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新媒体视域下舞蹈创作的特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2
/ 2

谈新媒体视域下舞蹈创作的特征

侯佳宏

大连歌舞剧院  辽宁大连  116013

摘要:新媒体可以广泛应用于生活及艺术创作中。本文在阐释新媒体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新媒体艺术与舞蹈创作的关系,进而论述了新媒体视域下舞蹈创作的特征:创作思维个性化、创作手段技术化、视觉呈现多维化,希望为舞蹈编导在舞蹈创作中更有效地借助新媒体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媒体;舞蹈;舞蹈创作;特征

舞蹈艺术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紧随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步伐,在传承中不断创新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近些年,人们对舞蹈的期待值越来越高,希望有更好更多的令人惊艳的作品出现。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舞蹈编导的艺术创作思想与方法也发生了转变,与时代并进,拓宽了作品创作的道路。

一、新媒体与舞蹈创作的概念及关系

“新媒体”概念最早在20世纪提出,“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渠道向用户提供服务,通过电视、电脑、移动终端等输出信息,是一种传播形式”。[1]舞蹈创作是一种动态的、发展的、审美创造的过程。舞蹈编导根据自己的创作题材,收集相关素材,依据主题表达需要选取材料,并对材料进行重新的编排,塑造鲜明的舞蹈形象,反映作者的审美理想并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2]新媒体为舞蹈创作提供新的技术与媒介,以数字多媒体及互联网技术为支撑,赋予舞蹈新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但无论是传统的舞蹈创作,还是新媒体视域下的舞蹈创作,人物形象的塑造始终是舞蹈创作的核心,都是审美上的创造性活动。

二、新媒体视域下舞蹈创作的特征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行业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新媒体技术充分运用到舞蹈艺术中,编导们突破了传统舞蹈创作的某些瓶颈,不管是在表现形式上,还是在创作理念中,都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3],创作题材更加多样化,舞蹈的情感表达方式更丰富,提升了舞蹈的艺术价值,更多新颖、优秀的作品被创作出来,满足了人民群众对舞蹈的精神期待与审美需求。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及文献资料表明,创作思维个性化、创作手段技术化和视觉呈现多维化是新媒体视域下舞蹈创作的三个重要特征。

(一)创作思维个性化

一是舞蹈题材不断拓宽。编导的创作思维是舞蹈创作的基础,要想创作出独具特色的舞蹈,需要编导的思维富有个性化。传统视野下,编导在作品的题材选择上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囿于学识与工作平台等因素,其所见的题材局限性很强。如何拓宽自己的题材,了解自己所关注或创作的题材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总体情况,如何让自己的题材选择占有优势,这成为编导们所面对且必须解决的问题。在新媒体视域下,创作题材的选择上就容易,编导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自己的发散性思维,让自己的题材更有吸引力,更能发挥自己的编创能力,更能发挥演员的表演能力,作品具有更加独特的魅力,被更多的观众所欣赏和认可。

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为艺术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资源和灵感,因此,编导在舞蹈题材的选择上,可以先从自己了解的社会生活入手,或者自己学习过的文学著作,如大家所熟知的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等,从中提取能感动自己的题材,运用包括文学思维在内的多种思维,在共性中突出个性,在个性中寻求共性,舞蹈作品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现实的时代感,让观众感觉舞蹈离自己很近,甚至就是自己的生活,舞蹈所表现的一切,和自己的艺术理想和追求具有契合点和一致性,让他们发自内心的感动。编导通过借用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可以让自己的创作理念更加新颖、创新思维更加开阔和深远,对历史题材的作品做到最大程度的高品质的还原与展现,对瑰丽奇幻的神话传说等最大程度的想象与夸张,让舞蹈的艺术魅力完美呈现与社会价值实现最大化。基于现实基础,结合新媒体技术,对现实与想象中的画面运用科学技术手段对其进行展现,让那些无法表演出来的内容利用新媒体出现在大众视野内,给观众一种交错感,让观众为之称赞,感受舞蹈的魅力与感染力[4]

二是编导要善于运用反向思维。编导在创作舞蹈作品时,经常运用的就是正向思维,思维方式贯串整个创作过程,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对作品最终的呈现效果具有重要影响。在新媒体视域下,编导的创作思维可以转化或者多种思维共同运用,如反向思维,从不同角度和更多层次上进行思考和探索,求同存异,让自己的作品既出彩又“出圈”。一部好的舞蹈作品要塑造性格鲜明的舞台形象,唤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在新媒体视域下,编导在创作作品时,就要善于运用反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如表现人物的欢喜与开心,既可以通过欢快的音乐与大开大合的夸张性动作来表现,也可以通过喜极而泣或无语凝噎的静止动作去表现;表现人物的极度痛苦,既可以毫无掩饰的哇哇怪叫,也可以强忍心中悲痛而沉默不语。

