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市通河县第一小学校 150900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越来越被重视,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性、实践性、综合性的课程,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应用知识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实验教学是小学科学课程中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通过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开展实验活动,可以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科学精神。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策略
引言
小学科学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动手实验作为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科学课堂动手实验的有效性尚需提高。因此,从教学方法、教师素质、实验资源等方面入手,探讨提高小学科学课堂动手实验有效性的方法。
1提高小学科学课堂动手实验的重要性
动手实验是一种直观、生动的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科学的魅力。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手操作仪器、观察现象、解决问题,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当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兴趣时,他们会更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提高学习效果。动手实验要求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观察、思考、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此外,动手实验还能让学生学会使用各种实验仪器,掌握实验方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科学知识奠定基础。科学知识往往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单纯依靠课堂讲解,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和掌握。通过动手实验,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现象,从而更好地理解科学原理。同时,动手实验也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动手实验要求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行观察、分析、推理、总结,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各种问题,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决。这种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精神。在动手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进行分组合作。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此外,通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讨论,学生可以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总之,提高小学科学课堂动手实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动手实验在科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积极改革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提高科学素养,为我国培养更多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2提高小学科学课堂动手实验有效性的策略
2.1创设生活情境
小学科学教学内容的实用属性最为突出,各类科学知识、实验活动都能在学生日常生活中找到对应的教学模型。教师要利用好这一学科属性,通过创设生活教学情境,将生活元素融入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中,为学生营造更具真实性、生动性的实验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科学实验学习思维活力。教师根据生活化教学情境创设需要,挖掘生活材料进行科学实验设计,用取材简单、成本较低的生活物品优化科学实验材料选择,增强实验教学的简便性。教师善于从小学生生活视角发掘生活情境创设切点,拉近科学实验教学情境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科学实验探索兴趣。如教学“水能溶解一些物质”时,教师在课堂中用白砂糖和温开水现场制作“糖水饮料”,邀请学生到台前品尝,让学生说出品尝到的味道。学生课堂学习响应积极,品尝后都能说出“饮料”是甜的。教师继续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看到水里的糖了吗?学生观察后发现白砂糖都“消失”了,好奇糖去了哪里。教师顺势导入科学实验教学活动,为学生提供烧杯、水、白砂糖、食用盐、沙子等材料,组织学生模仿教师的实验操作方法,尝试将其溶解在水中。此时学生科学实验探索欲已经得到充分调动,积极投入到实验操作学习当中,顺利总结出一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也有一些物质无法溶解的实验结论,对物质的溶解构建了初步认知。
2.2引导合理假设,激发探索欲望
小学科学学科涉及的实验大多比较简单、易于操作。在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作出合理假设,自主进行实验探索。如在教学“筷子‘折’了”这一实验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盐、糖、红墨水、蓝墨水、油等实验材料。课上,教师先指导学生自主完成实验,让学生从中感受实验的乐趣;再提出问题:“刚刚我们分析了实验的原理,了解到筷子变形是因为光的折射。那如果在水中加东西,将水变成‘糖水’或‘墨水’,折射的角度会不会改变呢?”教师通过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进行合理假设。接着,教师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进行实验验证。其中,两个小组为“糖水”实验小组,另外两个小组为“墨水”实验小组。各小组自主开展实验。但无论是“糖水”小组,还是“墨水”小组,两个组得出的结论大相径庭:一个组的结论是角度变得更大,另一个组的结论则是角度变得更小。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对学生进行更加细致、耐心的指导。如引导学生思考,两个“糖水”小组的实验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与糖的含量有没有关系。教师引导两组学生放入相同的糖后,再次进行实验。由此,教师引入“密度”这一概念,引导学生自主选题,进行相关实验。教师首先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大大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然后,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作出合理假设,激发学生实验探索的欲望;接着,从学生面临的实验困境入手,适时引入本课核心知识;最后,鼓励学生再次进行实验。这样,不仅能进一步丰富科学课程内容,还能让学生观察到更多新奇、有趣的实验现象,有利于学生掌握更多的实验方法,收获科学学习的乐趣。
2.3开展合作实验
由于科学学科学习经验不足,很多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科学实践水平都存在较强局限性,不具备独自完成科学实验活动的能力。教师组织开展合作学习实验活动,根据班级学生学情差异进行合理分组,让不同学科能力特点的学生构建科学实验学习共同体,合作完成科学实验学习任务,培养学生协作配合的科学探究精神,提高学生科学实验学习品质。教师做好合作实验活动分工设计,让学生在科学实验中扮演不同角色,增强学生科学实验学习参与感。如“探索尺子的高音变化”科学实验教学,教师按照科学探究教学进程,先利用拨动尺子发出声音的演示实验提出探究课题,启发学生思考:尺子伸出的长度变长或变短,发出的音高会发生变化吗?让学生作出自己的实验猜想,并设计对应的探究实验方案完成验证。学生实验前作出的猜想五花八门,但合作交流后,设计的实验方案都是类似的。教师组织学生有序开展合作探究实验,小组各成员分别负责操作实验、记录音高、记录尺子震动快慢、绘制音高变化柱状图、分析实验现象等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实验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实验学习效率显著提升,结合实验现象总结出“尺子伸出长度越长,振动越快,音高越高”的实验结论,对音高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建立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结语
小学科学教师加强科学实验教学活动的多元组织,创新探索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模式,既是改善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生态,提高学生科学知识认知效果的关键措施,也是核心素养教育理念提出的必然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