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视域下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11
/ 2

美育视域下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探究

郭娜

天津外国语大学附属滨海外国语学校  天津  300480

美育是实现立德树人的重要方式,而美术教育则是美育的重要载体,有启迪心灵、陶冶情操、润泽心灵的作用。以美育为视角审视当前小学美术教育,发现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学生的视觉素养和创意思维重视不够、一是课程过于偏重分科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缺乏综合性和实践性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提出构建跨学科美术课程体系、突出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方法、推进美术课程大概念、探索项目化美术学习并加快美术教师的成长发展等策略。

[关键词] 美育;美术教育;大概念;项目学习

《艺术课程标准》明确要求“建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带动课程综合实施…… 突出课程综合,以艺术学科为主体,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融合。重视艺术与其他学科的联系充分挥协同育人功能”。强调“在美术学科课程内,通过‘综合·探索’,学生将所掌握的美术知识、技能和思维方式,与自然、社会、科技、人文相结合,进行综合探索与学习迁移,提升核心素养”。同时《艺术课程标准》在多项学习任务里要求“体验传统工艺,学习制作工艺品,学习工艺师敬业、专注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体会传统工艺‘守正创新’的内涵与意义,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要有效促进小学美术教育创新发展,应结合《艺术课程标准》对美术课程体系作出调整与变革,更加凸显传统文化的育人价值取向,引入新的跨学科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加快美术教师的成长发展和能力提升。

(一)构建跨学科美术课程体系

在传统教育中美术教育长期处于“边缘位置”,其重要作用并未得到很好地凸显。美术教育固守于单一学科范围内显然是不够的,这一点在当今的美术教育中依然值得注意。构建跨学科美术课程体系显得至关重要。跨学科课程是指整合两种及以上学科的观念与方法,以解决真实问题为抓手,进而催生跨学科思维的一种课程范式。跨学科美术课程体系是指以获得跨学科思维为目的,以跨学科观念和方法为手段,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价值追求,将美术课程与其他课程进行整合排列,使课程观、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和课程活动在动态过程中指向美术课程体系目标得以实现的系统。艺术是人们制造供人欣赏产品的方法,美术是人们创造美的方法。美术艺术教育以民间工艺为美术教育的切入点,学习其中的美术形式、工艺技法以及理解民间工艺背后劳动人民的特有的浪漫和乐观精神。美术是艺术的重要分支,而美术艺术是美术得以艺术化的具体形式。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美术、艺术、科学、技术四者 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美术艺术与科学技术融合已成时代发展趋势,这也更加说明美术教育的跨学科融合在未来将变得更加重要。

(二)突出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国书法和国画是其重要载体,应该成为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内容来源。传统美术教学中,教师对中国书画和传统工艺的教学仅停留于表层,缺少对其内涵和智慧层面的启发与引导学习,学生并未领悟其中蕴含的文化智慧,唯工具技能的重复性机械模仿致使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逐渐丧失。再者,美育的本质是一种情感教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越深,越能激发他们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和自信。

在美术教育中突出传统文化内容的地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育”的概念和内涵。中华美育精神根植于中华优秀文化沃土,而传统文化反映了中国 人的精神面貌,给人以向美向善向上的引领,是我们全面发展的动力来源。美育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力量,建立在民族文化基础之上,彰显了中华美育的民族特色,小学美术教育应在传统中创新,完成美术教育的任务,真正发挥出美术学科建设的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

(三)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方法

艺术教育家丰子恺不求学生直接作有用之画,但求学生有爱美的涵养之心,强调艺术人格为先,技术次之。然而,小学术教育往往容易陷入过分注重美术技能培养的误区,忽视了对学生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创造思维的引导和启发,过早且错误的美术技能训练可能会“扼杀”孩子的创造潜能。因此,小学美术教育首先要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因为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重要原动力。教学过程中应始终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将美术学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打通学生认知结构中新旧知识间的联结,运用问题探究、情境体验、项目学习等教学方法,多维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另外,要改变传统的美术教育评价方式,运用表现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更多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成长,更多关心学生作品背后的审美“想象力”“感受力”“判断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单一的讲授模式,多尝试运用体验式、主题式和项目式等创新教学。