如舞剧《李白》中的李白形象,开始部分通过舞蹈动作与服饰、布景等塑造出“诗仙”的正面形象。而在第二幕,则运用对比手法,刻画群臣形象、夸张的动作语言、人物表情,将群臣的丑态毫发毕现,由此更加凸显李白的“诗仙”形象。

三是编导获得作品反馈更容易更全面。在传统的条件下,舞蹈演出结束后,编导很难全面掌握观众对作品的真实客观的反馈,或者得到的反馈意见非常少,也就很难对自己的作品做出准确的评价,甚至造成误判。在新媒体视域下,编导获取观众对作品的反馈更加容易。舞蹈编导要想在创作思维上有所突破与创新,对舞蹈作品中的反馈内容更加重视,便于在舞蹈创作的思维上进行转变[5]。观众对这部作品的题材、表现手法还是人物塑造等,哪些是肯定的,哪些是否定的,作品中存在哪些不足,都能得到及时的反馈。重视观众对作品的反馈及评价,舞蹈编导在下一次进行舞蹈创作时可以引起高度注意。

(二)编导创作手段技术化

一是编导可以充分运用编舞技术塑造人物形象。编导的思维及选取的题材要想实现舞台呈现,就需要通过创作手段,也就是创作人物形象时所使用的方法。人物形象的塑造是舞蹈创作的重要任务。在新媒体视域下,编导塑造人物的方法变得更加丰富,也更加技术化。传统舞蹈创作中,编导经常使用“一些固定化的舞蹈动作,形成多样的舞蹈语汇,在营造舞蹈意蕴方面更多的是采用散文与诗歌的形式来进行点缀,使得舞蹈艺术的创作与呈现更加多样化”[6]。新媒体视域下,编导运用新媒体技术,如全息投影、虚拟成像和舞蹈编排软件,利用声音、光线、舞美等新媒体技术来缩短舞者与观众间的距离,在展现出舞蹈形式美的同时,去深入挖掘作品的内涵,在舞蹈呈现的过程中营造舞台氛围,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化与具象化。

二是利用音频软件进行音乐剪辑。舞蹈编导进行创作时,音乐可以为其提供灵感。舞蹈编导可以根据节奏来设计动作内容,增加内容的多元性。新媒体技术与音乐的完美契合,使得舞蹈创作不再单一化,而是增加许多的互动效果。如说,跑声、击球声、喝水声等等,借助音频软件对素材进行快速下载,重新混合,复制及编辑,创作出属于自己风格的音乐形式。

三、视觉呈现多维化

(一)舞台空间中现代舞美科技的运用

要想让原本舞台空间的视觉呈现更加多维化,舞蹈编导需要注重对现代舞美科技的运用,舞者作为舞蹈作品呈现的主体,仍需要把握好科技与舞蹈本体所存在的依附关系,让观众在视觉上体验到传统舞蹈所难以体验到的冲击力,深入体会舞者的情感及舞蹈作品的内在意蕴。如许多舞蹈作品运用一些影像技术,将声音、画面、舞蹈三者结合起来,将舞蹈创作推向新的高度。

(三)舞台空间中舞蹈构图的体现

舞蹈构图不仅是舞蹈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舞蹈创作中最为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之一。新媒体视域下,空间角度发生了变化,舞姿在空间中的移动更能表现主题内容;舞台调度、画面铺设中呈现出了行云流水般的效果,更加凸显舞蹈作品的形式美。

结语

新媒体视域下,舞蹈编导在拓宽舞蹈题材、运用反向思维及重视作品反馈中体现出创作思维个性化,利用新媒体技术,使视觉呈现更加多维化,作品比以前更有层次感更能打动大众,不断满足当今时代人们的多样化的精神需求。

作者简介:侯佳宏,大连歌舞剧院二级编导,主要从事舞蹈编导等工作。

 


[1]宫承波.新媒体概论(第八版).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

[2]隆萌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4.

[3]慕羽.中国当代舞蹈创作与研究[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63.

[4]黄鸣奋.新媒体时代艺术研究新视野[J].厦门大学学报,2015 (2):71-73

[5]刘晔.对当代新媒体舞蹈艺术发展的认知和思考[J].许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1994:44-45.

[6]张朝霞.新媒体舞蹈创意实践的类型学分析[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2(4)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