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干预对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5
/ 2

 药学干预对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的效果分析

喻振兴

香河县人民医院   河北廊坊  065400

【摘要】目的 观察在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上实行药学干预的临床合理用药效果。方法 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0月200例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使用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一般用药指导)与观察组(药学干预指导),对比不合理用药、各项用药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比对照组的不合理用药率及不良反应率低(P<0.05);观察组用药时间、费用及药物利用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药学干预可有效减少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上不合理用药问题,提升用药安全、合理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凸显其应用价值,可推行使用。

【关键词】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菌药;药学干预;临床合理用药;不良反应

在临床实践中,抗菌药品常被使用于杀菌、抗炎和抗感染的治疗中。其中一种类型是由β-内酰胺酶抑制剂和抗菌药物混合而成的药物,虽然这种药物比青霉素和头孢菌素更高级,但仍然不及碳青霉烯,对于该认知较片面[1-2]。近年,滥用抗均药品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治疗费用也随之增加,这引起医务人员的关注,当下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作为医务工作者的重点关注内容[3]。实践证明,药物介入是一种有效的解决方法,可以提高用药合理性,作为一个有效解决方法[4]。基于此,本文观察在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上实行药学干预的临床合理用药效果。详情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0月200例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使用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64例男,37例女;年龄:17-77岁,均值(56.45±8.23)岁;77例住院,23例门诊;观察组:57例男,43例女;年龄:18-78岁,均值(55.85±8.74)岁;69例住院,31例门诊。两组一般资料未见差异性(P>0.05)。

1.2 方法

全部患者均采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疗法,如阿莫西林钠舒巴坦、替卡西林钠舒巴坦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及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等。对照组实行一般用药指导,即讲述用药剂量、时间及方法,告知其不良反应情况,叮嘱患者有异常问题及时通知医护工作者等。观察组开展药学干预指导,具体内容为:(1)健全管理体系。结合《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指导原则》、处方点评机制等文件,根据医院实际情况提出建议,修订管理系统,对患者就诊、医疗服务等动态变化考虑周全,同时及时更新管理制度,确保符合患者的用药需求。(2)加大引导力度。动员医生和药剂师积极参与用药工作和学习。具体包括认真阅读患者的病案,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开展现场检查,发现不规范、不合理或过多的处方,做好记录;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进行探讨,并及时上报和反馈给临床医师进行调整;持续提高自身的职业技术水平。(3)药物等级分级。对常见β-内酰胺酶抑制剂药品进行分级,设定相应权限。一级:医生根据患者症状和检查结果开药;二级:医生在开药后必须获得主治医生同意;三级:副主任或以上医生开出的药方需经过评审和签名才能使用。(4)提供药物咨询。在医院设立药物咨询部门,为患者提供用药指导卡片,确保患者与医疗工作者保持联系,掌握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相关知识。对住院患者,护士应告知使用方法,解答疑问,根据用药方案要求增强患者依从性,告知其严格遵医用药。若为门诊患者,则可在家电话咨询,也可得到医务人员帮助。(5)培训医师药师。医师药师应多交流沟通,安排培训活动,如学术问答、座谈会、教学参观等,以掌握医疗领域的最新动态,了解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的相关知识,培训内容包括药物分类、作用机理、常见副作用、耐药性等方面的讨论。同时,还应结合绩效考核和年度评价,将培训转化为岗位绩效考核,以激励医生和药剂师的工作热情。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不合理用药率、各项用药指标及不良反应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数据用SPSS24.0处理,计量数据(±s)行t检验,计数资料n(%)实施X2检验,差异显著以P<0.05表示。

2 结果

2.1观察不合理用药率

观察组比对照组的不合理用药率低(P<0.05),见表1。

表1观察不合理用药率(n,%)

分组

例数

用量错误

无指征用药

超说明用药

联合用药不适宜

总发生率

对照组

100

0

0

1

1

2(2.0)

观察组

100

2

2

3

3

10(10.0)

x2

-

-

-

-

-

10.217

P

-

-

-

-

-

0.001

2.2观察各项用药指标

观察组用药时间、费用及药物利用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观察各项用药指标(±s)

分组

例数

用药时间(d)

平均费用(元)

超利用指数

对照组

100

4.85±2.23

330.41±62.12

1.13±0.52

观察组

100

3.45±1.52

276.35±45.33

0.82±0.32

t

-

5.188

7.030

5.077

P

-

0.000

0.000

0.000

2.3观察不良反应率

观察组不良反应率1.0%(1例恶心)低于对照组9.0%(4例恶心呕吐、5例胃肠反应),差异较大(P<0.05)。

3 讨论

    药学干预即在患者就诊时,监测医师所开处方,对其规范性和适宜性评估。在抗菌药物应用上引入药学干预,可提升用药合理性,确保患者安全用药[5]。目前,医疗技术的发展,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的使用十分普遍,其中常见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包含他唑巴坦、舒巴坦、克拉维酸三类,其复合抗菌药物后,可扩大抗菌谱,提升抗菌效果[6]

    目前,临床用药出现滥用药品、用药不合理问题,不仅会增加人体耐药菌株,还会使得机体菌群紊乱,严重者会提升二重感染风险。患者在就诊过程中,应用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通过医师所开处方、药剂师调配药物、医务工作者用药告知等各环节,均可能呈现用药不合理问题,所以,予以药学干预至关重要。本研究结果,观察组比对照组的不合理用药率及不良反应率低(P<0.05);观察组用药时间、费用及药物利用指数优于对照组(P<0.05);这表明药学干预在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药学干预在用药时间、费用和药物利用指数方面也表现出明显优势(P<0.05)。这意味着通过药学干预,患者的用药时间更加合理,能够节省用药费用,且能够更好利用药物资源。这些研究结果强调了药学干预在临床合理用药中的重要性。药学干预通过提供专业的药物知识和指导,可以帮助医务人员更好地选择和使用抗菌药物,从而减少不合理用药和不良反应的发生。此外,药学干预还能够优化用药方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节省经济花费。

    综上,药学干预可有效减少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上不合理用药问题,提升用药安全、合理性,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凸显其应用价值,可推行使用。

参考文献

[1]胡静,罗璨.2017—2020年南京地区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的使用现状调查与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22,22(2):242-246-251.

[2]仲崇强.急性支气管炎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分析[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21,36(11):166-167.

[3]尤萏,杨华.药学干预对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的效果研究及不良反应的影响[J].北方药学,2020,17(11):178-180.

[4]李静,宋惠珠,周晓,虞琳,马红燕.借助处方前置审核系统实施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精细化管理[J].医药导报,2020,39(9):1230-1233.

[5]高颖,刘光斌.某院2016~2019年β-内酰胺酶抑制剂应用分析[J].甘肃医药,2020,39(6):547-549.

[6]李龙霞.药学干预对酶抑制剂类抗菌药物临床合理用药的效果研究[J].实用妇科内分泌杂志,2020,7(9):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