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 黑龙江省 齐齐哈尔 161000
摘要:目的:分析探讨新式前盆底重建术(肌层加固)对治疗阴道前壁脱垂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4月至2023年12月我院收治的阴道前壁脱垂手术患者共计60例为对象,临床设立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患者。对照组患者行阴式手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治疗组患者行新式前盆底重建术(肌层加固),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对比两组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POP-Q分级情况及术后12个月治愈率、复发率等。结果:经过不同术式治疗,治疗组术后并发症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患者术后6、12个月POP-Q分级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治愈率高于对照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采用新式前盆底重建术(肌层加固)对治疗阴道前壁脱垂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且患者术后并发症较少,患者及家属满意度较高,患者治愈率较高,复发较少,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新式前盆底重建术;阴道前壁脱垂;临床效果
盆腔脏器脱垂(POP)或阴道前壁脱垂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老年女性群体多发,患者阴道中肿物脱出,外阴出血,影响排尿排便,容易诱发炎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临床中治疗主要以阴道前后壁修补手术为主,新式前盆底重建术主要通过人工合成替代材料重建患者盆底,在缝合阴道前壁之前行膀胱浅肌层缝合加固,再进一步缝合阴道前壁,可有效减少补片的暴露,防止术后盆底器官再次脱垂。该术式应用于临床后得到非常明显效果,预后良好明显降低该病的复发率。本次研究共选取了60例患者,分为两组,具体治疗过程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阴道前壁脱垂手术患者60例,临床设立治疗组、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年龄43-76岁,平均(61.4±3.7) 岁,孕1~5次,平均孕次为(3.1±0.7)次,产次1~4次,平均产次为(2.2±0.5)次。治疗组年龄47~80岁,平均(62.8±4.2)岁;孕1~6次,平均孕次为(3.5±0.9) 次;次1~4次,平均产次为( 2.3±0.6)次。两组年龄、孕次、产次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入院后按美国妇产科学会制定的 POP-Q定量检查诊断标准对 POP 量化分期及行尿流动力学检查,压力性尿失禁4例,混合性尿失禁2例,1例半年前在他院行阴道前壁修补术,术后膀胱脱垂、子宫脱垂和尿失禁症状无改善,尿流动力学检查确诊为压力性尿失禁,伴子宫肌瘤2例,卵巢肿瘤1例。治疗组伴压力性尿失禁3例,伴子宫肌瘤2例,子宫内膜重度不典型增生2例。
1.2方法
1.2.1对照组:阴式手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
针对阴道前壁脱出的问题采取阴式手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阴道膀胱间隙行水分离,阴道前壁正中梭形切开并剥除阴道黏膜。由内向外荷包缝合修复膀胱脱垂,“U”形缝合耻骨宫颈筋膜,连续缝合阴道黏膜。对顶端脱垂采用经腹腔镜 手术方式,以不可吸收线连续缝合缩短双侧骶韧带至大致正常长度,达骨棘水平以上,并固定于阴道残端(全子宫切除术后)或宫颈周围环后侧(保留子宫者)。
经阴道手术,经阴道切除子宫,于坐骨棘水平以上以不可吸收线分别连续缝合骶韧带并将其固定于阴道残端。膀胱镜检查双侧输尿管开口喷尿正常。
1.2.2治疗组:新式前盆底重建术
(1)术前行超声检查,明确患者子宫附件情况,并给予普罗雌烯阴道上药。
(2)术前2日行肠道准备,术前1日清洁灌肠。
