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有色地质一〇一队有限责任公司,辽宁抚顺,113006)
摘要:玄中寺位于山西省交城县西北十公里的石壁山上,始创于北魏延兴二年(472年),建成于承明元年(476年)。因此地层峦叠嶂,山形如壁,故又改名"石壁寺"。危岩体均位于游客参观秋容塔游览线路四周,危岩体分布位置也是游客游览的必经之路,岩体已有部分坍塌崩落,破坏严重危及行人安全,同时若坍塌加剧,还将影响上方塔体稳定。岩体处于持续卸荷状态,山体的卸荷裂隙有逐渐加宽的趋势,同时在较强烈的区域地质构造作用,也对危岩体的整体稳定性造成一定的影响。为保证文物本体免遭进一步的损坏,保证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勘察研究本体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关键词:秋容塔、坍塌剥落,本体保护,卸荷裂隙;
1.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条件
1.1 地理位置及交通状况
玄中寺,坐落在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西北约9公里的石壁山中,四面环山,进入该景区有交城县西北一条山间公路。玄中寺的地理位置为东经112º04′,北纬37º34′,该景区距离山西省省会太原市约70公里,交通位置较为便利。
1.2 水文气象
玄中寺景区属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夏季炎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年平均气温9.5℃,无霜期平均202天,年均降水量456毫米。由于其地形复杂多样,海拔高度差异较大,海洋性气候对境内的影响,形成了北温带大陆性气候。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较大,夏秋降雨集中,冬春旱多风。年平均温度为9.5℃,一月平均-6.4℃,七月平均23℃。霜冻期为十月中旬至次年四月中旬,无霜期平均149~175天。年均降水量468.4毫米。
1.3 地形地貌
玄中寺景区位于交城县县城西北群山环抱之中,该处为吕梁山中段东麓,总体地形西北高东南低,相对高差500~700米,四周多为高山密林。景区内部地形较为平缓,但师祖庙与秋容塔下方之间高差较大,地面高差约10米,秋容塔下方北侧、东、西侧游览道路都紧邻山体。玄中寺景区与西南的山峰之间为一条沟谷小溪,为石壁泉流出,沟谷与两侧山体最大高差约10米左右,流经景区南侧入口处。
1.4 地层岩性及其工程特性
玄中寺所在的交城县地质环境条件复杂,构造断裂发育,岩体完整性差,松散层广泛分布,加之矿山开发程度高,地质环境非常脆弱,交城县区域内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多发,玄中寺区域虽不在采空区,但是是依山建造寺庙,山体构造断裂发育、岩体风化程度高,所以最主要的地质灾害为危岩体的崩塌、坠落。
1.5 构造与地震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附录A《我国主要城镇抗震设防烈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和设计地震分组》,《中国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区划图》和《中国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区划图》(GB18306-2015)之规定,交城县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g,特征周期值取0.3s。地震分组为第二组,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年版4.1.6条:建筑场地的类别划分,并根据"土层等效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确定玄中寺景区场地类别为Ⅰ类建筑场地。
1.6 水文地质条件
玄中寺景区范围内无较大的季节性河流,唯有流经停车场的无名小溪,为山体间石壁泉流出,该区域的地下水主要由山间裂隙水和大气降水补给,流量很小。在地质构造和水流作用下形成较大的沟谷较深,切割最大深度约10米。
2危岩体的分布及其稳定性评价
玄中寺依山而建,尤其秋容塔下方崖壁岩体长期暴露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各种营力的综合作用使岩体发育了不同类型及不同程度损害,引起病害的原因很多,涉及范围广而且复杂,破坏的类型也很多。经现场勘查,目前调查欲加固区内主要存在三大问题:即岩体失稳破坏(危岩体)、裂隙发育和破碎松散区(破碎带)掉块等问题。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对山体进行了数据量测。据此进行绘图尺寸标准工作。
3岩体变形监测影响分析
通过现场6个月监测及分析,塔体变形目前稳定,但随着危岩体掉块严重及岩体出现卸荷裂隙风化作用影响,将导致基础塔基开裂变形破坏塔基稳定,进而会影响上方秋容塔的稳定,急需对下方崖壁岩体进行加固。
4.结论及建议
区内危岩体在天然无降雨或小雨条件下处于基本稳定、欠稳定状态,当遇暴雨或地震条件时,危岩体多处于欠稳定、不稳定状态。由于危岩体常年暴露于外,风化较为严重,伴随时间的推移岩体稳定性逐渐降低。
秋容塔下方崖壁岩体碎裂,裂隙较发育,位于参观游客头顶,一旦发生失稳破坏,后果将会很严重。
根据勘察资料和结果得出以下建议:
(1)对秋容塔下方崖壁危岩体、危石采用清理、岩石锚固,裂隙粘接灌浆的方式进行加固;
(2)对秋容塔下方崖壁破碎严重区域,在锚固和粘接的基础上,采用防护网进行主动防护;
(3)对岩体进行变形监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