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敏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 云南昆明 650504)
摘要:海菜腔,是流行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地方传统音乐,其具有浓厚的民间习俗色彩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近年来,石屏县委和县政府对海菜腔的传承和保护采取了许多积极的措施,专家学者、艺术工作者对海菜腔的传承问题,已提出种种对策且短期内取得良好的效果,但在外来因素和内在因素的影响下,海菜腔的传承和发展还是存在瓶颈。文章主要对海菜腔的传承困境做出总结,同时作些创新思考,以期能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对策。
关键词:海菜腔 传承 困境 对策
异龙湖是当地各族人民的母亲湖。千百年来,异龙湖不仅哺育了一代代的石屏儿女,也孕育出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海菜腔就发源于此。海菜腔曲调激昂,优美动听,婉转悠扬,犹如异龙湖水,清澈明亮,声浪如波。[1]它的演唱形式以一人或二人领唱,众人帮腔,一般是男女双方对唱。一首完整的海菜腔曲调通常由拘腔、空腔、正七腔及白话腔等部分组成,结构复杂,篇幅宏大,是一种由多乐段组合,集独唱、对唱、领唱、齐唱、合唱等形式于一体的大型声乐套曲。[2]自2006年以来,石屏县政府和有关部门对海菜腔的保护与传承做了一系列工作,并取得很大的突破。然而,海菜腔在现代社会中仍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
一、海菜腔的来源
彝族是石屏县的世居民族之一,当地人称其为“花腰彝”。关于海菜腔的来源,石屏当地人对此有不同的解释。
第一种是借物咏怀:异龙湖又称石屏海,盛产草本植物海菜花。生活在湖畔的花腰彝时常在湖中撒网捕鱼,打捞海菜,渔夫们在船上纵酒放歌,人们就逐渐把所唱的曲调称为“海唱腔”。随着时间的流逝,为了歌颂海菜“根深蒂固”的美好精神,表达石屏人民对海菜的喜爱之情,这种原生态曲调的名称逐渐由“海唱腔”演变为“海菜腔”。第二种是误打误撞:在彝语中将渔民们在海子上唱歌称为“嘿计”,嘿意为“海”,计就是“唱曲”,由于早先生活在石屏的汉人不懂彝语,将嘿计一词误听为“海菜”,就这样误打误撞之下“海菜腔”的汉语名称流传开来。第三种是遗风流韵:石屏花腰彝传统婚姻制度严格遵循同宗不婚的原则,不允许同氏族男女结为夫妻,由此产生一种叫“吃火草烟”的习俗。不同村的青年男女们对唱歌曲,借助唱词来互表心意,表达倾慕之情。
二、海菜腔的传承困境
(一)教育者龄高且少
海菜腔的传统教学方式是言传身教。其结构复杂、唱词多变,仅靠书本学习太难,海菜腔的学习无法脱离曲子师傅的口耳相传。政府筹办传习所,邀请有名的曲子师傅担任教师,但能肩重任的海菜腔传承新秀很少。后宝云等著名的曲子师傅一直活跃在海菜腔的舞台上,但后宝云、施万恒和阿家文都已年过耄耋,他们不仅在传习所教学,也要参加各种展演,精力难免有限。纵观整个石屏县,能完整演唱一套海菜腔的不到30人,传承海菜腔出现断层的危险。
(二)教学过程不系统
石屏县内的各所中小学,都已把海菜腔纳入到学校教育中。但在升学压力下,学生和老师都很难把注意力转向民族文化的传承,学生没有时间系统的学习海菜腔。除此以外,曲子师傅的教学过程也不具备系统性。石屏有名的曲子师傅都是民间艺人,本身的学习过程就不系统。曲子师傅在教学过程中大多依据自己的经验来传授,教学过程随意单一。传习所的学员全凭兴趣去学习,即使缺席也没人管。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海菜腔的学习也是不系统的。
(三)海菜腔艺术陈旧
海菜腔具有独具一格的演唱形式,被称为民族中的美声唱法。传承人在演唱时的旋律大同小异,海菜腔的本体艺术创作空间太小。在流行歌曲盛行的今天,海菜腔很可能会被流行音乐所淹没,创新之路势在必行。李怀秀、李怀福的全新单曲《月光下的小船》更多的是出现在展演的舞台上,年轻一辈很少去关注。海菜腔的创新之路任重道远,它需要不断地发展,不断创新,海菜腔才能越走越远。
三、海菜腔的传承对策
(一)大力兴办传习所
石屏现有7所传习所,在海菜腔的传承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仍面临着数量不够、资金不足,监督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此,要增加传习所的质量和数量。
第一,加大资金的投入。为扩大海菜腔的传承范围,在石屏县内各个乡镇开办传习所,就能把各传承点连成线,从而发挥面的传播作用。同时也要提高海菜腔学习者的生活补助,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安心学习海菜腔。第二,完善监督机制。从政府到教育者再到被教育者,形成从上到下的监督机制,保证传习所真正发挥了作用。有关管理部门要加大监管力度,监督海菜腔教育者是否把传授海菜腔落到实处,曲子师傅要监督学习者是否按时到课等情况。
(二)提高文化自觉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社会中占主导地位,为此,提高文化自觉可以从不同层次的学生入手。学校和社会应给予他们更多机会去接触海菜腔,培养学生对本土音乐文化的认同,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老师发挥着主导作用,老师对海菜腔的态度十分重要。为加强学校老师对民族本土音乐文化认知的自觉,老师首先要认识和欣赏海菜腔,才能更好的教导学生,把积极的态度传递。学校应把传承作为己任,把有能力、有天赋的接班人集中培养,解决曲子师傅少且年龄大的问题,为培养优秀的传承人做准备。
(三)注重文化创新
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创新不离本土,不能一味的迎合市场,这样会失去传统音乐文化本身的魅力。因此,各方面的创新,应该是在不破坏它原本特色的基础上进行的。[3]如今海菜腔备受关注,但其具有代表性的歌曲却很少,很多海菜腔歌曲演唱难度大,这也是它传唱率低的原因。为此,降低演唱难度,编排朗朗上口的歌词可以更大程度的拓宽海菜腔的群众市场。政府部门和曲子师傅应进一步挖掘传统音乐的潜力,创作出创新和独具特色的民族音乐作品。
(四)打造特色小镇
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旅游开发,既可以利用传统音乐的价值,助力传统音乐传承效果,提高传统音乐影响力,又可以促进旅游经济增值,推动区域社会文化发展。在石屏打造特色小镇,把海菜腔、烟盒舞和乌铜走银制作技艺等石屏非遗一同集中,同时花腰刺绣、歌舞等特色也可以融入。同时再组织演员们定期展演,还可以教授游客们海菜腔和烟盒舞,让更多的游客参与互动,极大地丰富游客的旅游体验,让更多人关注到海菜腔。特色小镇不仅能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能传承当地的优秀文化,把海菜腔唱进更多人心中。
结语
海菜腔是十分具有特色的艺术结晶,也是彝族人民的情感表达方式。保护和传承海菜腔是顺应时代的要求,需要政府、群众、曲子师傅一起努力,共同做好社会传承、学校传承和家庭传承,一起解决传承海菜腔所面临的困境,让海菜腔走向世界舞台,被更多人所熟知。
参考文献
[1]李成龙.石屏县牛街镇海菜腔地域风格探究[C].云南艺术学院,2019.
[2]宋晋云.云南彝族地区民族音乐的地域特色[J].民族艺术研究,2010,23(04):72-74+111.
[3]祝治国.新时代背景下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戏剧之家,2022(03):79-8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