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业,是学生内化知识的一个重要方式,是教师延伸教学的一个重要渠道,其在提升学科“教”与“学”效率方面具备重要作用。教改进程中“双减”政策的贯彻实施对学科作业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实现初中物理作业设计布置的减负提质、创新增效,研究以苏科版初中物理教材为依据,基于“双减”背景探索初中物理课后作业设计布置策略。
关键词:双减;减负提质;初中物理;作业
引言:“双减”背景下,教师若想充分发挥出初中物理作业的育人功能,应从物理理论出发联系生活实际,同时在掌握学生实际学习情况的基础上侧重于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并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点唤起学生完成作业的动力,从而使学生学有所乐、乐有所得,使作业设计减负提质、创新增效。
一、适度减负,提升能效
“双减”政策所提倡的减负,并非一味的“减”,而是有所保留的“减”,是将被视为学生学习负担的一部分低效能作业剔除。所以在“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将剔除机械性作业试题、优化作业试题的育人功能作为切入点开展初中物理作业设计实践。例如在“声音是什么”一课中,本节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相对较少,涵盖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等内容。而该阶段的学生初步接触物理学知识,若布置大量的作业试题,虽然能够达成巩固课上所学的目的,但并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反而会加重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所以,在作业设计实践中教师可以布置类似下述试题:
试题1:逢国庆佳节,小强在少年宫应用铜管乐器(小号)深情的演奏了《我和我的祖国》,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表述错误的是()
A.该乐器发出的声音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B.现场听众所听到的声音是通过空气传入人耳的
C.少年宫附近被设置了禁止车辆鸣笛,是为了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D.小强演奏时用手按下不同的按键,是为了变换声音的音调
分析上述试题,该试题是以本节课程所学内容为基础,满足了作业试题设计的一般性原则。解读各个选项,选项A中,依照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这一知识,A选项正确;选项B中,依照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这一知识,B选项正确;选项C中,禁止车辆鸣笛并非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而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C选项错误;选项D中,小强用手按下不同的按键改变了声音振动的频率,所以音调会随之改变,D选项正确。由此可见,该题囊括了本节课程的重点知识,从学生完成作业的角度上看对于此类试题,学生读题与作出选择的时间约为1-2min,所以教师仅需设计1-2道知识点涉及范围较广的试题即可达成巩固所学的作业布置目的,而学生则在10min内完成本课时作业,即轻松又高效。
二、理实结合,强化应用
学以致用,是长久以来义务教育改革所倡导的理念,那么在“双减”背景下,教师也应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强化知识的应用,所以研究认为教师应遵循理实结合的作业设计布置原则,保证在一个课时的作业内容中即涵盖理论知识梳理,又包括知识实践应用方面的检测,即设计布置“理+实”作业,从而提升课后作业的育人实效,促进学生学以致用。例如“欧姆定律的应用”一课,学生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应具备运用所学知识推导串并联电路中的总电阻的能力,为使学生具备这一能力,教师则可依照“理+实”作业框架,设置下述两道作业题:
试题2:自行翻阅教材填表(见下表1)。
表1 课时知识梳理表
串联 | 并联 | |
电流 | ||
电压 | ||
电阻 | ||
分配比例 | 串联分压: | 并联分流: |
分析上述试题,本课时结束后,学生需要翻阅教材才能够准确无误的完成填表作业,该作业试题是对欧姆定律及本节课程所学知识的一个综合梳理,也是学生应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
试题3:如下图所示,当开关闭合,电路电流为0.2A时,求电路的总电阻。
图1 试题3图示
分析上述试题,在解题的过程中学生需分析图像可获得对应的电压,而后利用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可求出电源电压,继而计算出总电阻。即当电路电流为0.2A时,通过甲、乙的电流均为0.2A,读左侧图像可知为1V、为2V,可求出为1V+2V=3V,则有:。总体来看,“双减”背景下,“理+实”框架在课后作业设计中的应用是教师促进学生学以致用的一个有效手段,与此同时在该框架下,教师并不需要布置过多的应用类试题,上文所例举的试题针对的是串联电路,那么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布置一道并联电路试题,即可全面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如果从学生完成作业心理的层面上看,大量的试题可能会导致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初始阶段产生心理压力,急躁不安,而2-3道作业试题,则利用了数量的优势,规避了学生心理上的压力,从而更易于学生静心专心钻研试题。
三、整合试题,发展素养
“双减”背景下,教师在设计布置物理作业的过程中应重视整合试题,一方面精炼试题的题目,使试题题目短小清晰,另一方面则需要立足于学生的核心素养,深挖试题与学科核心素养所存在的契合点,并选择有利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试题布置作业,从而达成增强作业育人实效的目标。以物理科学思维素养、科学探究素养培养为例,在新版课标中物理科学思维素养主要指向了学生分析综合、推理论证等方法的运用能力,学生能够从物理学的角度上认知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等,而物理科学探究素养主要指向了学生基于观察或实验提出问题、形成猜想、处理信息等的能力。在“运动的相对性”一课中,选择参照物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情况是本节课程的重点内容之一,那么教师基于该项重点知识则可以设计类似下述试题:
试题4:古典小说《镜花缘》中有言:“去岁一阵大风,把我院一口井忽然吹到篱笆外去”,相信该句的人所选择的参照物是?
