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304198112145011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筑业成为全球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因此迫切需要采用可持续的设计理念来减少建筑行业的环境影响。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人员、建筑师和政策制定者纷纷开始关注如何在建筑设计中整合绿色原则。包括了对气候变化、资源枯竭和生态系统破坏等全球性挑战的认识,以及对室内空气质量、舒适度和健康影响的关注。建筑设计已经成为减少能源消耗、减轻碳足迹、提高人类居住环境质量的关键策略。
关键词:建筑美学;建筑设计;结合
引言
建筑设计活动是一门创造性活动,建筑设计中应充分、全面地显示建筑美学。设计师应及时更新建筑设计理念,采取新颖的建筑设计方式,促进建筑设计模式的更新和升级。要想做好建筑设计,就需要平衡好建筑设计与建筑美学之间的关系,更新和拓展建筑设计思维,采取恰当的设计办法更好地展现建筑美学特征。
1防水新材料应用
在建筑设计中,防水工程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其直接关系到建筑的使用寿命和居住者的生活质量。随着科技的进步,新型防水材料在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新型防水材料及其应用:(1)高分子材料。高分子材料是一种新型的防水材料,具有优良的防水性能和耐久性。常见的有高分子卷材、高分子涂料等。这些材料能够有效防止水分渗透,提高建筑的防水性能。同时,高分子材料还具有轻质、环保等优点,对环境友好,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实际应用上,高分子防水材料可以应用于屋顶、地下室、卫生间、厨房等区域的防水工程。它们可以形成一层防水的保护层,有效地阻止水分的渗透。(2)纳米材料。纳米材料是一种新型的防水材料,具有非常高的防水性能和耐久性。纳米材料可以填充在建筑材料的微小缝隙中,能起到防水的作用。同时,纳米材料还具有抗菌、防霉等特性,能够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在具体应用上,纳米防水材料可以应用于墙地面、卫生间、厨房等区域的防水工程。它们可以形成一层防水的保护层,有效地阻止水分的渗透,同时还能够抗菌、防霉,提高建筑的使用寿命。(3)防水透气膜。防水透气膜是一种新型的防水材料,它既能防止水分渗透,又能保持建筑内部的通风透气。这种材料采用了特殊的透气技术,可以让建筑内部的湿气排出,同时防止水分进入。在具体应用上,防水透气膜可以应用于屋顶、地下室等区域的防水工程。它们能够有效地阻止水分的渗透,同时保持建筑内部的通风透气,提高建筑的舒适度。(4)整体卫浴、厨卫防水一体化技术。整体卫浴、厨卫防水一体化技术是一种新型的防水技术,它将防水材料与建筑结构有机结合,既美观又实用。这种技术采用了特殊的防水材料和施工工艺,能够有效地防止水分渗透,提高建筑的防水性能。在具体应用上,整体卫浴、厨卫防水一体化技术可以应用于卫生间、厨房等区域的防水工程,能够有效地阻止水分的渗透,提高建筑的防水性能,同时还能够提高建筑的美观度和使用价值。
2建筑比例设计方面
在建筑设计之前,设计师应当对建筑当地的自然环境开展针对性调查,收集真实信息,总结先前的建筑工程施工记录,发现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改善建筑设计效果,增强建筑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帮助减小建筑工程的施工压力。建筑设计是影响项目工程建设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想要创造更多数量、更高质量的设计作品,设计师要从多个角度全方位勘察,确保建筑设计与各方面情况高度适应匹配,确保建筑设计能够与自然环境真正融为一体。设计师要做好建筑比例设计,同时兼顾建筑设计的美观性。要增强比例的精确性,从而实现高质量的建筑美学表达,同时增强建筑工程施工和实用的安全性与可靠性。设计师在计算比例时,要强化验收与审查,保证各类参数、各方面数值精确、真实。建筑比例是建筑美学的重要体现,设计师要从视觉角度着手,优化建筑比例设计,才能够更好地增强建筑整体比例的协调性,给予人们丰富的审美享受[3]。
3优化外墙与屋顶保温设计
在民用建筑中,外墙耗热量大约占建筑总耗热量的30%,因此,为了提高民用建筑节能性,首先,需要在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下计算外墙耗热量。其次,在选择外墙材料时,可以优先选取加气混凝土砌块等节能砖块,兼顾节能与保温效果。最后,从外墙的内、外保温技术入手,打造复合墙体,以提高外墙的保温性,增强建筑的整体保温效果。在民用建筑中,屋顶耗热量大约占建筑总耗热量的7%左右,因此,屋顶的保温设计是绿色建筑设计理念下民用建筑设计的重点环节。在进行屋顶设计时,首先,优先选择高效轻质的保温隔热材料,如加气混凝土条板、聚苯板等材料,从而增强建筑屋顶的保温隔热能力。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保温隔热材料时,还要重点考虑材料的防水与抗老化能力,以满足民用建筑的质量设计需求。其次,通过在保温隔热材料中加入空气层,能够进一步增强屋顶的保温效果。最后,还可以通过蓄水屋顶、植被屋顶等多种方式来辅助屋顶保温设计,以最大限度增强建筑物的节能效果。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一般可将立体几何图形作为基础,通过对几何图形进行合理设计,充分展示出各类建筑工程的美学特色,使人们能够感受到建筑美学与建筑设计的融合效果。在建筑设计中,应当将建筑工程的功能需求作为基本依据,在建筑工程中合理融入美学元素,无论应用何种几何图形,均必须保证建筑工程为整体,提升建筑工程美观性。通过从建筑工程美学角度进行分析,建筑工程是由多个结构所组成的,结构区域划分设计不会对建筑工程整体性造成不良影响。在开展建筑工程设计时,需合理划分主要结构以及次要结构,妥善处理二者之间的协调关系,对于建筑工程核心位置,应当放置在最高位置。另外,对于次要结构,也要求进行合理设置,使得次要结构与主要结构之间形成从属关系,保证二者之间协调统一。
