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与利用——以陕西省汉滨区为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4-03
/ 2

浅析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与利用——以陕西省汉滨区为例

陈  佩

汉滨区村镇建设与建筑节能事务所      陕西 安康    725000

摘要:近年来,伴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村改革步伐的加快,大批传统村落濒临消亡,古朴的村庄面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怎样做好汉滨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与利用,保证村落的传统风貌不受破坏,保持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使村落得到活化利用,传承历史文脉,留住乡愁。

关键词:传统村落  发展定位  传统建筑  保护与定位

引言:传统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较早,传统建筑、村落格局以及非物质文化相对完整,具有一定历史、文化、科学、艺术、社会价值的村落。传统村落作为主要的承载物,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景观文化,凝聚了当地人长期生产生活的智慧,被誉为“民间艺术瑰宝”。

一、汉滨区基本情况。

汉滨区位处安康腹地,属陕南秦巴山地丘陵沟壑区,是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内山川秀美,生态自然,被列为全国宜居小城。汉江、月河横贯其中,境内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地灵物阜,矿产丰富,稻麦、蚕桑、茶叶、药材等农林产品样样俱全,因盛产沙金,古称“金州”。汉滨区与巴蜀、荆楚相邻,古称“秦头楚尾”,今誉“秦巴明珠”。清代,在“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大潮中,有众多移民迁居到陕南安居置业,使地域文化南北交融,形成秦楚风格、巴蜀特色、湘赣韵味的多元性。传统村落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为研究陕南的农耕文化、民俗文化、移民文化、风水文化、宗族文化、建筑文化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汉滨区境内自然禀赋优越,生态环境良好,青山绿水间分布着大量陕南民居、传统村落、明清古街、战争遗址、宗教庙宇等人文景观。据调查统计,传统民居6000余间,古建筑院落100余处,国家级传统村落13个,省级传统村落26个。

二、汉滨区传统村落保护现状。

(一)村落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提升方面。传统村落基础设施建设,结合“厕所革命”、美丽汉滨、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等行动,推进水、电、气、路、消防、通讯等基础设施改造升级,配套完善旅游接待、文化医疗、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设施,改善宜居宜业基础条件。加大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和饮用水源保护力度,确保居民生产生活用水安全、方便,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完善“户分类、村收集、镇转运、集中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和日常保洁制度,生活垃圾做到及时清运;加快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对溪流、沟渠等公共环境卫生进行集中整治,全面消除黑臭水体;推进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避险疏散场地等重点防灾减灾设施建设。

充分利用房前屋后空闲地栽种本地植物,营造庭院绿化区和公共绿化空间;开展“空心房”(长期闲置、废弃,破烂不堪、具有安全隐患的危旧房屋)集中整治,全面消除乱搭乱建、乱堆乱放等现象。

村落传统建筑和传统民居活化利用方面。汉滨区民居建筑形式各异,多流派并存。传统民居依山成村,临水成院,融入青山绿水之中。脱贫攻坚期间,修缮传统建筑7042户。坚持尊重乡村发展规律,以“百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的建设要求,注重地域特色,尊重文化差异,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建筑进行复原,就地取材,最大限度的复原传统建筑的原有样貌,对传统民居进行宜居性改造,使建筑内部功能便利化、现代化。对于有特色的闲置传统建筑,通过租赁、共有产权、分红等方式,改造为村史馆、民宿、农家乐等使用,使农民增收。每年在桥亭村古戏楼中表演小场子,皮影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10余次。

村落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展方面。汉滨区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03项,非遗传承人180名。代表性的非遗项目有:汉调二黄(国家级)、龙舟风俗(省级)、安康花鼓子(省级)、汉江号子(省级)、安康小场子(省级)、安康采莲船(省级)、安康火龙(省级)、翻天印(省级)等。每年在传统村落中表演小场子、花鼓子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表演约50场。这些年来,汉滨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效果明显,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保护。

三、汉滨区传统村落发展定位。

全区传统村落成点状布局,由点通过产业连线,由线织网成片,全区分三个片区:茶旅融合片区、红色文旅片区、生态秦巴片区。

茶旅融合片区以双龙镇新华社区(原天宝村)国家级传统村落为核心,以茶旅产业为纽带,串联带动洪山镇、瀛湖镇、流水镇形成茶旅融合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发展片区。

红色文旅片区,以叶坪镇桥亭村(原双桥村)国家级传统村落为核心,以红色文化为底蕴,以种植药材、核桃、魔芋等产业、养殖牛羊等为辅,串联带动中原镇、紫荆镇、大河镇,形成红色文旅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发展片区。

生态秦巴片区,以早阳镇高山村和大沟河村(原王庄村)、谭坝镇马河村和前河村传统村落为核心,以汉水文化和生态田园为依托,可带动石梯镇形成生态秦巴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发展片区。

传统村落以农业产业为依托,将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建成以民俗休闲农业区为中心,全面带动农业转型升级,推动传统村落三产融合发展,壮大农村电商、乡村旅游、民宿经济等新业态,打造优质高效、生态休闲、健康养生的绿色农业。通过多种方式提高村民的在保护利用中的参与度,进而提高村落居民收入,人均年收入提高 30%以上。

四、关于汉滨区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与利用的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相关镇制定国家级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工作方案,并成立镇级专班,明确一名分管领导和一名联络人。

(二)增强闲置传统建筑的活化利用。通过对闲置传统建筑内部功能进行提升,使其内部功能现代化,群众居住舒适化,可改造成民宿、农家乐、民俗体验馆等,有条件的可改造为村史馆,村史馆内应有村落简介、村规民约、村谱族谱家谱、老旧摆件展示、村落文化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

(三)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各传统村落应明确非遗传承人、传承场所及路线,明确项目、有关实物与原材料的保护措施,以及管理扶持、研究宣教的规定及措施。每月至少组织一场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传承活动。

(四)吸引社会投资参与。要鼓励吸引各类民营资本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结合地方特色,发展旅游、农业、康养、民宿等产业项目,增强传统村落自我造血功能。

(五)做好设计服务下乡。充实专业技术团队力量,加大人才队伍建设,聘请规划、园林、文物保护、市政基础设施、建筑、结构、消防、施工和具有传统技术的各类人才共同参与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项目实施,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服务,对规划编制、项目建设、业态发展等给予全过程指导。

(六)总结经验,做好宣传推广。全面高质量完成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的各项目标任务,不断总结提炼汉滨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示范模式,形式多样地宣传工作动态和亮点做法,提高群众对示范工作的认知度、参与度,探索传统村落活化管理、运营机制、文化挖掘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典型。

参考文献:

[1]  浅谈传统村落风貌保护与发展研究——以福建省石圳传统村落为例[J]. 陈颖.居舍,2022(29)

[2]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的活态化保护研究——以西南侗寨为例[J]. 杨浏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1(04)

[3] 乡村振兴视域下的传统村落活化更新策略研究——以江西省南昌市前后万村为例[J]. 沙雨琳.西部旅游,20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