貌,是为特征;珍藏于心的人间仙境体现了人的感觉,是为呼吁通感;中国崀山几个字用红色印章呈现,是为真实。所有文字置于崀山缥缈的云海风光之上,同时附上英文,烙上了国际色彩。作为景区宣传片,这一视频是多模态的典型代表,将中国元素彰显,数字传播的不仅是崀山风景,还有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整个视频制作精美,配上富有磁性的独白声音进行介绍,将岩鹰拳,云台寺,白面寨(新石器遗址),牛鼻寨(太平天国遗址),刘氏宗祠(百年历史),林家寨(田园风光),采茶灯、跳鼓灯、竹根傩面(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到视频中来,增强了崀山风光背后的文化底蕴。整体上,画面与字幕完全同步,显示了官方制作的严谨与严肃性,颜色与字体的变化凸显出宣传要点,透视出鲜明的主题。

视频多模态还表现为宣传片用国际游客的书信作为结尾处文字图片,体现了数字化传播的国际性,如图:

IMG_256IMG_256IMG_256IMG_256

        图六:崀山景区官方宣传片结尾图片

宣传片从崀山本身走向崀山的国际影响,用红底为背景,记载了来自不同国家游客的心声,配上崀山代表性的绝美风光,情景交融,符合文化传播的审美要求,并向世界传递了一种声音:崀山风景名副其实。可见,数字视频的多模态实现了其最初目标,为崀山景区的对外传播提供了示范。

三、崀山景区数字化语言景观的几点建议

尽管官网在崀山景区的视频宣传片上倾注了较多智慧,也让我们看到了明显的国际性倾向,但是整体上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对此,几点建议如下。

首先,规范民间数字视频。崀山视频数量较多,但是真正内涵式的相对较少。目前视频APP的吸收容量大,随手一拍也可以变成视频内容,如果只是为了消遣娱乐,视频的粗糙可以忽视。但崀山作为国家5A级景区,对它的宣传意味着传播中国文化。那些错别字随处可见,立意肤浅,画面跟不上旁白的个人拍摄的视频应该要被清理出权威网站,以此保证数字语言景观的生态性。

面对崀山景区官网和其所在地新宁县的部分官网所展示的视频中出现的双语表达不对等甚至错误,加强双语语言对等翻译迫在眉睫。如图五所示,作为宣传片的首页,文字、颜色、书写、图景俱到,但用英文Danxia soul,the treasure of the 对应汉语“丹霞之魂,国之瑰宝”不仅语义不完整,结构也不对称,显然会影响崀山景区的宣传力度。正确完整的翻译应该为 The soul of Danxia, the treasure of China,如此不仅对应了中文,也将崀山的地位直接呈现,更好地实现数字国际传播,真正将中国崀山推向世界。

除此,尽可能多地挖掘崀山风景区的人文亮点,多角度拍摄崀山相关视频,丰富视频内容,满足更多观众的需求。如将百年历史的刘氏宗祠进行深度追踪,拍成纪录片,或将采茶灯、跳鼓灯、竹根傩面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关联。也可以尝试将崀山风景与当地民俗融合,或与它处风景对照讲述,将景与史相结合,给观众留下更深的印象。

结语

数字化视频带来的语言景观顺应了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给观众带来了视觉冲击与身临其境之感。崀山作为国家级5A景区因其神秘的丹霞地貌、崎岖的地形、恢弘的地势引起国人的关注。然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崀山所在地较为偏僻,没有十分便利的交通,这些于旅游而言是客观存在的短板,因此,那些能够震撼心灵,引发碰撞的数字化语言景观是最直接的催化剂。多模态语言景观的呈现虽在官网视频中已经初具,但是非官方的数字视频带来的粗糙之作可能会降低人们对崀山风景的憧憬。政府应该要进一步规范网络视频传送发布程序,杜绝单词拼写错误出现,严谨数字语言景观,将亮点延续下去,更好地服务崀山景区的国内国际传播。

参考文献

[1] Landry,R.& Bourhis,R.Y.1997.Linguistic landscape and ethnolinguistic vitality: An empirical study. Journal of Language and Social Psychology.

[2] 李芊洁,苏慧,周芬芬.红色旅游景区语言景观英译问题研究——以沙洲村为例[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24):48-52.

[3] 戚新哲.数字化语言景观的跨文化意义—以利物浦大学孔子学院为例[J]. 国际中文教育. 2023:107.

[4] 盛榕,约翰·布坎南.符号聚合:传统聚落空间多模态语言景观研究[J].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13-119.

[5] 孙利. 语言景观翻译的现状及其交际翻译策略[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153-156.

[6] 尚国文,赵守辉.语言景观研究的视角、理论与方法[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4:214-223+320.

[7] 田飞洋,张维佳.全球化社会语言学:语言景观研究的新理论——以北京市学院路双语公示语为例[J].语言文字应用,2014(2):38-45.

[8] 杨永林,程绍霖,刘春霞.北京地区双语公共标识的社会语言学调查——理论方法篇[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03):1-6.

[9] 张蔼恒,孙九霞.语言景观研究进展:地方主体的空间实践[J].人文地理,2019,34(4):13-19.

基金项目:邵阳市哲学社科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新宁崀山景区语言景观研究”(23YBA06)

作者简介:曾力子,博士,邵阳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