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00
天气日渐寒冷,又到了儿科医生“谈之色变”的呼吸道疾病高发季节,儿科门急诊量骤增,多种呼吸道病原体交织叠加,熬过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支原体又粉墨登场。
一、什么是肺炎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是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的一种微生物,是自然界中常见的病原体,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即近距离接触在咳嗽、打喷嚏、流鼻涕的患者,就可能“中招”。而且潜伏期有1~3周,潜伏期内一直到症状缓解的时间段均有传染性。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健全,特异性和非特异性的免疫功能都不是很成熟,再加上肺炎支原体本身传播性较强,在无防护的情况下,又处在幼儿园、学校这样人员密集的场所,交叉感染的机会大增,感染就集中暴发了。
二、肺炎支原体感染有哪些表现?
第一、感染肺炎支原体不等于得肺炎。肺炎支原体只是一种病原体,感染由上呼吸道逐渐向下呼吸道蔓延,可引起咽喉炎、鼻窦炎、气管炎、支气管炎,甚至也有部分感染者没有任何症状。只有当这种病原体入侵到下呼吸道,才可能出现支原体肺炎。
第二、不咳嗽或者不发热不能排除支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多见于5岁及以上儿童,以发热、刺激性呛咳为典型临床表现,发热以中高热为主,咳势剧烈,常有粘稠痰液,偶带血丝,部分患者会出现喘息表现,还可能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症状。当然,低龄患儿患病也不少见,患病症状也可以不典型,有的可能只是反复高热,几乎不咳嗽;有的只是咳嗽,并没有典型的发热。流行季节如果反复发热超过48小时,或者连续咳嗽超过7天,都应警惕肺炎支原体感染,需要及时就医。
第三、医生靠听诊器不能确诊支原体肺炎。支原体肺炎通常表现为“症征不符”,即患儿反复高热、剧烈咳嗽,影像学胸片、胸部CT检查肺部确有炎症表现,但肺部体征不明显,即医生靠听诊器可能无法听到明显异常,不能确诊肺炎。即使随病情进展听诊可出现呼吸音降低、或者干、湿性啰音,也无法判断肺炎为支原体感染引起。因此,遵从医嘱完善肺炎支原体相关检查确定病原体、完善影像学胸片或肺部CT等检查早期确诊、明确病情严重程度、恢复期判断预后就非常重要了。
第三、儿童支原体肺炎重症、危重症比例很低,一般不留后遗症。《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显示,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可分型为轻症、重症、危重症,轻症不需住院,总体预后良好、不遗留后遗症,痊愈后,近期再次感染的可能性也较低。早期发现重症和危重症病例,及时规范诊疗,对避免发生呼吸衰竭等严重并发症或者遗留后遗症尤为关键。当患儿出现精神萎靡、不能进食、反复高热不退超过72小时、抽搐、胸痛、咯血、喘息、气促、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时应高度警惕,及时就医。
三、肺炎支原体感染了怎么治疗?
第一、青霉素和头孢对肺炎支原体完全无效。既然明确病因,治疗就可以有的放矢,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但大家所熟悉的青霉素和头孢这类抗生素都是以细胞壁作为靶点,肺炎支原体没有细胞壁,因此它们对肺炎支原体完全无效。根据《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诊疗指南(2023年版)》,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包括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和乙酰吉他霉素)为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首选治疗药物。
第二、不是所有支原体肺炎都需要输液。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可以选择口服或者静脉输注,轻症支原体肺炎可以通过口服药物进行治疗,但如果出现持续高热、剧烈咳嗽、呼吸急促等提示重症表现时,就需要输液治疗了。当然,当患儿病情减轻、症状改善、体温恢复正常时,又可以将静脉给药转换为口服给药继续治疗。
