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军区大连第八离职干部休养所 辽宁大连 116021
【摘要】目的:老年失眠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身心健康,本文分析心理治疗此病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22年9月-2023年9月我所收治患有失眠症的老年患者60例,以盲分法分组,口服安眠剂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共30例,在上述治疗基础上接受心理治疗的患者为观察组,共30例,对比治疗效果。结果:对比治疗有效率及SF-36量表分值,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对比治疗后PSQI量表分值,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失眠症严重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了严重困扰,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治疗可提升临床疗效。
【关键词】老年;失眠症;心理治疗
老年人是失眠症的主要患病群体[1],此病是在生理因素、环境因素以及心理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所致。临床实践显示,老年失眠症患者多伴有较重的焦虑及抑郁等负面情绪,对此类患者单独应用安眠药物治疗效果不佳,而且停药后病情易反复[2]。长此以往,还可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心理疗法是一种针对病因进行心理疏导的治疗方法。本次研究抽取60例老年失眠症患者(均于2022年9月-2023年9月在我所接受治疗)进行分组研究,目的在于分析对此病患者应用心理治疗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入组参与研究时间:2022年9月-2023年9月,研究对象例数:60例,以盲分法分组,对照组共30例,女/男:18/22,年龄:88-95岁,均值(89.65±6.41)岁,失眠症病程:10-20年,均值(12.74±1.35)年;观察组共30例,女/男:16/24,年龄:88-95岁,均值(89.04±7.28)岁,失眠症病程:10-19年,均值(12.85±1.52)年。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伦理委员会已批准此次研究。纳入标准:①自愿入组,签署同意书;②无交流障碍、无认知障碍。排除标准:①恶性肿瘤患者;②重要脏器功能严重受损者。
1.2方法
对照组治疗方案:口服安眠剂。观察组治疗方案:口服安眠剂+心理治疗,安眠剂用法与对照组相同,心理治疗如下:①一般性心理治疗,通过交流了解患者的性格特点,耐心倾听患者的讲述,并对患者的处境表示同情和理解。并挖掘导致患者失眠的原因,利用心理暗示法、正念冥想法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②认知行为疗法(CBT),通过此疗法纠正患者对睡眠的认知偏差,让患者以正确的态度看待失眠。
1.3观察指标
1.3.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可正常入睡,夜间睡眠时间超过(含)6h为显效;入睡困难的情况明显改善,夜间睡眠时间照治疗前增加超过(含)3h为有效;治疗前后失眠症状未见改善为无效。治疗有效率=100%-无效例数/30×100%。
1.3.2比较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用PSQI和SF-36量表对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前者分值越高代表睡眠质量越差,后者分值越高代表生活质量越好。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处理:SPSS26.0,治疗有效率为n(%),经χ2检验,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为(±s),经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
对比该指标值,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n,%)
组别 | n | 无效 | 有效 | 显效 | 治疗有效率 |
对照组 | 30 | 7(25.00) | 13(42.50) | 10(32.50) | 23(75.00) |
观察组 | 30 | 2(5.00) | 16(40.00) | 12(55.00) | 28(95.00) |
χ2 | 4.803 | ||||
P | 0.028 |
2.2比较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
对比PSQI量表及SF-36量表评分情况,治疗前,两组患者两项量表分值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PSQI分值更低,SF-36分值更高(P<0.05),见表2:
表2:比较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s),分]
组别 | n | PSQI | SF-36 | ||
治疗前 | 治疗后 | 治疗前 | 治疗后 | ||
对照组 | 30 | 16.31±1.18 | 12.29±1.42△ | 57.12±1.71 | 77.95±2.33△ |
观察组 | 30 | 16.76±1.26 | 8.93±1.17△ | 56.74±1.63 | 89.43±3.62△ |
t | 1.648 | 11.549 | 1.017 | 16.865 | |
P | 0.103 | <0.001 | 0.312 | <0.001 |
注:△为与本组治疗前对比P<0.05。
3讨论
导致失眠的因素有很多种,其中心理因素是造成失眠的重要原因之一[2]。以往,临床上治疗失眠症时多使用药物干预的方式,口服安眠剂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但是停药后病情极易反复,而且药物还可引起恶心呕吐、头晕等多种不良反应。
此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采取药物联合心理治疗的方式进行治疗后,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睡眠质量量表及生活质量量表评分结果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提示了心理治疗改善失眠症的有效性。这是由于,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老年人的失眠与其焦虑及抑郁等不良情绪具有密切关联。通过心理治疗可了解导致患者失眠的具体原因,并针对病因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方法,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得以改善,失眠的症状自然得以缓解。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类疗法的总称,是指通过与患者进行与认知和行为有关的谈话来纠正患者的错误认知,进而改善病情的一系列措施。目前,此疗法已经证实了对焦虑症、抑郁证以及酒精/药物依赖等问题均有较为理想的应用效果
[3]。此法用于治疗失眠症时包括两种方式,一种是刺激控制,另一种是睡眠限制,两种方法结合可从生物学角度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3]。
综上可见,失眠症对老年人的正常生活及身体健康均可造成严重影响,通过心理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周璇梓,李桂侠,彭飞.更年期综合征群体探究失眠症状心理治疗的随机对照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23,31(6):801-805.
[2]周璇梓,王倩,唐艳.中医心理疗法治疗女性更年期失眠的临床效果研究[J].世界睡眠医学杂志,2021,8(3):373-375.
[3]孟令娜,王娜娜,韩晓嫣等.失眠认知行为疗法对慢性失眠症患者焦虑及睡眠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23,29(6):96-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