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融入美术课的教学实践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2
/ 2

心理健康融入美术课的教学实践及效果

王宁

陕西师范大学杨凌实验中学  712100

摘要:心理健康的重要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教育领域,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关注和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以促进学生全面的成长和发展。而美术课作为一门创造性的学科,具有独特的培养学生情感表达和审美能力的作用。因此,将心理健康融入美术课的教学实践已成为一种新的尝试。

关键词:心理健康;美术课;教学实践;效果评估

本文系陕西师范大学杨凌实验中学校本课题《新课标背景下初中美术教学中渗透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策略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SDYS202319 

引言

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日益受到重视,而将心理健康因素融入各个学科的教学实践正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美术课作为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创造力和情感表达能力的重要课程,同样可以在教学中注入心理健康元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心理健康融入美术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专业心理辅导教师支持

缺乏专业心理辅导教师支持导致教师在处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时面临一些挑战。教师缺乏足够的心理知识和技能来有效辨别和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无法提供专业水平的心理支持和指导。由于心理健康问题涉及复杂性和专业性,教师感到无所适从,难以应对学生的抑郁、焦虑等情绪困扰,给教学工作带来一定困扰和压力。

(二)个体差异和敏感性问题

不同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融入美术课堂的情感反应存在差异。一些学生感到压力、焦虑或不适,他们对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感到困难。而其他学生对表达和展示自己的情感感到自豪和满足。由于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不同,教师需要敏感地处理这些差异,并提供个别支持。例如,一些学生需要额外的指导和鼓励来克服艺术创作的困难,而其他学生需要更多的自主发展空间。

(三)学校形成良好环境的挑战

许多学校缺乏充足的心理健康资源,包括心理咨询师、心理辅导员和专业培训。因此,教师在心理健康融入美术课堂中无法得到足够的支持和指导。学校的时间安排通常比较紧张,学生需要完成大量的课程和考试要求。这使得教师很难在美术课程中专门融入心理健康内容,他们感到时间不够,无法充分开展相关活动。

二、心理健康融入美术课的教学实践策略

(一)专业心理辅导师支持

学校可以邀请专家为全体教师做培训,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和指导。他们可以借助适当的心理技巧和方法与学生进行交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可以组织专业心理健康工作坊,为教师提供相关培训,学习如何更好地处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工作坊可以包括探讨各种心理问题的标识和解决技巧,提供心理援助和支持的方法,以及如何与专业心理辅导师合作等内容。学校可以通过组织专业培训课程,提供给教师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这可以包括了解常见的心理问题、学习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和建立信任的技巧,以及引导学生寻求专业心理支持的方法。

(二)个体差异和敏感性问题

在美术课堂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应该意识到每个学生是独特的,并对待学生时要充分尊重他们的情感和观点。了解学生的个人喜好、兴趣爱好、学习风格以及家庭背景等方面,有助于教师更好地制定个别支持计划,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教师可以制定个体化的支持方案,如提供额外的指导、鼓励学生参与特定活动、设立个人目标等。通过个别支持,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为了减少学生的焦虑感和压力,教师可以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性练习,让学生有自由度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情感。这种灵活性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欲望,使他们更加愿意参与美术创作活动,同时提升学习效果和产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敞开心扉,勇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创作艺术作品可以成为学生情感宣泄和思想表达的出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绘画、雕塑等形式表达内心世界,从中获得情感排解和心理舒缓。

(三)学校环境和资源

在推动心理健康融入美术课程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在学校内部和外部广泛宣传心理健康融入美术课程的重要性。通过会议、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向相关教师、家长和学生解释心理健康对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性,促使他们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与艺术教育的结合对学生的成长有积极影响。学校管理层可以积极与各方面合作伙伴沟通,争取更多的资源和支持,包括拨款、志愿者、专业顾问等。利用社区资源,邀请心理健康专家或美术艺术家来学校分享知识与经验,为学生提供更多启发与支持。学校管理层应与教师团队共同协调制定合理的时间安排和学科整合计划,确保心理健康内容能够有机地与美术课程结合。建立跨学科教学团队,促进不同学科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如何将心理健康元素融入美术教学中,使其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了有效推行心理健康融入美术课程,学校需要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培训教师获取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提升他们处理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

三、心理健康融入美术课的效果

(一)情感表达与情绪管理

通过美术作品的创作和表达,学生可以将内心的情感和情绪转化为具体的艺术形式,如绘画、雕塑等。这种情感表达方式不仅帮助学生释放内心的情感压力,还能够增进对自己情感的认识和理解,促进情绪的健康管理和调节。通过创作和观赏美术作品,学生在审美中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培养情感的美感和共情能力,提升综合心理素质。而且,艺术作品的分享和交流也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沟通与情感连接,建立更多的支持和理解,营造出充满爱与包容的情感氛围,有助于提升整个班集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通过美术作品的创作,学生得以展现出大胆的创新和独特的表达风格,这种过程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艺术创作中,学生需要思考不同的构图、色彩运用和表现手法,激发他们探索、尝试与创新的能力。通过尝试新的艺术形式和主题,学生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和思维模式,激发了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美术作品的创作也促进了学生的个性表达和独立思考能力,让他们学会用艺术语言诠释内心世界和观点,培养了表达自我的自信心和能力。

(三)自我认知与自信心建立

通过参与美术作品的创作和展示,学生可以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人格特点以及个人价值观。艺术作品是学生情感和思维的投影,它们反映了学生对自我、他人和世界的独特理解。通过艺术作品的表达,学生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兴趣、喜好和潜在才能,进一步明确自我身份和融入感。在展示作品的过程中,学生将自己的创造成果展现给他人,并得到了来自他人的赞赏和肯定。这种积极的反馈有助于建立学生的自信心,增强他们对自我的认同感。当学生意识到自己所创造的艺术作品被他人欣赏和喜爱时,他们会对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产生更大的信心和自豪感。

结束语

心理健康融入美术课的教学实践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情感表达和情绪管理,还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力、想象力、自我认知和自信心。通过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展示,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接受并展现自己的内在世界。同时,合理利用学校环境和资源,关注个体差异和敏感性问题,提供专业心理辅导师的支持,以及制定合理的时间安排和学科整合计划,都是推动心理健康融入美术课程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曾俊飞.美术教学中有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探究[J].小学生(下旬刊),2023,(05):88-90.

[2]王娟.美术教学中有效融入心理健康教育探析[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22,7(10):108-109.

[3]宋思瑶.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美术课中的实践探索[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1,(11):120.

[4]孙丽颖.美术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调查研究[D].延边大学,2019.

[5]王兰.让心理健康融入美术课[J].新课程学习(下),2019,(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