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天津中心 300304
天津市汉康医药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300409
摘要:近年来中药因其独特的疗效已广泛传播至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临床疗效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报道,在全球范围内约有80%的病人通过中药治疗疾病,中药的有效性备受认可,但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使得人们开始担忧,尤其是中药的毒性作用。目前中药安全问题已成为国内外医学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基于此,本文探究分析了中药毒理与安全性评价,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药;毒理;安全性评价
前言:中药毒理学是在传统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融合中药学、毒理学、毒代动力学等学科的交叉性学科,研究内容涉及中药毒性的中医传统认识、中药毒性成分与中药制毒部分、有毒中药对生物体的毒性、中药有毒成分及中毒机理等。现阶段,中药毒理学的发展已成为中药研究领域的重中之重,但因中药成分复杂、治疗周期较长、药物起效较慢、用药剂量较大、靶点较多,增加了中药毒理学研究的难度。而我国对中药毒理评价和中药研发的安全性评价方面重视度薄弱,直接影响了中药的安全性评价质量及毒理数据可靠性。
1中药毒性的研究现状
1.1中药自身的毒性
中药自身的毒性是指某一种中药材固有成分中具有的毒性,这些毒性对机体有着副作用。如含皂甙类药物木通、商陆等对呼吸有抑制作用,可引发心、肾损害;含强心甙类药物夹竹桃、洋地黄等可增强心脏收缩、减慢心率;含黄酮甙类药物广豆根等可刺激机体消化系统,引起肝脏损害;含氰甙类药物白果等会阻止细胞的氧化反应。含毒蛋白类药物苍耳子、蜈蚣等可能对胃肠道产生强烈的刺激和腐蚀作用,一些甚至具有溶血作用易引发广泛出血。含萜及内酯类的千金子、艾叶等,内服易引发肝细胞损害、抑制中枢神经,外用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易引发体温改变。近年来,含重金属物质的中药近年来受到人们的广泛重视,很多研究者就中药重金属含量超标问题进行研究。蒲翔等应用ICP-MS法对11种中药材中重金属含量进行测定及统计,结果表明铅、镉、铜3种元素含量有不同程度的超标,其中镉元素的超标现象最为严重,是造成中药材重金属含量超标的主要原因。谢萍等对350批、11种中药材中14种重金属及有害元素的含量进行检测,并考察了样品中9种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4种元素测定值与来源、产地并无显著关系,350批样品中1批样品铜元素超标,35批样品镉元素超标。目前,含重金属中药主要涉及含砷类中药,如雌黄、信石等;含汞类中药,如朱砂、水银等;含铅类中药,如铅粉、铅丹、铅霜等。这类含重金属中药有些具有刺激胃肠道、阻碍细胞氧化的作用,有些具有抑制多种酶活性的作用,有些则具有抑制酶功能的作用,应用不当甚至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容易发生毒性反应。
1.2中药配伍的毒性
中药配伍的毒性是指中药处方中的中药材配伍后产生的毒性,这些毒性也易使机体产生副作用。现阶段,关于中药配伍毒性的研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第一是基于“十八反”、“十九畏”药性理论开展的相关研究。在《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的基础研究》中便重点分析了中药方剂配伍理论,并证实了不同配伍导致药效的不同、产生新的成分的不同、增效减毒作用的不同。孟娴等对海藻-甘草反药配伍致大鼠肾毒性的内在机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增加大鼠肾脏组织中甘草次酸的积蓄可抑制大鼠肾脏组织中HSD11B2的表达,进而造成醛固酮-皮质醇紊乱,这可能是海藻-甘草反药配伍致大鼠肾毒性的主要作用机制。翟兴英等对草乌与生半夏、法半夏配伍的急性毒性及毒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草乌与生半夏配伍后较单用草乌LD5o减小、毒性增大,草乌与法半夏配伍后较单用草乌LD5o增大、毒性减小。第二是基于中西药联合用药副反应开展的相关研究。鉴于目前中西医结合已成为临床治疗领域中的一种趋势,也是较为常见的用药方案,关于中西医联合用药产生毒性的研究已形成了一部分经验认识,但产生机制却未尚未明确。
