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功能锻炼在直肠癌低位前切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4
/ 2

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功能锻炼在直肠癌低位前切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朱阳阳

南京市高淳人民医院   江苏南京  211300

【摘要】目的探究直肠癌低位前切综合征患者中,应用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功能锻炼的价值。方法研究样本共计100例,均选取我院2023年1月-2023年12月期间,收入的直肠癌低位前切综合征病例,分组方案方面,基于自愿原则将样本划分研究组(n=50,生物反馈+盆底肌功能锻炼)、对照组(n=50,盆底肌功能锻炼),对比其应用效果。结果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方面,干预前,两组对比基本相似,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直肠癌低位前切综合征患者中,应用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功能锻炼的价值符合研究预期,能够使患者生活质量获得提升,满足临床需求。

【关键词】生物反馈;直肠癌低位前切综合征;盆底肌功能锻炼

直肠癌低位前切综合征是直肠癌手术后的常见并发症,表现为排便困难、肛门坠胀、性功能障碍等症状。目前临床治疗方法有限,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因此,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是临床迫切的需求。生物反馈和盆底肌功能锻炼是两种治疗低位前切综合征的有效手段。生物反馈通过仪器设备监测盆底肌肉的收缩和舒张,让患者了解自己盆底肌肉的运动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锻炼。盆底肌功能锻炼则通过增强盆底肌肉的力量,提高控便和排尿能力。已有研究[1]表明,这两种方法单独使用对低位前切综合征有一定的疗效,但联合使用是否能够提高疗效尚不明确。鉴于此,本文展开相关研究,详细阐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样本共计100例,均选取我院收入的直肠癌低位前切综合征病例,纳入时间:2023年1月-2023年12月,分组方案方面,基于自愿原则将样本划分2组(n=50),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方面,本研究已申请通过并获批。研究组:(1)年龄:26-69周岁,平均情况为(45.61±2.12)周岁;(2)性别比:男:女=24例:26例。对照组:(1)年龄:25-68周岁,平均情况为(45.64±2.19)周岁;(2)性别比:男:女=23例:27例。基础信息方面,两组对比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1)介绍和说明:向患者详细介绍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功能锻炼的方法、目的和预期效果,确保患者充分了解并同意参与。(2)盆底肌功能锻炼:在生物反馈的指导下,患者进行盆底肌功能锻炼。这包括主动地收缩和放松盆底肌肉,以达到锻炼的效果。(3)记录和评估:在治疗过程中,记录患者的症状变化、盆底肌肉的活动状态等信息,以便评估治疗效果。(4)调整和优化: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治疗效果,对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功能锻炼的方案进行调整和优化,以提高疗效。(5)长期随访:在治疗结束后,进行长期的随访,以观察疗效的持久性和是否有任何潜在的副作用或问题。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额外开展生物反馈训练:(1)评估患者情况:对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进行评估,以确保患者适合接受生物反馈训练。(2)介绍生物反馈训练:向患者详细介绍生物反馈训练的原理、目的、过程及可能的效果,以便患者能够充分了解并配合治疗。(3)准备设备:根据治疗需要,准备好生物反馈训练所需的设备,如生物反馈仪、电极、传感器等。(4)安装设备:按照设备说明书的要求,正确安装并调试设备,确保设备能够正常工作。(5)设定训练参数: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设定合适的训练参数,如训练时间、训练频率、反馈信号类型等。(6)开始训练:在患者的配合下,开始生物反馈训练。训练过程中,设备会实时监测患者的生理信号,并将这些信号转化为可视化的反馈信号,如波形图、数字等。患者需要根据反馈信号的变化,调整自己的生理状态,以达到训练的目的。(7)结束训练:在达到预定的训练目标或时间后,结束训练。医护人员会对患者的训练效果进行评估,并给出相应的建议和指导。

1.3观察指标

(1)对比术后3个月的日常生活质量,以健康调查简表[2](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分为比较标准,简表共8大项目(100分),得分与生活质量成正相关。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并使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的表示方法为率(%),并使用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SF-36评分方面,干预前,两组对比基本相似,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具体数据对比情况见表1。

1健康调查简表评分情况对比±s分)

组别

PF

RP

VT

SF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研究组(n=20)

66.94±10.09

75.68±10.25

63.15±9.28

71.42±10.15

64.43±8.79

74.28±9.92

64.65±9.82

73.56±9.19

对照组(n=20)

67.03±10.12

84.65±10.37

63.11±9.25

83.28±10.56

64.56±8.84

84.72±10.09

64.73±9.94

83.26±10.03

t

0.045

4.350

0.216

5.726

0.074

5.217

0.040

5.042

P

0.965

<0.001

0.983

<0.001

0.941

<0.001

0.968

<0.001

1健康调查简表评分情况对比±s分)

组别

BP

MH

RE

GH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

研究组(n=20)

65.74±8.96

73.10±9.65

63.12±7.43

74.85±8.76

63.07±8.52

74.23±8.69

64.12±8.26

73.55±9.24

对照组(n=20)

65.68±8.72

85.07±9.84

62.97±7.65

82.63±9.42

62.91±8.44

85.42±8.58

63.98±8.33

83.62±9.56

t

0.034

6.141

0.099

4.277

0.094

6.480

0.084

5.356

P

0.973

<0.001

0.921

<0.001

0.925

<0.001

0.933

<0.001

3讨论

直肠癌低位前切综合征给患者带来了严重的生理和心理负担,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传统的治疗方法往往不能满足患者的需求,因此寻找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具有关键意义。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生物反馈和盆底肌功能锻炼,这两种治疗方法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技术的进步为联合这两种方法提供了可能,而普及程度则为其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打下了基础。虽然生物反馈和盆底肌功能锻炼单独使用,对低位前切综合征有一定的疗效,但联合使用的效果尚未得到充分的验证。理论研究[3]显示,这两种方法可能存在协同作用,联合使用有望提高疗效。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SF-36评分方面,干预后,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这是因为,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功能锻炼可以让患者直接通过视觉感受盆底肌肉的活动信息,从而更好地掌握盆底肌肉的运动状态。这有助于患者在锻炼过程中更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盆底肌肉,达到改善排便困难、肛门坠胀等症状的目的[4]。此外,患者还可以更清楚地感知到盆底肌肉的收缩和舒张,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盆底肌肉的锻炼。长期坚持下去,这有助于增强盆底肌的收缩力,提高控便和排尿能力,改善情绪,进而提升日常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直肠癌低位前切综合征患者中,应用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功能锻炼具有较为理想的价值,能够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满足临床需求。

参考文献

[1]吴晓丹,符春凤,陈依琳,等.生物反馈联合盆底肌锻炼对直肠癌低位保肛患者低位前切除综合征的作用[J].中华医学杂志,2019,99(30):2337-2343.

[2]秦家骏,尹建章,陈先震,等.健康调查简表评价颅骨修补术后病人生存质量信效度[J].青岛大学学报(医学版),2022,58(1):110-114.

[3]齐伟.电刺激生物反馈疗法联合盆底肌肉功能锻炼康复治疗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农村卫生,2019,11(21):62-63.

[4]朱晓娟,贾锋.个体化生物反馈训练联合盆底肌功能锻炼预防低位直肠癌根治术后直肠前切除综合征的效果[J].中国肛肠病杂志,2022,42(8):5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