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职业学院
摘要:红色文化是高校深入开展党史教育,实施立德树人的重要内容和宝贵精神财富。各高校在立德树人中应利用好红色文化这一独特资源,尤其要深入研究挖掘当地红色文化资源,就地取材,创新学习载体,分析高校在传承红色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不断完善高校党史教育。
关键词:红色文化、高校、党史教育
一、淄博红色文化资源的主要内容
淄博红色文化资源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及改革开放时期以及新时代时期的淄博地区。1924年7月,中共淄博支部的建立,使淄博革命斗争有了正确方向,从此淄博有了中国共产党根植下的红色基因。淄博红色文化资源众多,主要包括红色代表人物、红色精神、红色事件、红色文化遗址等。
(一)红色代表人物
淄博地区的红色代表人物主要有焦裕禄、朱彦夫等。焦裕禄是一位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做出重大贡献的县委书记,被誉为干部楷模和革命烈士。焦裕禄同志于194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2年12月任兰考县委第二书记、书记。在担任兰考县委书记时,对兰考县的治理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朱彦夫是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张家泉村人,曾任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原党支部书记,荣获时代楷模、全国模范伤残军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感动中国2021年度人物”等荣誉称号。朱彦夫14岁参军,参加过上百次战斗,十次负伤,三次立功。退伍后,他没有安享优抚,而是拖着重残之躯回到家乡,带领乡亲建设家园。担任村支书25年,带领群众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变成了山清水秀的富裕村。他身残志坚,用残肢抱笔创作,历时7年创作两部自传体长篇小说,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二)红色精神
淄博地区的红色精神主要有焦裕禄精神和朱彦夫精神。焦裕禄在担任兰考县委书记期间,带领大家历经千难万险,查清了全县大小风口84个,逐个进行了编号、绘图,为防灾抗灾积累了第一手资料。他还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全力抢灾救灾,走村串户,访贫问苦,把人民政府的救济粮款给受灾群众送上门。焦裕禄在兰考的工作和贡献得到了广大群众和领导的高度评价。他去世后,他的精神和事迹在全国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成为鼓舞人们前进的精神力量。习近平总书记把焦裕禄精神概括为“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朱彦夫始终听党话、跟党走,对党、国家、人民绝对忠诚。朱彦夫在战场上,是忠诚的战士,三次立功,十次负伤,为坚守阵地失去手脚和眼;在工作上,他不负党和国家的重托,带领乡亲们打赢了一场漂亮的脱贫攻坚战,表现了奉献牺牲的精神。朱彦夫虽然失去了手脚,但是终其一生都在为党增光、为国出力、为民造福;朱彦夫凭借超人的毅力、勇气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写就了自己的“极限人生”。朱彦夫精神是践行伟大中国精神的一面光辉旗帜。
(三)红色教育基地
淄博地区的红色教育基地主要有焦裕禄纪念馆、朱彦夫事迹展览馆、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等。焦裕禄纪念馆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博山区,是以焦裕禄同志为主题的纪念性建筑。焦裕禄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党员,他在兰考县工作时,为改变兰考的落后面貌付出了巨大努力。纪念馆通过图片、实物等形式,全面展示了焦裕禄的生平事迹以及革命成果。朱彦夫事迹纪念馆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是以朱彦夫同志的生平事迹为主题的纪念性建筑。朱彦夫是中国共产党的杰出党员,他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坚韧不拔和无私奉献的精神,被誉为“时代楷模”,他的事迹在纪念馆中得到了全面的展示。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位于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东北部卫固镇太平村,是为纪念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而建立的。1937年,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在这里爆发,打响了鲁中地区抗日的“第一枪”。纪念馆以详实的图片、实物和文字,再现了当年抗日的峥嵘岁月和英勇斗争的历史,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以上这些纪念馆,都是为了纪念那些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伟大贡献的英雄们,他们的精神和事迹将永远被后人铭记和传承。
二、淄博红色文化融入当地高校党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各高校都意识到红色文化是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宝贵精神财富,都根据实际情况将红色文化、红色资源融入到了党史学习教育中,但在促进深度融合方面仍存在不足之处。
(一)高校党史教育模式有待改善
在一些高校,党史教学方式的单一,教学内容的重复和脱节,都可能影响到红色文化融入党史教育的效果。党史教育缺乏创新性,需要不断挖掘红色相关的教育资源,采样灵活多样的方式融入党史教育之中。而在教育模式中引领学生讨论问题、找出答案的能力也存在不足,在红色文化融入觉史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能需要引导学生讨论问题、找出答案,但这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能力,如果教师的能力不足,可能会影响到红色文化融入党史教育的效果。另一方面,高校开展红色文化融入党史教育的工作由部分思政课教师承担,缺乏统一的领导、部署和顶层设计,导致党史学习教育效果欠佳。
(二)高校党史教育课程不完善
各高校开展党史教育的时间还不长,在课程建设方面还有待完善。首先是
教育资源挖掘不够,在红色文化教育中,教育资源的挖掘不够、可能导致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其次,红色文化融入党史教育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足。例如,通过组织一体化思政教材编写,能够有效避免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重复和脱节问题,强化不同学段之间的教学衔接,增强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红色文化教育的内容整合度不高,例如,教育主题不凝练,时代性体现不充分,也可能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最后,在党史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运行保障和信息反馈机制尚不完善,可能导致教育活动的开展效果不佳。
(三)高校党史教育缺乏实践性
目前,各高校在开展党史教育的形式上多以理论课教学为主,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足,没有把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缺乏实践性。因此在红色文化融入党史教育的过程中,实践活动和思政小课堂的融合是一大挑战。如何有效地将实践活动和思政小课堂结合起来,提高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红色文化融入党史教育的实践活动和特色活动的开展不足。因此,各高校应筑牢实践活动阵地,积极发挥淄博地区红色文化资源的教育作用,融入思政课堂。
参考文献:
[1]冯刚.激发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深层力量[J].学术论坛,2020(02).
[2]李慧琳.理解、认同与传承:发掘红色文化时代价值的三个环节[J].思想教育研究,2019(02).
[3]李源锋.试论红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13(8).
[4]李康平.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运用的价值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4).
作者简介:孟佳(1995.09),女,汉族,山东济南人。硕士研究生学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淄博职业学院,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联通路西首,邮编:255314
[1] 本文系2023年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青年项目“淄博红色文化与当地高校党史教育的融合路径探析”(项目批准号:L2023Q041901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