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中医医院 213003
【摘要】:目的:研究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采用特色中医护理、改良艾灸的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中涉及的所有病例均为来我院接受治疗的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病例数60例,研究时间跨度为两年,具体时间为2020年1月到2022年1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病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接受改良艾灸加中医特色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在进行中医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护理后的排便评分远远差于实验组排便评分(P<0.05)。两组患者在首次排便时间和痊愈出院时间、排尿时间对比中,实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疼痛程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医特色护理联合改良艾灸对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特色中医护理;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满意度
【前言】
胃脘痛也称胃痛,是以上腹部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的一种消化道疾病[1]。多有饮食损伤、外感寒邪、情志不畅、脾胃虚弱等原因引起。该病的发生常与肝、脾密切相关。胃气郁滞、失于和降是导致胃脘痛的发生的原因。西医学的急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病都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属于中医学胃脘痛范畴[2]。对于胃脘痛的治疗以理气和胃为治疗原则,不同症候采用相应的治疗方法,寒者温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陪之,留者行之,结者散之[3]。在对患者进行辩证治疗的同时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大大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为了分析改良艾灸加中医特色护理在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护理中的临床价值。特选择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础资料
对2020年1月到2022年1月两年间我院接收的60例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进行分组调查研究,分组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别为对照组30例和实验组30例。两组患者均符合脾胃虚寒型胃脘痛的临床诊断标准,切认可研究中采用的治疗和护理方法,自愿配合调查,已签署知情通知书。将合并有恶性肿瘤、严重精神障碍、失去完全行为能力者排除在本次调查之外。实验组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最大者77岁,年龄最小者21岁,年龄平均值为45.28±2.84岁。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6例,年龄最大者75岁,年龄最小者22岁,年龄平均值为45.01±2.83岁。两组患者的上述一般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p>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取患者中脘穴、足三里穴、神阙穴,从上至下按穴施炙,每次20min,每天1次。患者在入院后均接受常规检查,并对患者进行监控宣教、心理疏导、饮食护理及出院指导。
1.2.2 实验组
特色中医护理,方式如下:(1)中医按摩,取患者中脘穴、气海穴、天枢穴轻柔持久均匀进行顺时针,每次10-15min,每天两次;(2)耳穴埋豆,将王不留行籽附在患者脾、胃、神门等穴位留埋,并进行按压,防止脱落,每次3min,每天3次;(3)中药热熨敷,将吴茱萸、白芥子、莱菔子厚朴等药加热,取患者中脘、足三里、神阙等穴位进行敷治,每次20min,每天1次;(4)情志护理,护理人员应耐心的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其鼓励、安慰,缓解其紧张、焦虑的负面情绪;指导患者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或暗示疗法,减轻自身的痛苦。
1.3观察指标
1.3.1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后的护理满意率,采用非常满意、一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进行观察评价,护理满意率=非常满意率+一般满意率。
1.3.2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包括:胃脘疼痛、胃脘胀满、嗳气反酸。
1.4统计学方式
统计方法“%”,检验方式“χ2”,指标为护理满意率,统计学分析由SPSS20.00统计学软件完成,计量资料“x±s”,检验方式“t”,指标为中医证候积分,统计学差异性标准“p<0.05”。
2结果
2.1护理满意率对比
实验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护理满意率比较(n,%)
组别 | 例数 | 非常满意 | 一般满意 | 不满意 | 护理满意率 |
实验组 | 30 | 27(90.00) | 3(10.00) | 0(0.00) | 30(100.00) |
对照组 | 30 | 23(76.67) | 2(6.67) | 5(16.67) | 25(83.33) |
χ² | -- | -- | -- | -- | 5.454 |
P | -- | -- | -- | -- | 0.019 |
2.2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对照组护理后的各项中医证候积分均高于实验组,组间差异较大,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后的中医证候积分(士s)
组别 | 例数 | 胃脘疼痛 | 胃脘胀满 | 嗳气反酸 |
实验组 | 30 | 0.95±0.15 | 0.73±0.22 | 0.85±0.22 |
对照组 | 30 | 2.83±0.65 | 2.60±0.69 | 3.03±0.84 |
t | -- | 15.436 | 14.142 | 13.750 |
P | -- | 0.000 | 0.000 | 0.000 |
3讨论
脾胃虚寒型胃脘痛多表现为胃痛隐隐、喜暖喜按、泛吐清水、纳食减少、神疲乏力、舌淡白、脉软弱或沉细。中医认为引起胃脘疼痛等病因包括食积、寒邪、肝气郁结、血瘀、胃阴虚、胃阳虚等。不同原因导致的胃脘疼痛临床表现有所不同,比如食积导致的胃脘痛,以胀痛为主,伴有嗳腐吞酸,大便酸臭,有暴饮暴食病史等;肝气郁结引起的胃脘痛,多跟情绪有关因此需要对胃脘痛的干预多加注意。
西医多以采用口服抗生素或抑酸药物进行治疗,该治疗方法治疗周期较长,且患者不良反应较多,使得患者治疗依从性较差,导致患者病情易出现反复。中医中对于胃脘痛的治疗多采用辨证治疗,同时配合特色护理,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中医按摩、艾灸、中药热熨敷、耳穴埋豆等均属于特色中医护理的方法。中医按摩通过按摩摩擦,渗透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疼痛;艾灸能够温湿散寒、温阳化湿,此外,艾草也具有祛湿逐寒的作用。耳穴埋豆和中药热熨敷都能够起到温阳救逆、和胃健脾的功效,能够起到松弛胃肠平滑肌,增强胃肠收缩的作用。采用上述的护理方法,同时配合中医辩证治疗,对于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本次研究中,采用特色中医护理+改良艾灸的实验组,在护理满意率及中医症候积分等方面较对照组优势明显,再一次验证了这一护理方法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通过特色中医护理联合改良艾灸能够有效提高脾胃虚寒型胃脘痛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治疗中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黄芹,吕晨,郁丽.改良艾灸加中医特色护理在肝气犯胃型胃脘痛患者中的护理效果[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22,8(12):57-60.
[2]王丹华.中医特色护理干预对急性胃脘痛患者疼痛及护理依从性的影响[J].当代护士(上旬刊),2022,29(09):86-88.
[3]成娟,成林.改良艾灸联合中医特色护理对脾胃虚寒胃脘痛临床症状改善作用研究[J].新疆中医药,2021,39(06):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