第三、症状好转不能自行停药。通常情况下,病情较轻且体质较好的患儿,在正规使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进行抗支原体治疗的2-3天后可见疗效,表现为发热峰值下降、体温逐渐平稳、咳嗽逐渐减轻,但症状缓解不代表疾病痊愈,且是否能够停药还需考虑具体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病原体的感染程度、微生物特性等综合因素。不遵医嘱随意停药可能导致病情反复、治疗难度增加。正因如此,经过一段时间的规范治疗疾病进入恢复期时,根据病情选择复查胸片或胸部CT,有利于了解病变的吸收情况,可为医嘱停药提供参考依据。当然,影像学改变完全消失需要时间,重症支原体肺炎如果引起肺实变或肺不张,炎症吸收可能需要数月时间,不能将肺部阴影完全消失作为停药指征。值得一提的是,支原体抗体也会在体内持续数月甚至半年的时间,1-3个月内的复查一般意义不大,更不能作为停药指征。
第四、治疗支原体肺炎不能只用抗菌药物。根据病原体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进行抗感染治疗一定是治疗支原体肺炎这类感染性疾病的主要措施,但也仅是“对因治疗”。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叫做“对症治疗”。医生还会根据患儿的具体症状配以相关药物,例如退热药、止咳化痰药等。当然除了口服、静脉输入等用药途径,也还有雾化吸入等重要的治疗手段。 此外,经过中医辨证论治,选用内服中药汤剂、外用针灸推拿等治疗措施也能取得良好效果。
四、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家庭养护
第一、科学退热是关键。捂汗退热、酒精或冷水擦浴、服用抗生素退热或者超前使用退热药都是常见的退热误区。科学的认识和处理发热,缓解“发热恐惧症”,是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家庭养护的关键环节。对于感染性疾病而言,发热本身不是病,而是病原微生物代谢产物或毒素作用于白细胞,产生内源性致热源,引起体温调节中枢上移导致的一种症状。发热不会“烧坏脑子”,发热后影响到大脑的罪魁祸首是特殊疾病如脑膜炎,而不是发热本身。当患儿发热时,应注意充分休息,减少能量消耗;适当减衣、温水洗浴,有效的散发热量;多饮温水、吃容易消化的食物,补充水分及能量。一般情况下,只有当体温升至38.5℃以上时,为缓解发热给患儿带来的不适感,可遵医嘱服用退热药。当然,38.5℃也不是绝对值,根据患儿的精神状态、耐受程度可选择适当调高或者调低退热药的使用温度。退热药起效一般需要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起效后体温一般可以下降1~1.5℃,但不一定能降至正常,两次服用退热药之间至少需要间隔6-8个小时。
第二,翻身拍背促排痰。剧烈咳嗽是儿童支原体肺炎的另一个典型症状,除了上述的充分休息、多饮水等家庭养护要点外,正确的翻身拍背是帮助患儿、尤其是小月龄患儿排痰、保持呼吸道通畅、促进康复的重要措施。正确的拍背时间应是晨起、餐前半小时、餐后2小时或者雾化后;正确拍背手法应是五指并拢、微微弯曲呈空心状,使手掌小鱼际紧贴患儿的背部皮肤。从下到上,从外向内,避开脊柱及肾区,迅速而有节奏地叩击,发出空而深的啪啪声,力度上以患儿不感到疼痛为宜。拍背的频率应为每分钟100~120次,整个过程为15分钟,每拍背2分钟可以稍作休息。正确的时机及手法、合理的频率与时长才能有效排痰,加速康复过程。
五、肺炎支原体感染的预防
“不治已病治未病”,在这样疾病高发的季节,抵抗力低下的儿童更应提前做好预防准备。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虽说是首选治疗药物,但不能预防使用,目前也还没有预防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疫苗,因此日常生活中的卫生习惯就显得更为重要。环境上注意室内通风,保持空气新鲜,避免到人群密集和通风不良的公共场所,必要时戴好口罩做好防护。生活中均衡饮食、充足睡眠;合理安排户外运动,增强抵抗力;及时加减衣物,避免受凉;注意手卫生,使用肥皂、洗手液在流动水下清洁洗手,必要时可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等擦拭消毒双手。家庭成员中如有患病者应适当隔离,咳嗽、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捂住口鼻,或用手肘、衣袖等遮挡,用过的纸巾丢入带盖垃圾桶中,避免呼吸道飞沫传播。
作为这段时间的“热点话题”,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拥有病原体非典型性、传染性、容易聚集性发病等特点。但好在绝大多数并不严重,治疗效果较好,一般不会留有后遗症,少数病例还有一定的自愈性。即便部分比较严重的病历,经过积极诊治,一般也有良好的预后。正确认识疾病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未病时养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患病后,配合医生积极开展科学诊疗,做好家庭养护,既病早治、已病防变,希望本文能在您面对当下来势汹汹的儿童肺炎支原体感染时解一时困惑、助一臂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