(3)术中给予患者全麻,分别钳夹尿道口下方阴道壁第二横沟处和阴道前穹隆阴道壁,以稀释缩宫素生理盐水注入阴道前壁与膀胱间隙,形成水垫分离至闭孔窝,于两钳之间纵行切开阴道前壁至膀胱肌层约5cm,左右两侧钝性分离阴道膀胱间隙至双侧闭孔,荷包缝合膀胱浅肌层,加固。两侧均于平尿道外口水平向外侧3cm处切开皮肤约0.5cm,再于其下方2cm,向外1cm处切开皮肤0.5cm,修剪前盆网片,以穿刺导引针分别经四个皮肤切口穿入达闭孔,自闭孔内侧角及坐骨棘上并经分离好的阴道膀胱间隙穿出,于尿道口下方及阴道前穹隆处缝合固定网片,调整相应支带,使网片平整,可吸收线褥式缝合阴道黏膜下层及阴道前壁。
1.3观察指标
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情况,术后随访12个月,评估两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12个月的POP-Q分级情况及术后12个月的治愈率、复发率(复发定义为POP-Q分度≥Ⅱ度)、生活质量情况等。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 SPSS22. 0 统计学软件对上述治疗进行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
± 标准差表示,P<0. 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术中及术后情况对比
患者手术顺利,术中未发生直肠、膀胱、尿道等损伤。对照组手术平均时间(90.5±14.5) min,术中出血60~400ml,平均(110.6±45.3)ml。其中3例术后5天腹股沟、下肢及臀部酸胀、疼痛,可忍受,其中 2例发生尿潴留,术后 7 天仍有左侧腹股沟和臀部疼痛,出院随诊。治疗组患者手术平均时间(94.6±13.7) min,术中出血30~500ml,平均(113.3±40.5) ml,无下肢及臀部酸胀、疼痛,1例尿潴留,后指导膀胱心乱,拔管后小便正常,并发症概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
2.2术后随访复发及生活质量对比
患者术后医院科室随访12个月,其中治疗组前壁脱垂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复发率较低,治疗组患者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价值(P<0.05),见表 2。
表2 两组患者随访POP-Q分期对比
组别 | 阴道深度(cm) | 阴道后壁脱垂(n) | 阴道顶端脱垂(n) | ||||||
Ⅰ度 | Ⅱ度 | Ⅲ度 | Ⅴ度 | Ⅰ度 | Ⅱ度 | Ⅲ度 | Ⅴ度 | ||
对照组 | 6.5±0.7 | 1 | 2 | 1 | 1 | 3 | 0 | 0 | 0 |
治疗组 | 5.9±0.6 | 0 | 1 | 0 | 1 | 2 | 0 | 0 | 0 |
注:P<0.05
3讨论
临床研究认为,阴道前壁脱垂患者因为盆底结构缺陷,功能存在异常导致前盆腔功能障碍,阴道前壁膨出,易出现膀胱及尿道脱垂,发生阴道穹窿脱垂及子宫脱垂,会阴体组织缺陷以及直肠脱垂。对患者行新式前盆底重建术有助于重建
机体组织解剖复位效果并且能够使缺陷部位获得重建,使盆底完整性获得保持,并发症发生率低,治疗安全可靠,值得推广应用。
新式盆底重建术是一种新兴的盆腔脏器脱垂治疗术式,有助于加固肌层,弥补盆底筋膜功能缺陷,改善患者症状,手术对患者的损伤较小,重建盆底平面、恢复后穹窿解剖结构上具有显著优势。本次研究中新式前盆底重建术后POP-Q分级低于传统阴式手术者,治愈率明显提高,复发率显著下降,由此可见,新式前盆底重建术治疗女性POP安全有效,其疗效明显优于传统阴式手术+阴道前后壁修补术,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新式前盆底重建术主要通过人工合成材料重建患者盆底,加固患者盆腔肌肉,增强患者阴道弹性,该术式应用于临床后得到非常明显效果,且预后良好明显降低该病的复发率,给广大妇科盆腔脏器脱垂患者带来福音,社会效益较高。
参考文献:
[1]赵云.改良全盆底重建术治疗重度盆腔器官脱垂的近期疗效[J].医学与社会,2015,28(B5):250.
[2]周留林,杨纪实,印慧琴,等.腹腔镜下阴道旁修补术治疗阴道前壁脱垂的临 床效果[J].江苏医药,2018,44(2):199-201.
[3]杨阳,谢静燕.老年女性盆底手术治疗的相关进展[J].实用老年医学,2016,30(4):275-278.
【项目来源】齐齐哈尔市科技攻关项目《新式前盆底重建术(肌层加固)对治疗阴道前壁脱垂的临床效果研究》(项目编号:CSFGG-202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