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 541004
摘 要:作为延伸和活跃青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高校第二课堂要结合文化育人在价值观引导方面的巨大精神动力的作用,引导青年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提升综合素养。在以文化育人能力提升为导向的第二课堂构建过程中,要结合学生成长成才的特点,将两个课堂有机融合,形成以文化引领为核心,服务引领、环境引领、实践引领和网络引领等协同发展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关键词:第二课堂;文化育人;构建
文化育人是高等学校立德树人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中国大学,就是要在育人过程中阐释好、运用好、传播好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将中国历史文明与文化底蕴作为民族强大的精神动力代代相传,并作用于大学生价值观形成与发展全过程,对他们投身社会和国家建设起到良好的引导作用。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延伸和有效补充,高校第二课堂是文化育人的重要场域和载体,其教学行为开展的自主性、情境性、社会性等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并以其灵活性、开放性、实用性、交互性等特点适应时代之变和青年之需。在第二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提升文化育人的引导作用是高校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思政工作改革创新的迫切之需。
一、坚持文化育人是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题中之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更加鲜明地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问题[1]。高校文化育人就是要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把握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与创新性转化,注重文化习得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生活实践等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引导青年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推陈出新,实现社会主义共同价值理念的融通。
1.教育是筑牢文化根基的基础性保障
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促进我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其重要原因就是长期以来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遵循以及坚守。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导我国民族文化和谐发展,是引领我国前进方向的精神动力,是促进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深入认识和了解中华文明和中国历史的精神纽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以民族精神、优秀传统文化等为核心内涵的文化软实力越来越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是我国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强大依托,在国家进步以及社会繁荣等方面的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文化的根在教育,文化的繁荣发展得益于育人能力的不断提升的和育人过程的不断创新。文化育人与德育工作有机统一,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道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积极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天下观、国家观、社会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道德观等。它不仅是要学生读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更是要在学思践悟中见贤思齐,发扬新时代青年的主动担当精神,在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中有所启发、获得教益,进而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将中华文化同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理念融通起来,不断夯实中华文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青年基础,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熠熠生辉。
2.文化育人能力的提升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发展的现实体现
如今,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蓬勃发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得到满足,其对文化环境自然有了更高的要求,文化建设逐渐成为了社会生活体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美好生活的不断追求,我国的文化事业发展也愈加成熟,内涵深刻,内容积极健康向上,情感上能引起强烈的共鸣文化内容不断受到人们推崇。社会文化的日益繁荣,同样推动了校园文化的发展,高校作为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阵地,越来越多地在提升大学生道德情操、培养健全人格等方面凸显出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育人在价值观教育中不可或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等学校文化育人过程中的有益补充,与高校德育目标高度契合,大学生走向社会后能为社会贡献多少与其在学校接受的文化教育密切相关。当前,教育和人才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中的作用愈发凸显,与文化育人能力的提升密不可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在中国人民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和升华,在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中得以传承,作为人类社会生活重要组成部分的育人活动是促进新时代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其能力的提升提同样反映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本身的强大生命力。
3.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在育人过程中注重革新
要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要运用中华优秀文化精髓不断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重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前育人体系相互融通,把“无形”的文化“有形”落地,最大限度地凝聚学生们的共识,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高校第二课堂通过内容、形式和方法的革新,能更大限度激发学生积极学习,充分发掘个体优势,
在社会参与中不断激发潜能。第二课堂伴随着教育改革探索实践而产生,体现在文化育人方面,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之外开展以提升大学生文化素养为目标的各类教育和实践活动,以其活动主体的自主性、内容的广泛性和形式的多样性、参与的实践性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实践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不断充实优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构建以文化育人能力提升为导向的高校第二课堂育人模式,对于塑造大学生人生理想和意志信念、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和行为举止,培养具有健全人格、自信自强、开拓创新和有责任担当的高素质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是促进新时代立德树人向纵深开展的重要载体。
二、文化育人背景下高校第二课堂教育教学有效运行的关键问题
第二课堂是高校大思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青年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夯实基础知识,锤炼技能本领,挖掘兴趣和潜能,养成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纽带。要积极适应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风尚、大学生成长成才新特点,切实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文化发展规律、高等教育规律和青年成长规律等,完善基于第二课堂的学生发展服务体系。
1.第二课堂实时过程要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基本遵循
高校第二课堂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新时代高校第二课堂需要进一步注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共青团组织实施的思想政治引领、社会实践锻炼、素质拓展提升、志愿公益服务和自我管理服务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第二课堂融合在一起,丰富了第二课堂的内容与方式,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性和针对性,起着协同育人的作用。首先是要坚持第二课堂文化育人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互促进。第二课堂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需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支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第二课堂文化育人的精神滋养,两者相互促进。一方面,第二课堂文化育人的的思想、方法逐步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广大学生通过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知行合一,实现个性化与社会化和谐发展。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方法、评价、路线等因素又深刻影响着第二课堂背景下文化育人的现代转换。通过充分整合各个学科之间的文化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同时,更好地整合纠偏多元文化、创造先进文化,开拓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视域。
