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源性疾病是啥,您了解么?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7
/ 1

食源性疾病是啥,您了解么?

莫思娴

广西省桂林市人民医院  广西桂林  541001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对食物的追求早已不仅仅局限于解决饥饿,更多的是对美食的享受。然而,在这背后隐藏着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食源性疾病。食源性疾病,顾名思义就是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并引发的疾病。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健康,更关乎整个社会的公共卫生安全。但很多人对食源性疾病知之甚少,甚至存在不少误区。为此本文对食源性疾病的相关知识进行科普,帮助大家正确认识并预防这一健康隐患。

一、什么是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而进入人体的有毒有害物质(包括生物性病原体)等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一般可分为感染性和中毒性,包括常见的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人畜共患传染病、寄生虫病以及化学性有毒有害物质所引起的疾病。食源性疾患的发病率居各类疾病总发病率的前列,是当前世界上最突出的卫生问题。

二、食源性疾病的常见致病因素

了解哪些因素会导致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才能够针对性规避以及预防:

(一)生物性致病因素

常见的有:细菌及其毒素,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副溶血性弧菌等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病毒则有甲型肝炎病毒、诺如病毒等。寄生虫常见的如贾第鞭毛虫、隐孢子虫等。

(二)化学性致病因素

农药残留:如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等。重金属超标:如铅、汞、镉等。添加剂滥用:如防腐剂、色素等。

(三)物理性致病因素

主要包括放射性物质污染和食品中的杂物污染,如玻璃、金属碎片等。

三、食源性疾病的传播途径与预防措施

(一)传播途径

食源性疾病主要有以下三项传播途径,在日后生活中需要额外注意:

食物传播:通过食用被污染的食物而感染疾病,如沙门氏菌食物中毒。

水源传播:通过饮用被污染的水而感染疾病,如寄生虫感染。

接触传播: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或环境而感染疾病,如诺如病毒可通过接触传播。

(二)预防措施

保持清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保持厨房和餐具的清洁卫生;避免生熟食品交叉污染。确保食物彻底煮熟煮透,特别是肉类、禽类和蛋类等动物性食品。

还需要合理储存食物,避免在高温或潮湿环境下长时间存放;生熟食品分开保存以及剩菜剩饭及时冷藏并尽快食用。在购买食材中要挑选新鲜、无变质的,避免购买来源不明的野生动物或未经检疫的肉类产品。

四、食源性疾病的症状与诊断治疗

(一)症状表现

食源性疾病的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发热等。严重者可能出现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休克等危重情况。不同病原体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在症状上也有所区别,如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可出现黄疸等症状。

IMG_256

(二)诊断方法

根据患者的病史、症状和体征进行综合判断。必要时要进行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便常规以及病原体检测等,以明确诊断并确定感染类型。

(三)治疗原则

治疗食源性疾病的原则是去除病因、缓解症状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于轻症患者可采取口服补液盐等支持治疗;重症患者则需住院治疗,包括静脉输液、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措施。同时针对不同类型的感染选用相应的抗菌或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例如感染性腹泻时,首先以抗病毒、预防脱水和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为主,待促使腹泻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并控制感染后,可以针对性调节肠道菌群平衡、保护胃肠道。误食农药中毒则需要及时进行催吐,可用压舌板、筷子按压舌根部位,以刺激咽喉部位,引起反射性呕吐;之后立即送往医院进行洗胃、导泻等治疗,以减少身体对毒物的吸收。聚餐等导致的诺如病毒感染治疗主要集中在补液、控制症状和营养支持方面,同时还要防止患者出现严重脱水症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健康问题的日益关注,食源性疾病的防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面对复杂多变的食品安全环境和新型病原体的挑战,我们仍需保持高度警惕并不断探索创新防控策略,从而构建安全、健康的食品环境。

参考文献:

[1]张雪佩,滕艾颖,王珊珊,张雪华,刘敏,李艳花,郑莉,马伟.气象因素对食源性疾病发病情况影响的研究[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24,35(01):45-48.

[2]陈婷,周庆琼,戚平,林子豪,毛新武.2011—2020年中国食源性疾病流行病学分析[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23,35(10):1545-1550.

[3]曾梦晴,张壮,陈有华.中国食源性疾病省际时空差异与成因研究[J].美食研究,2023,40(04):2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