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2

急诊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沈梦琪

江苏省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卫生院 214000

【摘要】目的:探讨急诊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采集本院2021年9月至2022年11月期间接收的92例急诊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优化组各46例,常规组运用常规护理,优化组运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分析不同护理操作后患者心功能、并发症情况。结果:优化组在并发症发生率为4.35%,比常规组的23.91%相对更低(p<0.05);优化组在LVED、LVEF等心功能指标上,各项与常规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急诊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的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整体情况更好。

关键词急诊心肌梗死针对性护理干预效果

针对急诊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干预在实际中的开展现状可以根据不同地区和医疗机构的情况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现代医疗体系中,对急诊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干预已经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实施。针对急诊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干预在实际中面临一些困难,通过建立专业团队、提前准备和培训、个体化护理和持续监测和评估等措施,可以让护理工作发挥实质作用,提高患者的护理效果和满意度。本文采集92例急诊心肌梗死患者,分析运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后的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集本院2021年9月至2022年11月期间接收的92例急诊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与优化组各46例。常规组中,男:女=21:25;年龄从43~75岁,平均(55.92±4.19)岁;优化组中,男:女=24:22;年龄从41~76岁,平均(56.64±6.36)岁;两组患者在基本年龄、性别与病情等信息上没有明显差异,有对比研究意义。

1.2 方法

常规组运用常规护理,优化组运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具体如下:(1)心电监测和解读:在急诊情况下,对心电图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心肌梗死的特征性改变,如ST段抬高或压低、Q波出现等。护理人员应熟悉心电图的解读,及时报告给医生,以便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治疗。(2)药物管理:给予急诊心肌梗死患者所需的药物,如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抗凝药物(如肝素)、抗心绞痛药物(如硝酸甘油)等。护理人员应了解药物的适应症、用法、剂量和不良反应,确保正确给药和监测药物疗效和安全性。(3)疼痛管理:急诊心肌梗死患者常常伴随剧烈的胸痛,护理人员应及时评估疼痛程度和特点,并给予适当的镇痛药物,如吗啡。护理人员还应提供舒适的环境和心理支持,帮助患者缓解疼痛和焦虑。(4)监测和评估:护理人员应持续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体温等,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定期评估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疼痛程度、心电图改变、血液检查结果等,以指导治疗和护理计划的调整。(5)心理支持和教育:急诊心肌梗死患者常常面临生命威胁和极度焦虑,护理人员应提供情绪支持和心理安慰,帮助患者缓解焦虑和恐惧。护理人员还应向患者和家属提供相关的健康教育,包括心肌梗死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案等,以增加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6)多学科合作和综合护理:护理人员应与医生、营养师、康复师等多学科合作,共同制定和执行护理计划,提供全面的护理服务。进行康复训练和指导,帮助患者恢复心脏功能和生活能力。

1.3 评估观察

分析不同护理操作后患者心功能、并发症情况。心功能主要集中在LVED、LVEF等指标。并发症主要集中在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运用spss22.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运用(x±s)表示,采用t检验,P<0.05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评分情况

如表1所示,优化组在LVED、LVEF等心功能指标上,各项与常规组差异明显(p<0.05)。

表1: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评分对比(x±s,分)

分组

时间

SAS

SDS

优化组

护理前

54.76±4.86

55.17±4.29

护理后

31.67±3.15

30.42±3.54

常规组

护理前

55.98±4.29

54.65±3.91

护理后

42.64±2.37

44.26±2.15

注:两组护理前对比,p>0.05,两组护理后对比,p﹤0.05

2.2 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情况

见表2,优化组在并发症发生率为4.35%,比常规组的23.91%相对更低(p<0.05)。

表2:各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n(%)]

分组

心源性休克

心力衰竭

心律失常

并发症发生率

优化组(n=46)

1(2.17)

1(2.17)

0(0.00)

4.35%

常规组(n=46)

4(8.70)

5(10.87)

2(4.35)

23.91%

注:两组对比,p<0.05

3 讨论

急诊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等心功能指标,减少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1]。这主要是由以下原因和原理所致:针对性护理干预强调在急诊情况下尽早给予患者药物治疗和其他必要的抢救措施。早期干预可以迅速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减少心肌梗死的范围和程度,从而减少对心肌功能的损害[2]。针对性护理干预中的药物治疗和护理措施可以保护心肌细胞免受进一步的损伤。例如,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防止血栓形成,保持冠状动脉的通畅;抗心绞痛药物可以减轻心肌缺血和疼痛,降低心肌耗氧量[3]。针对性护理干预中的液体管理、药物治疗和床旁监测等措施可以降低心脏的负荷,减轻心肌的工作压力。例如,限制液体摄入和利尿剂的使用可以减少心脏的前负荷;血管扩张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药物可以降低心脏的后负荷。针对性护理干预中的心理支持和教育可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提高患者的合作性和依从性。心理因素对心功能的影响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可,减轻心理压力有助于改善心功能指标。

在实际操作中,针对急诊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干预可能会面临以下困难:急诊心肌梗死患者需要尽快接受抢救和治疗,时间是关键。护理人员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各项护理措施,包括监测生命体征、给予药物、进行心电图监测等。因此,时间管理和协调是一个重要的困难。针对急诊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干预需要护理人员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如心电图解读、药物管理、急救技能等。护理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急诊心肌梗死患者常常面临生命威胁和极度焦虑,情绪不稳定。护理人员需要在紧张的环境中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和情绪支持,以减轻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感。

综上所述,急诊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针对性护理干预可以通过早期干预和治疗、心肌保护、降低心脏负荷和心理支持等措施,改善心功能指标,减少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这些措施旨在最大程度地保护心肌、恢复心功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叶诚栋,张伟彬,林朝霞. 早期心脏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的干预效果[J]. 中外医疗,2023,42(14):162-165.

[2] 李共甜,谭春兴,余叶嫦,等. 研究综合性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中的应用价值[J]. 智慧健康,2022,8(16):197-200.

[3] 武萍萍. 急性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中心律失常的有效护理干预分析[J]. 医学食疗与健康,2021,19(1):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