2.文化育人背景下高校第二课堂的构建要与学生成长特点相契合
青年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均在这一时期形成和发展,青年时期具有关系到个人能否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当前,青年大学生集中表现出诸如个性张扬、热衷于各类新鲜事物、追求自我等特征,使得他们的信息来源、认知渠道、思维判断等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他们的学习生活需求也已经从对基本教学条件的关注发展到对校园美好环境、对校园文化生活以及高质量教学供给的需要。这决定了教育工作者必须因时而新、因事而化,及时进行相应的角色调整,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而遵循学生成长特点及规律,尤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上要按照青年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思想特点,加强针对性和目的性,坚持因材施教、因人施策,实现第二课堂从“思政活动”转向“活动思政”,并且能更好地把握好学校作为教育主要阵地的关键作用,处理好文化传承与文化发展之间的关系,将文化育人的方针和任务通过第二课堂的实践引领、环境引领、服务引领、文化引领和网络引领等不断深化。
3.文化育人背景下高校第二课堂的构建要结合当前社会文化发展
要注重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普及。随着网络媒体的爆发式增长,高校大学生个体意识和态度观点日益多元化。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多元化内容,可将抽象化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表达通过具象化的网络话语进行深刻体现,影视、音像、图片、游戏、文档等多元化的方式以及微博、微信、论坛等为载体的各类社交媒体极大地丰富了传播的渠道,但这种形象化、互动式、融合性极强的网络表达也使得社会文化的发展更为多元,使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更为复杂。另外,网络背景下教学设备的现代化使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减弱,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也在同育人环境一道潜移默化发生改变,这对育人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其次,还要在育人过程中注重更广泛的文化赋能。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文化正以其独特的能量场为各类产业提质增效、转变发展方式贡献力量。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家宝藏》《典籍里的中国》等一大批文化精品节目走红,阿里巴巴、京东、美团等网络平台联合举办“非遗购物节”等,文化赋能十分广泛。在育人过程中,要通过更加活泼多样的形式与内容都为第二课堂注入文化因素,要重视青春底色和青年趣味,始终要指向当下,面向未来,充分运用文化赋能,达成
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目标。
三、基于文化育人能力提升的高校第二课堂体系构建策略
第二课堂的构建是促进学生素质素养提升、完善学生发展服务体系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功效,可以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把握高校第二课堂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着力点也有利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要以文化育人能力提升为导向,创新形式,丰富内涵,增强活力,力争符合学生所需,取得实效。
1.注重第一、第二课堂的相互配合,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第二课堂作为延伸第一课堂教育链条的有效途径,两者之间要相辅相成,形成高效的一体系统,构建协同发展的全过程育人机制。首先是要在时间链上进行完善,使两个课堂贯穿于学生成长成才的始终。第一课堂要重视课后的教学实践环节,充分利用网络等新媒体手段对第一课堂进行有效延伸,加强课后延伸互动,避免课上和课下脱节,形成教学的闭环。在第二课堂的实践环节中,树立全过程育人理念,课程设计要充分关注各年级的特点,将第二课堂融入学生大一到大四全过程,做到环环相扣,有的放矢。其次,涉及育人各环节的单位和部门,如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宣传部、保卫处等要开展联动教育教学,围绕两个课堂的问题召开集体备课会,从各部门自身工作特点出发研究相应的第一或者第二课堂教育教学协同发展的内容和形式,再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和分类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尽最大程度将我国的文化精髓融入立德树人的全过程。最后,还要完善两个课堂的评价机制,重视两个课堂的协同评价。要建立以学生为主导的对教学内容与主体的反馈机制,依据大数据采样以及偏好分析等方式,判断文化育人元素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并根据实时数据调整教育方式和内容,提升两个课堂教育吸引力,进而促进教育教学主体的协同联动。
2.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在第二课堂实施过程中增强文化感染力
第二课堂要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进行探索和实践,让学生经历从知识获取到情感认同,从意识提升再到行为自觉的阶段性变化,在学习、体验和认同中自觉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不断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生命力。完善文化知识体系是开展第二课堂文化育人的基础。高校要帮助学生系统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理论知识,在统一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的基础上,以第二课堂为补充和延伸,如通过开展文化论坛、读书会等活动领悟传统文化精髓。还要注重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在过程参与中进行互动和反思,如仪式教育、榜样教育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与兴趣,丰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主动感悟和获取知识。要在两个课堂中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调动合力。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虚拟空间技术等,将原本静止的文化产品改造成为现实、逼真的三维虚拟场景,强化教育活动中学生的互动性和参与感,满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感知和互动需求,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的认知与理解,使学生能够在体验中提升价值观的认知。本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校内浸润与校外实践相结合,可视的物质文化与可感的精神文化相结合的原则,为学生营造一个可看、可听、可感、可悟的文化环境[2]。
3.创新文化育人的第二课堂载体,丰富教育教学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文化现象,以特定文化成果的传递、传播、践行等为基本载体[3]。构建文化氛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需要进行载体的塑造。首先,深入挖掘和整理大学文化的源流、精神本质以及发展历程等,够增强青年学生对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青年学生的爱校之心、强国之志和报国之情。其次,要以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的开展社团活动,丰富活动载体,激发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深刻领悟传统文化的合理内核和宝贵精神,从而知行结合,实现好的育人效果。另外,还要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做好载体的创造性转化以及创新性发展。要按照数字时代文化发展的规律,把第二课堂文化教育内容与信息技术发展的成果相互融合并有效再炼,推动文化价值的创新,塑造特色鲜明并且广受大学生喜爱的的文化育人载体,如把典型的文化元素提炼和升华成为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新形式的文化样态,创造在现实空间和网络空间都广受学生喜爱“网红”产品,这样既创新了传统文化的话语方式,表达方式以及话语载体,也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人心。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引导民族文化和谐发展,引领我国前进方向的精神动力,是促进一代又一代青年人深入认识和了解中华文明和中国历史的纽带。以第二课堂的培养为主体,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推进校园文化建设,着力构建和完善高校第二课堂环境引领、服务引领、文化引领、实践引领和网络引领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是高校营造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的重要举措。促进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校园氛围的协同联动,构建一个以学生为中心育人环境,真正全面提升育人效果。这也为高校协同育人及提升第二课堂
文化育人质量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和有价值的探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周新胜,李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第二课堂中的传承策略研究——以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为例[J].红河学院学报,2021,19(05)
[3]沈壮海.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性[J].思想理论教育,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