分析上述试题,大风之前,井在篱笆内,也就是“我家院内”,而大风过后,井被吹到篱笆外去,井是相对于篱笆来说发生的位置变化,所以说该句话的人与相信该句话的人均是以篱笆为参照物。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需要分析井的位置,而后结合本节课程所学知识结合题意去倒推参照物,换言之,通过该题的解答,学生分析综合与推理论证方法的运用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培养,继而该题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素养。
试题5:观察如下图所示的小旗,在风的作用下河岸上的旗帜向右飘动,而河面上两条船上的旗帜则分别向左、向右飘动,判断船对于河岸的运动状态存在哪几种可能性?
图2 试题5图示
分析上述试题,观察河岸上旗帜飘动的方向可知,空气是由左向右运动的,图中A船的旗帜向右飘动的可能存在三种运动状态,其一,A船保持不动的状态,空气将A船的旗帜由左吹向右;其二,A船向左运动,风相对于旗帜向右运动,所以空气将旗帜吹向由左吹向右;其三,A船向右运动,但A船的运动速度远远小于风速,在此种情况下空气相当于A船仍向右运动,所以风将旗帜由左吹向右。图中的B船旗帜向左飘动,说明B船正在向右运动,此时B船的船速应大于风速,在B船运动中空气相当于B船在向左运动,所以风将B船的旗帜由右吹向左。学生在答题的过程中需要通过观察试题所给出的图式,明确A、B两船中旗帜的方向,而后结合本节课程所学,选择参照物去描述物体的运动,猜想和假设A船与B船的运动状态,而后处理信息得出结论。由此可见,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能够在答题的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
实质上,诸如此类的课后习题较多,教师在设计布置课后作业实践中仅需要整合试题资源,寻找试题与各维度核心素养内涵的对应之处,即可利用课后习题的布置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本节仅例举了科学思维、科学探究两个维度素养,教师还可以从物理观念、科学态度与责任两个维度素养入手去设计作业试题,本节将不做过多赘述。
四、趣味实操,乐有所得
“双减”背景下,教师在物理作业设计实践中还应着眼于学生的兴趣点,尽可能多的去贴合学生的喜闻乐见设计布置作业,尤其对于一些导学类作业的设计布置,以往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大多会以导学案的方式,要求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并结合自学情况总结收获、列出质疑,虽然此种方式关注了学生知识获得的自主性,但却不具备趣味性,无法有效的调动学生完成作业的欲望。对此研究认为教师可以创新导学类作业的设计布置方式,使学生学有所乐,乐有所得。例如在“浮力”一课中,教师可以设置实验作业,实验①:学生在家中取一水盆,将矿泉水瓶向下按;实验②:在吊井中打水,对比水桶未离开水面时的重量和水桶离开水面时的重量;实验③:将吸管插入气泡水中,拿开手后观察吸管的状态。上述家庭小实验均可帮助学生切身的去感受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相较于要求学生自读教材而言,此类导学作业设计更有利于唤起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结束语
综上所述,通过本文上述的理论研究得以明确,“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在初中物理作业设计布置中适度减负、理实结合,同时重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关注学生的兴趣点,从而在实现作业设计减负提质目标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学生效率,使学生乐有所得。
参考文献
[1]赵茜, 钱阿剑, 张生, 等. 回应“双减”要求的有效作业特征与实践策略[J]. 中国远程教育, 2022(07): 59-69.
[2]孙莉, 刘颖, 高建华. “双减”背景下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实践性作业设计[J].辽宁教育, 2022(13): 25-29.
[3]黄广霞.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学生“减负”困境研究[J]. 当代教研论丛,2022,8(08): 14-17.
[4]范丽莉. “双减”背景下的高效作业设计观——勿以学生之“勤”补教师之“拙”[J]. 新课程教学(电子版), 2022(07): 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