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市人民医院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肿瘤患者PICC导管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以降低感染发生率和提高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100例肿瘤患者,采用对比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观察组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记录两组患者的感染发生情况及其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中PICC导管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2%vs.28%),年龄偏小、女性患者、白细胞计数异常、静脉置管部位选择不当、导管使用时间过长等因素是导致感染的危险因素。观察组实施了严格的手卫生、导管消毒、定期更换敷料和密切观察感染指标等护理对策,有效降低了感染风险。结论:在肿瘤患者PICC导管护理中,通过明确相关危险因素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能够有效降低导管感染的发生率。特别是对于青壮年女性患者和白细胞计数异常者,在导管置入和使用过程中需更加谨慎细致,保持良好的手卫生习惯,加强巡视观察,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感染迹象。这些护理对策有望为临庑护理实践提供重要参考,改善患者护理质量,降低感染风险,提高护理效果。
关键词:肿瘤患者;PICC导管感染;相关危险因素;护理对策
引言
经过近年来的医学进步,PICC(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导管已逐渐成为常用的静脉通路途径之一,特别适用于需要长期治疗或大量输液的肿瘤患者。然而,在使用PICC导管的过程中,导管相关感染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其生命安全。因此,了解肿瘤患者PICC导管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有针对性地实施护理对策,对于预防和控制感染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旨在详细分析肿瘤患者PICC导管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并提供相应的护理对策,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参考和指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月期间于我院就诊的100例肿瘤患者,采用对比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收集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资料,分析其PICC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化疗方案、置管部位、导管使用时间等。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针对性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手卫生:所有接触导管的医护人员应勤洗手或使用洗手液,保持手部清洁,并在接触患者前后采取相关消毒措施,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2)导管置入过程:导管置入前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选择合适的导管大小和适当的插管部位,减少插管次数。(3)导管固定:确保导管固定牢靠但不过紧,避免导管在患者运动或转身时产生过多的摩擦。(4)导管护理:定期清洁导管口及周围皮肤,并保持导管通畅。(5)导管换药:按照国际规范定期更换导管敷料,保持导管周围环境清洁干燥。(6)导管消毒:保持导管口清洁干燥,使用专门消毒剂或抗菌药物消毒导管口。(7)密切观察:导管畅通情况、局部炎症反应及发热情况等指标的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线索。(8)培训教育:对医护人员和患者及家属进行导管护理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护理意识和能力。
1.3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的导管使用时间、PICC感染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对研究对象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使用χ2对数据进行校检。
2结果
在观察组中,PICC导管感染发生率为12%,而在对照组中,感染发生率为28%。观察组的感染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表明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降低PICC导管感染风险。年龄偏小、女性患者、白细胞计数异常、静脉置管部位选择不当以及导管使用时间过长是导致PICC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在观察组,实施了严格的手卫生措施、导管消毒、定期更换敷料和密切观察感染指标等护理对策,这些措施帮助有效降低感染风险。因此,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肿瘤患者中,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减少PICC导管感染的发生。特别是对于年龄偏小、女性患者、白细胞计数异常者,需要加强细致的护理措施,遵循手卫生原则、正确消毒导管,定期更换敷料,并密切观察感染指标变化。这些结果对于改善肿瘤患者的护理质量、降低感染风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表1对比两组患者的导管使用时间、PICC感染发生情况
组别 | 例数 | 导管使用时间(天) | PICC感染发生情况 |
观察组 | 50 | 10 | 否 |
对照组 | 50 | 18 | 是 |
3讨论
3.1危险因素分析
肿瘤患者PICC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年幼患者免疫功能不完善,更容易感染;长期肿瘤治疗、化疗或放疗等会导致免疫功能抑制;不合理的置管部位选择可能导致穿刺点不稳定,增加感染风险;长时间使用导管会增加感染的机会;如无菌操作不到位,导致细菌侵入导管;可能为感染的早期表现;经验不足或培训不到位的医护人员:掌握不恰当的护理技术,增加感染风险。
3.2护理对策
医护人员在接触导管前后,应进行充分的手卫生,减少交叉感染的发生;在导管置入前,医护人员应进行必要的无菌操作,保证导管的无菌置入;导管的适当固定可以避免导管在患者活动时产生过多摩擦,减少感染的机会;定期清洁导管口及周围皮肤,保持清洁干燥;按照规范,定期更换导管敷料,保持导管周围环境清洁干燥;使用专门的消毒剂或抗菌药物对导管口进行消毒;及时观察导管的畅通情况、局部炎症反应及发热情况等指标的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线索;对医护人员和患者家属进行相关护理知识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护理意识和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肿瘤患者PICC导管感染是一个复杂且严重的问题。通过对危险因素的分析并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可以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杨媚,卢慧英.PICC导管维护标准流程对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发生率影响分析[J].中国药物滥用防治杂志,2022,28(07):848-851.
[2]李珂,杨振楠.PICC相关血流感染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22,57(05):551-554.
[3]王丹,张娜,邵静波等.血液肿瘤患儿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22,2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