2中药的安全性评价
2.1中药安全性评价的必要性
在中药安全性评价环节,对于无毒性药材并按照传统工艺生产的千年经典名方可以简化安全性评价,但以疗效为指导的、含毒性药材的中药处方则需要重视安全性评价,避免误判。且中药的临床应用面对的是病人,病人的个体化状况与用药安全性存在显著关联,因此在开展中药药效学研究的同时进行伴随的安全性评价是很有必要的。在考察中药及中药复方稳定性时常用的方法是破坏性实验,以分析某种物质的最大耐受值,在这一过程中选择适宜的安全性评价指标,对于探索含毒药材的毒性变化极为有利。因中西医结合已成为临床领域中的一大趋势,对含毒性中药材适应证与常用西药的联合用药进行安全性评价,对于减少用药风险尤为重要。此外,中药的大剂量应用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风险,如活血化瘀中药亦有导致出血的倾向,故中药长毒试验时应增加主要药效指标的毒性暴露安全性评价,以更好指导中药安全用药。
2.2中药安全性评价的方法
中药安全性评价的目的在于考察可能发生的潜在毒性,借助毒理学实验的方法、充分利用古代本草文献与现代研究文献,有利于加强对中药安全性的系统认识。经典的毒理学实验方法包括常规毒性实验与特殊毒性实验。常规毒性实验主要为对急性毒性的实验观察和长期的毒性实验观察。伴随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中药毒理实验研究观察方法及指标也日益丰富,且更具特异性,一些特殊毒性实验逐渐应用于中药毒理的实验研究观察,如血清药理学实验、毒代动力学实验、遗传毒理学实验等。中药血清药理学实验是将中药或中药复发经口灌服给动物模型,一定时间后对研究对象的血液进行采集并分离血清,以含有药物成分的血清进行体外实验。这一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基于微观视角阐释中药的作用机制和中药复方配伍的实质,并且能够更好地观察药物吸收与代谢情况,更清楚地认识药物的活性成分与作用部位。血清药理学实验在中药毒理研究中的应用,有利于推动中药毒理学研究和安全性评价的发展,尤其适用于中药及中药复方的药理作用、化学成分、风险评价等方面的研究。中药毒代动力学实验是基于药代动力学在所需研究的毒性剂量下观察药物在动物模型体内的吸收情况、分布与代谢情况及排泄过程,进一步分析药物毒性在动物体内的发生与发展。这一方法的优势在于能够为药物的安全性提供评价依据,同时能够提高中药毒性实验的科学性、准确性。遗传毒理学实验主要是针对中药诱变性与抗诱变性的研究,也有一些研究是针对染色体改变、DNA损伤、基因突变等方面的研究。作为一项新兴的中药安全性研究方法,中药遗传毒理学的实验研究还面临较多考验,并需要充分结合分子生物学内容不断发展、完善,以提升中药安全性评价体系的科学性。
结束语:
概而言之,中药毒性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单一的成分否定其药效及确定其毒性并不合理。正所谓“药以治病、因毒为能”,中药毒性并不可怕,目前以毒理学和药理学实验为基础的中药相关研究不断增多,我们坚信,随着中医药行业学者对中药毒理和中药安全性评价研究的深入,会逐步形成更为科学、有效的研究思路与方法。相关部门也应制定中药毒理和安全性研究的总体方案,对于常用中药应不断开展创新的、系统的毒理与安全性研究。同时建立控制中药毒性的体系,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和中药新药开发。
参考文献:
[1]刘传鑫,孔娇.体质毒理学:中药安全性评价的新方向[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23,25(12):3776-3784.
[2]宋亚刚,田硕,乔靖怡,武香香,朱星昊,留甜甜,苗明三.基于文献分析的中药毒性分级方法及思考[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23,33(07):149-154.
[3]林嘉伟,杨依霏,刘婷,朱晓新.微流控肝、肾芯片在中药毒理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23,29(14):272-282.
[4]郑天骄,韩炜.符合中药特点的安全性相关质量研究及质量控制[J].中草药,2023,54(01):8-14.
[5]张诚安.中药注射剂说明书中安全性相关内容调查分析[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2,30(07):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