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政德教育干部学院
“循吏”一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中的《循吏列传》,司马迁说循吏是“本法循理之吏”,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解释说:“奉职循理,为政之先。恤人体国,良史述焉。”也就是指古代那些奉公守法、仁爱百姓而被史书记载的官吏。历代正史,从《史记》《汉书》直至《清史稿》,除《三国志》等五部史书没有循吏传外,其余正史均有设立,稍有不同的是《晋书》《宋书》等称为“良吏传”,《南齐书》称为“良政列传”,《辽史》称为“能吏列传”,良吏、良政、能吏与循吏都是一个意思。二十部正史共记载了五百四十八位循吏,这些循吏多为地方官员,他们劝课农桑、轻徭薄赋、赈灾救荒、兴办学校、安定百姓,是国家政策在地方的具体实施者,也是地方治理的理想典范,他们身上体现出的民本情怀、道德操守和责任担当,为后人树立了德政、勤政、廉政、善政的楷模。
民惟邦本,政得其民
民本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早在《尚书》中就有“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观点。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其核心就是贵民。历代循吏也多重视民生,注重富民、利民。明人鹿善继说:“吏何以循?使人安居乐业之外,无循也。”战国时期的叔孙敖,《史记》记载他“三月为楚相,施教导民,上下和合”,“秋冬则劝民山采,春夏以水,各得其所便,民皆乐其生”,被称为“循吏第一”。《后汉书》记载东汉时的杜诗,在任南阳太守时重视农业生产,“创作水排,铸为农器,力少功多,百姓便之”,大大提升了劳动效率,当时人们把他比作西汉时的召信臣,称为“前有召父、后有杜母”。东晋吴兴郡太守王蕴在当地遇到大饥荒时,不惧惩罚迅速打开粮仓赈济百姓,因此而活命的百姓有十分七八,百姓因此赞扬歌颂他。清代循吏曹瑾在任职福建海疆时,专力民事,“决冤狱、减科税、清积案、实仓廪”,为百姓称颂。后来他到任台湾后,“剔弊除蠹,顺民之欲,而次第施之”,使民耕有所获、生有所食,理政八年受到台湾人民的尊重和怀念,称赞其“功同禹王”。丁日昌了解到他的功绩后将他的事迹奏报朝廷,称他“爱民、民爱,可于斯而得其概矣。”
为政以德,正己修身
自西周以来,为政者重视“德治”,在进行国家治理中注重官员自身的道德修养。《尚书》记载:“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在《论语》中孔子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都是强调德的作用。司马迁在《天官书》中指出:“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其次修禳,正下无之。”将“修德”列为治国之首,官员要“为政以德”。历代循吏也是正德修身的表率。《汉书·循吏传》记载黄霸“为人明察内敏,又习文法,然温良有让,足知,善御众。”是说他为人善于观察、思维敏捷,又熟悉法律条文,待人温和谦让,善于团结众人。为官几年后以对内严明、对外宽和的作风赢得了下属和百姓的拥护,治理地方被称为天下第一。晋代的王蕴知人善任,性格和简平易,为官甚有德政,得到了百姓的喜爱和拥护。《隋书·循吏列传》记载公孙景茂为官注重正己修身,在任息州刺史时“法令清静,德化大行”,当时的隋文帝下诏称赞他“修身洁己,耆宿不亏,作牧化人,声绩显著。”明代的段坚,取号“容思”,取义于“九容”“九思”,用以砥砺自己修身力行,在南阳任职期间,他以身率下,崇文讲学、兴办书院、均平赋役,数年后全府大治,民风得到大的改观。
教化感民,敦化世风
古人认为教化百姓、匡正风气是为政的重要环节。孔子在谈到治理国家时阐述了“庶、富、教”的施政纲领,其中“教”就是推行教化,发展教育事业。孟子说的“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讲的也是教化。东汉应劭在《风俗通义》中说,“为政之要,辨风正俗,最其上也。”强调治国理政要把匡正世风民俗放在第一位。循吏作为地方官,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教化感民、敦化世风。西汉时期的文翁仁爱好教化,使得蜀地风俗大为改观,“至今巴蜀好文雅,文翁之化也”,史称“文翁化蜀”。《后汉书·循吏列传》记载了东汉时期多为善于教化的官员:桂阳太守卫飒一到任,就“修庠序之教,设婚姻之礼”,一年间,郡内风俗发生了很大变化。秦彭任山阳太守时,“崇好儒雅,敦明庠序。每春秋飨射,辄修升降揖让之仪,乃为人设四诫,以定六亲长幼之礼。”结果百姓都心怀仁爱,没人互相欺骗或侵犯。卓茂“劳心谆谆,视人如子,举善而教,口无恶言,吏人亲爱而不忍欺之。”孟尝“移风改政,去珠复还。”《清史稿》记载刘衡任博罗知县时,博罗民风强悍,经常发生民众自杀自残的事情,刘衡亲历各乡教导民众自爱生命,致使民风大有改善,消除了很多恶习。
勤政务实,清正廉洁
南宋吕本中在其所著《官箴》中开宗明义:“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意思是为官从政者务须清廉、谨慎、勤政。史书中关于循吏勤政清廉的记载尤多:《隋书·循吏列传》记载,循吏赵轨在齐州任别驾,“总理众务,职权甚重”,权力很大,但他不谋私利、勤于政务,“在州四年,考绩连最”。他离开齐州的时候,百姓为赵轨送来了一杯清水,说:“公清若水,请酌一杯水奉饯。”意思是说您清廉如水,特此献上一杯清水为您饯行。其清廉如此,可见一斑。《宋史·循吏传》记载的第一位循吏陈靖,他为官期间勤政务实,对于农事尤为熟悉,曾在地方任职期间所奏陈的各种表文谏章,编辑成《劝农奏议》三十卷流行于世,对后世影响很大,明代的史学家周瑛作《陈靖传》,盛赞他“其于农事可谓密矣”。又如《晋书·良吏传》载窦允“勤于为政,劝课农桑,平均调役,百姓赖之”,“以修身清白见称于河右”;《南史·循吏传》载孙谦“清廉谨慎,名声卓著,仁义德行,为人敬服”;《梁书•良吏传》载范述曾“励志清白,不受馈遗”;《清史稿•循吏列传》载任辰旦“清苦自励,敏于听断,数决疑狱,豪猾敛迹”等等,都为后世树立了勤廉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