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临床效果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22
/ 2

急诊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临床效果

冯丽娟 马秀 田雯雯

遵义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563000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急诊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选取了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期间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接受急诊护理干预,包括及时监测、药物处理、心电图监测等;对照组接受传统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心肌梗死面积较对照组显著减少,心功能改善明显。同时,观察组患者再灌注时间更短,住院时间更短,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总体病情好转速度更快。结论:急诊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减少心肌梗死面积,促进心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因此,急诊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诊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临床效果

引言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且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对患者的生命和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和诊疗手段的不断进步,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中,急诊护理作为一种重要的救治手段被广泛应用,并显示出了显著的临床效果。急诊护理作为一种全面、迅速、有效的护理模式,强调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救治措施,包括及时监测、药物处理、心电图监测等,以提供迅速的诊断和干预。急诊护理的主要目标是在急性期尽可能减小心肌梗死相关损伤,促进心肌再灌注,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急诊护理还能够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改善心功能,加速患者康复过程。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收集并分析相关数据,评估急诊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更准确的依据和指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了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期间8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性别:观察组:男性25例,女性15例、对照组: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龄:观察组:年龄45岁-72岁、对照组:年龄48岁-75岁。病症:胸痛或胸闷、恶心、呕吐、呼吸困难、乏力、出汗、不稳定血压或心率、心电图异常表现、

1.2方法

对照组接受传统治疗。观察组采取急诊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1)及时监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中,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稳定性和重要指标的变化情况至关重要。通过连续监测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等指标,护理人员可以及时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护理。(2)药物处理: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特殊情况,护理人员常常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使用相关药物,如抗凝血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以帮助恢复冠状动脉通畅,促进血流再灌注,减少心肌坏死面积。同时,针对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如心律失常或心力衰竭,护理人员也会根据情况调整药物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得到全面有效的治疗。(3)心电图监测:心电图能够直观地反映患者心脏电活动的情况,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和监测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护理人员会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通过心电图监测,不仅可以评估患者的心肌情况,还可以判断血流灌注情况,指导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心肌梗死面积、再灌注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

2结果

表1对比两组患者的心肌梗死面积、再灌注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

组别

例数

平均心肌梗死面积减少情况(%)

平均再灌注时间(分钟)

平均住院时间(天)

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

40

35%

60

5

10%

对照组

40

20%

90

7

20%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多样,但最常见的包括胸痛、呼吸困难、恶心和呕吐、出汗、乏力等。胸痛是急性心肌梗死最典型的症状之一,患者通常描述为剧烈的、压迫性的胸痛或胸闷感,可能位于胸骨后部或左侧,有时向颈部、背部、手臂或下巴放射。这种胸痛通常持续数分钟至几十分钟不等,有时伴随呼吸困难、焦虑和不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的症状,患者感觉呼吸急促、气短,甚至在休息状态下也感到呼吸困难,这可能与心肌受损导致心功能不全有关。呼吸困难的程度与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和心功能受损程度密切相关。另外,恶心和呕吐也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可能感到反复恶心,不适或有胃部不适感,进而引发呕吐反应。这可能是由于疼痛、交感神经兴奋或心功能不全导致的胃肠道症状。患者常常出现冷汗淋漓、汗珠如豆、全身出汗等情况,这可能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引起的机体应激反应。,急性心肌梗死还可能伴随明显的乏力,患者可能感到极度虚弱、无力,精神萎靡不振。这种乏力感常常超出日常活动疲劳的程度,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因此,急性心肌梗死的症状多种多样,但胸痛、呼吸困难、恶心呕吐、大量盗汗和乏力是辨识该疾病的重要线索。及时认识和理解这些常见的症状,对于快速采取措施救治患者至关重要,有助于避免不可逆的心肌损伤,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急诊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遵循一系列基本原则,以确保及时、有效的救治。护理人员需要迅速评估患者的病情和生命体征,包括监测心率、血压和呼吸等指标。这有助于确定患者的紧急程度,为采取下一步的护理干预提供依据。急诊护理强调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救治措施,包括及时监测、药物处理和心电图监测等。及时采取抗血栓治疗、镇痛药物和其他必要的治疗措施,以缓解症状、恢复冠脉通畅和减少心肌损伤。急性心肌梗死对患者来说是一次重大的心理和身体挑战。护理人员应提供必要的患者教育,包括疾病知识、治疗计划和生活方式改变的建议,以帮助患者积极应对疾病,提高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不仅限于急诊阶段,患者的后续管理和康复也至关重要。护理人员应确保患者接受规范的康复计划,包括心脏健康教育、药物管理、定期随访和体育锻炼等,以预防再发和改善心功能。因此。这些原则的遵循有助于提供高效、安全的救治,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的痛苦,促进其康复进程。

结束语

综上所述,急诊护理中的及时监测、药物处理和心电图监测等干预措施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救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护理人员需要在紧急情况下迅速、果断地采取行动,进行全面细致的护理工作,以最大限度地减小患者的心肌梗死损伤,促进其康复。急诊护理干预的实施不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也体现了护理团队的专业水平和责任担当,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和信心。

参考文献

[1]王坤.急诊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J].医学食疗与健康,2020,18(11):163+165.

[2]吴景艳.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45):116+119.

[3]马凤勇.浅析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心理月刊,2020,15(05):166.

[4]刘晓云.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中的效果观察[J].智慧健康,2019,5(17):89-90+93.

[5]邢蕾.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221+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