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建为引领的高校二级学院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4
/ 3

以党建为引领的高校二级学院协同育人机制构建

郑 虹  黄丽媛  王 超

东北大学 辽宁沈阳 110167

人才培养是高校最重要的社会职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也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核心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我们要建设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必须以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以教育理念、体系、制度、内容、方法、治理现代化为基本路径,以支撑引领中国式现代化为核心功能,最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根植于人才培养基本规律,为在新形势下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指出了行动方向。作为育人育才、办学治校的生命线,党建工作意义重大。高校二级学院要树立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构建党建引领下协同育人的新机制,整合协调各方力量与资源,使科学研究、教育教学与思政育人融通,从而建构“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工作格局探索协同育人新思路,达到立德树人目标。

一、学院在协同育人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人才培养作为院的根本任务,是一项涉及到各部、各方面工作和各类人员的系统性、协同性工程目前,由于学院部门间的业务分工不同,存有课堂教学、科学研究、学生教育管理等多种育人渠道和有专任教师、教辅和管理人员等多类人员参与其中,在育人的多要素协同过程中存在着多方面的问题。

1.全员育人目标不够统一明确。育人工作涉及学院的多部门、多群体,需要所有部门和育人主体提高自觉性、保持一致性才能实现协同育人。实际工作中,全员育人往往呈现出“碎片化”的情况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因素:一是育人体制的条块分离。传统的育人工作机制是建立在条块分割、职责一致的管理体制基础上的,随着高校改革,教学、管理和服务职能被不断细分,各职能部门普遍形成了“各司其职”、“各自为战的思维惯性缺少协调机制,工作目标各异,职责界面不清育人工作中缺乏有效的互动,难以形成合力。二是各育人主体的“碎片化”。目前学院专任教师、实验队伍和行政人员等育人主体于学院不同部位,有各自的分管领导受学校不同职能部门的业务指导,由于学校职能部门对如何“育人”存在认知差异,职责导向和考核要求也存在不同,导致育人主体对育人工作有不同的认识具有不同的工作职责和价值导向,对于不同育人个体的利益取向还需要进一步协调整合也就直接影响“三全育人”的实际效果。

2.全程育人尚存有断点。全程育人要求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同阶段和不同时间节点要适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当前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高校大学生在思想状况方面呈现出动态化、多元化、复杂性等特征,而教育活动受多方面因素影响限制,往往呈现出重视低年级、忽视高年级,多为运动式教育、缺少系统性教育等特点,不符合大学生成长规律,也无法适应育人工作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的特点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导致育人过程中各育人环节衔接不紧密。

3.全方位育人存在“盲区”全方位育人包括育人内容的完整系统也包括育人环境的全面构建。只有育人内容系统完整才能坚持五育并举,从德智体美劳等各个方面实施育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现实中,由于人才培养缺乏整体性、系统性的顶层设计或育人过程往往偏重于知识传授忽略其他方面培养,导致各育人内容上出现一定的“短板”或缺失。各部门对于便于实施、体现成的项目或内容进行重复建设,面对存在长期性和复杂性的项目和内容时则逃避推诿,导致无法打通“三全育人”“最后一公里”,出现全方位育人的盲区。在育人环境的塑造方面,由于各部门和育人主体对于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思想政治环境考虑不足应变不快、了解不深,导致对网络育人探索不足校园文化营造方面缺乏有力的抓手,全方位育人资源配置出现“盲区”。在育人布局中,对于不同育人主体的利益诉求、育人项目的价值取向、育人的方式和实践规范缺乏有效的统一协调,导致教育合力未能真正形成,无法形成动态平衡和良性循环的育人格局。

二、学院构建党建引领协同育人机制的探索维度

1.加强党建引领下协同育人机制的认识探索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学院需要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对高校育人工作、科研工作、思政工作、党建工作等方面的相关指导理论,紧密联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协同论”等内容作为理论基础紧密结合当下育人工作的发展现状,深刻认识党建引领下协同育人机制构建重要性、可行性和必要性为加强育人协同夯实思想基础

深刻认识加强基础研究、技创新对加速科技强国建设,实现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保障作用,深刻理解加强科研育人,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弘扬科学家精神,传递正确的价值观的必要,以敢为人先的创新自信服务“四个面向”。深刻认识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的重要地位作用,深刻理解要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以“立德”为根本

、以“树人”为目标的必要不断提升办学水平育人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深刻认识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长治久安和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作用,深刻理解加强思政育人,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永葆思政育人的正确方向和科学性

2.深化党建引领下协同育人机制的实践探索

准确把握当前学院的人才培养现状,深入了解教学、科研、思政等主要工作等同人才培养工作的内在关联,找准协同育人的困境、成因及瓶颈,牢固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眼于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工作目标,坚持以“三全育人”工作机制和“五育并举”工作体系构建为重点,围绕组织领导、理念目标、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各个维度,加强育人要素的全方位整合协同,构建并拓展完善以党建为引领,党政齐抓共管、部门业务联通、学院全员参与、各方协同育人的新机制、新体系、新模式,把各级党组织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提升学院办学实力和育人质量的优势形成优势互补与工作合力,实现育人成效的最大化。