4建筑配套设施设计
建筑配套设施设计是确保建筑绿色环保功能得以实现的关键组成部分。首先,通风换气系统的升级是关键。采用节能环保型通风管道和换气机组件,可以有效实现室内外空气的交换,从而保持室内空气的新鲜和洁净。其次,运用新风系统是不可或缺的。其能够调节室内空气的湿度和温度,确保室内舒适度。特别是在极端气候条件下,新风系统可以防止室内过度干燥或潮湿,提供舒适的居住体验。此外,新风系统还可以节约能源,因为其可以通过回收热量或冷却效应,减少空调和供暖系统的负荷。另外,建筑配套设施的设计还应包括废物管理系统、雨水收集系统以及太阳能发电系统等,以最大程度减少资源浪费和能源消耗。通过有效管理废物、回收和再利用材料,以及收集雨水用于灌溉或冲洗,可以降低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并减轻环境负担。应用太阳能发电系统则可提供可再生能源,降低电能消耗,减少碳足迹。
5提高场地空间利用效能
建筑碳排放需要从整体出发,将建筑本体与其场地区域进行整体考虑和综合利用,通过合理的场地规划布局和空间体形优化形成系统性的低碳网络。以广东地区某学校建筑为例,设计中将场地视作当地规划绿色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地自然景观的一个延伸,也是该区域的一个重要空间节点。在当地规划的基础上,自然与城市交融的产物,将校园作为城市地景的一部分,利用其西低东高的地形特点,设置一条南北向的高架路。这样不仅可以利用高差,还能通过设置“知识绿毯”,消解东西向的道路高差,将校园的“东”和“西”两个入口层串联起来。教学楼的位置选择设在北侧,并向东西向延伸,这样能够最大程度上占有场地。同时,教学台地上的运动场可以向教学空间蔓延,形成一个起坡的“知识花园”。这样的设计使得教学楼如同一道蜿蜒的河流,将教学场地分割成不同品质的户外庭院,提供丰富的空间层次,还能够让知识花园成为连接中小学教学区的纽带。另外,场地空间利用效能的提高还涉及场地交通的合理性、资源分配的协调性、自然通风采光、复合灵活功能空间布局这几方面:(1)通过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影响的相关研究,可以发现合理的场地交通设计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建筑的碳排放,其主要体现在场地与周边建筑材料供应商、拆除处置点、周边交通站点的相关配套设施之间的距离是否合理等方面。(2)资源分配协调性主要体现在通过对场地进行科学地协调规划,充分利用现有场地及周边服务设施资源优势。如结合场地进行海绵设施的设计,实现对雨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合理布局,提高屋顶太阳能资源利用率;依托周边公共服务设施共享功能业态等。(3)自然通风和采光的适应性可以通过充分利用场地的优势来实现。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场地的地形、既有建筑、构筑物以及周边植被绿化,以优化建筑场地的自然通风条件。在夏季,可以根据主导风向来布置建筑,同时确保南侧留出宽敞的室外空间。为了阻挡冬季主导风向的渗透,需要避免大面积外表面朝向该方向,并选择有利的朝向进行布置,尽量将建筑主要空间朝南安排。此外,在高大空间中合理利用自遮阳措施,降低室内强烈太阳辐射,并通过错落布置中庭增加自然采光效果。(4)复合灵活功能空间布局。复合灵活功能空间布局是一种现代建筑设计理念,其旨在通过整合不同功能的空间,实现更高效的空间利用和更可持续的建筑发展。其中,多功能复合空间布局主要体现在一些高大空间建筑设计上,例如商业中心、展览馆、体育场馆等,通过将各种公共功能集中于一体,如购物、餐饮、娱乐、展示、体育等,从而增大空间使用效率,提高建筑物经济效益。同时,灵活可变的空间布局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设计策略,将空间设计成可自由组合、调整、变换的形式,可以有效提升建筑物的功能使用效率和寿命,满足不同使用需求,提高建筑物的适应性和可持续性。
结语
在建筑设计中结合建筑美学,要求设计师充分考察建筑工程的实际功能,调查建筑场地等相关因素,并整理成表格供有关人员深入分析,以此为依据巧妙、灵活地运用美学元素,采取先进的技术工艺和多样化的建筑材料,综合运用建筑美学、现代建筑设计理念,设计出更具特色、更具美学特征的建筑作品。设计师要正确认识建筑美学的内涵和具体要求,坚持建筑美学与建筑设计科学融合的具体原则,有效增强建筑整体的美观性和审美价值。笔者分析建筑美学与建筑设计结合的具体策略,希望能够为业内相关人士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剑.建筑美学与建筑设计结合策略[J].四川建材,2021,47(8):32-33.
[2]杜菊.论房屋建筑设计与美学的有机结合[J].智能城市,2020,6(7):29-30.
[3]张茹,程红雨.房屋建筑设计与美学的有机结合[J].江西建材,2017(18):25,29.
[4]程睿琳.关于建筑美学与建筑设计结合的探析[J].建材与装饰,2019(27):96-97.
[5]李小兰.绿色建筑技术在建筑设计中的优化与结合研究[J].中国住宅设施,2023(2):16-18.
[6]郭海瑞.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J].城市建筑空间,2022(增刊2):226-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