(四)推进美术课程大概念

美术课程大概念是对美术学科核心概念的表述,是不同美术观念的具体组成,它反映了美术学科的本质规律,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社会、人生的认知和艺术表达,是对不同美术创作观念的具体展现。小学美术课程大概念教学有三种常用策略:一是以课题关键词为突破口,锚定艺术元素(线条、形状、颜色、明暗、形体、肌理、空间)与设计原则(平衡、对比、强调、动感、图式、韵律、统一性),直接提取或转换出大概念。二是以艺术家故事为线索,建立与个人的情感联结,提炼关键点作为大概念。例如,讲到艺术家梵·高的相关作品时,可以将“生命力”作为大概念,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这对学生个体而言十分重要,对于生命力的理解可以很好地迁移至学生的生活或其他学科学习中。而如果没有从情感的角度找到艺术家与学生的联结点,要理解一个艺术家的作品的价值将是十分困难的。三是以人生议题(自我、学校、社会、国家、世界与未来)为介质,将其融入艺术课程提炼大概念。例如,“环保小卫士”可围绕“环保”的大 概念,引导 学 生 思 考 如 何 艺 术 性 处 理 废 物 利用,加深他们对“垃圾可能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观念的认知,学会用不同的视角看待社会问题,加强环保人人有责的社会意识。总的来说,美术课程大概念的关键在于找到能让学生产生共鸣的大概念,避免课程流于表层和技术层面,最终培养学生形成相关的认知地图、学科思维、知识结构。

(五)探索项目化美术学习

项目学习源于杜威“做中学”,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开展项目化教学,通过边做边学的方式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这种学习更关注美术学习与真实世界的联系,在真实的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掌握问题背后的知识。小学美术教育可以通过活动项目、多学科项目和跨学科项目三种方式进行项目教

学实践,这三种方式都注重知识的融合与灵活运用。这些方式有利于学生理解更深层次的内容,学生获得的不仅是专业的知识和技能,更是提升了批判性思维、合作探究和问题解决等能力。可以说,项目化学习是实现美术学科素养的重要方式,它符合对学生核心素养和21世纪能力培养的评价标准。

(六)加快美术教师的成长发展

教师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落地的关节点,其核心素养观、核心素养教学与课程改革思维影响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小学美术教育不是简单美术知识与技能的讲授,而是要善于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出发,引导学生美术素养和创意思维的发展。首先,进一步提升美术教师专业化意识和德修养。美术教师要加强自我发展意识与自主发展能力,不断加强专业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的学习。其次,提升美术教师的综合素养特别是人文素养。将教师自身的修养和美术教育与人文背景有效融合,充分体现艺术作品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创设和运用各类文化情境开展跨学科美术项目教学活动,使学生以人文的精神去感受、鉴赏和创造世界。再次,提升教师 的教学能力,增进美术教师对课程目标与内容、教学方法与评价方式的理解,使他们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中的重要作用。最后,通过美术教师职前培训,加强教师职业技能的实践,夯实美术专业技能,拓宽专业视野,开展“互联网+教研”的混合研修等多种途径可加强美术教师教育,培养出卓越的美术教育师资队伍。

结语:

美育导向下的小学美术教育要遵循美育的特点和规律,发挥其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与作用,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审美判断和创意思维,进而使学生确立完整的人格和建立民族的文化自信。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还需要不断推进,进一步提高美育师资、美育理念,丰富美育资源、美育方式,以美为媒,加强文化交流,将以美术教育为载体的美育理念的种子播撒在社会生活空间的各个角落,在民族文化的沃土中生根发芽,成长为全面艺术素养的美育之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