三、学院党建引领下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路径

1.党建教育教学育人协同

1突出立德树人持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足新时代的人才培养要求,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有机融入学科和课程发展状况分析、科学研究方法介绍,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建设改革史、工匠精神等内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品质、远大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团队合作意识和良好的创新思维、组织领导、沟通交流、终身学习等多种能力。使方案成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坚实引领和有效遵循。

2)深挖思政元素,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组织功能和课堂教学的育人主渠道作用,建立党委领导,以基层党组织为依托,以党员教师为示范带动,以示范课建设为促进的课程思政工作机制,通过细化实施方案,明确职责分工,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落实,本着分层次、多类别、全覆盖的原则,将课程思政融入到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实验课、实践课等各种类型的课程中,将课程思政覆盖到本科生和研究生不同层次课程中,将课程思政引入教授、副教授、讲师、实验技术人员等多类型人员课堂教学中。聚焦教学改革中的方法、重点、难点,加强业务培训,定期组织研讨,推动课程思政理念落深落实。抓住第一课堂、第二课堂两条主线贯穿思政教育,从“夯实基础-拓宽知识-增强能力-提高素质”的目标出发,充分发挥各门课程自身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促使专业教学和思政教育深度有机融合,将课程思政内容融进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具体落实到每一门课程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设计,形成环环相扣、紧密支撑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实现思政引领与知识传授相结合,不断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道德情操等关键目标培养。

2.党建科学研究育人协同

1强化思想引领,激发科技报国情怀。以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引导青年学生正确认识新形势下国家发展、民族复兴面临的各种机遇、困难与挑战,充分看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青年人提供的时代机遇与广阔舞台,激励广大青年“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厚植家国情怀,将“小我”融入“大我”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坚持四个面向以积极投身基础研究和科技创新的行动实践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解决“卡脖子”问题,成长为国之栋梁,真正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重任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青春力量。

(2)加强精神培育,积极开展科研实践。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积极培育创新精神,倡导和坚守学术诚信,以“播种计划”“苗圃计划”“青林计划”等多种科研训练计划为载体,组织学生广泛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科创类竞赛活动,积极参加教师的各类科研课题项目,引导学生在具体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领悟以“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 “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等丰富内涵的科学家精神。培育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创新精神,不断营造科学的氛围,培育拔尖创新人才,加强学生科学思维方式培养养成教育。

(3)优化基层党组织设置,夯实科研育人硬支撑。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强化“党的一切工作到支部”的鲜明导向,依托研究所、项目组课题组实验室、产学研平台等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合理设置党支部,并将在此学习的研究生也纳入其中进行管理,

织密建强党的组织体系,有组织开展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和创新高地建设,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实现科研育人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3.党建与思政工作的育人协同

着力从深入融合育人理念、队伍、平台、体系、机制五维度构建党建思政育人协同以卓有成效的党建工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协同并进,互相融合。

(1)坚持“三全育人”,完善综合育人体系。“三全育人”是体现高等教育立德树人内在要求顺应人才培养发展趋势契合高校思政工作发展规律的育人模式学院需要将三全育人机制的构建作为实现协同育人的重要保障工作纳入党政工作重点推进,以思政育人为统领,以创新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优质资源整合利用为促进,着力加强机制体制、教学改革、实施载体、实践平台、导师队伍为一体的工作保障体系和课程、实践科研等十大育人体系建设,合力推“三全育人”工作落地、落实。

(2)整合育人队伍,构建全员育人有机体。以协同育人目标为导向,明确各类人员的育人职责与任务分工,建立以“思政导师、学业导师、科创导师、就业导师”四类育人导师为主体的育人队伍,使学生班级100%配备班导师,双肩挑领导干部100%指导班级建设,专任教师100%参与各类学生培养活动,以名师领航,强化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突出师德建设,以党建制度规范、强化与保障师德师风建设,建构“学习监督、考核评价、关怀激励”三位一体制度体系,充分依靠基层党组织,围绕师德师风建设组织教育实践活动,确保师风建设有载体、师德建设有队伍。强化队伍考核管理,通过健全思政工作质量的评价体系,细化评价指标,创新评价方式,完善党建与宣传思想工作队伍考核管理办法,将参与党建与思政育人纳入教师的考核内容,以考核助力全员育人推进。

(3)创建活动品牌,打造全过程育人载体。尊重人才培养与学生成长发展规律,根据不同阶段学生面临的不同问题和发展需要,有针对性设计策划教育内容并组织开展诸如“开学第一课”“大师兄来了”“全程导师制”“思政一小时”等各类教育活动,通过认真打磨、精心组织,不断提升教育活动质量,形成活动品牌,使思政教育贯穿学生培养全过程的同时,不断提高资源整合度,提升思政育人的精准性、有效性、

(4)推进“五育并举”,搭建全方位育人工作平台。完善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方案,加强育人工作统筹,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党建育人优势,开展“新苗”业余党校培训班,挖掘中国革命史、社会主义建设史、改革发展史及伟大建党精神等各类教育资源与素材,通过“理论课堂”、“实践课堂”、“网络学习”模块的学习,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提升支部育人功效,发挥“样板支部”与人示范作用。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挖掘时代精神、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的育人内涵,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学生思想引领丰富学生思政的教育资源通过目标聚合、资源整合、工作融合等,形成全要素优势互补、全方位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构建“大思政”的育人格局。

项目课题:2022年度辽宁省高校党建研究项目基层组织建设类重点课题“高校党建引领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2022GXDJ-ZD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