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积极心理学关注从积极角度研究传统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关注人类的幸福健康与和谐发展。传统的心理健康课程更多关注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相关知识,较少注重面向全体大学生进行个人成长相关知识的教授,这不利于全体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向,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创新,关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重视大学生积极情绪的体验,能够有效提高课堂实效,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引言: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高校在设立心理中心面向大学生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的同时也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大学生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后备人才,其心理的发展以及心理健康的维护更是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多关注的心理疾病相关知识的教授以及普及,较少关注个体心理健康相关素质的培育,不利于大多数学生从课堂中获得能够让自己获得更多成长的知识。积极心理学的兴起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注重学生积极情绪的体验,培养学生健康完整的人格,无疑是当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创新建设,在教学目标、教授方法、课程内容、课程评价方面进行创新,有利于培育大学生积极品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养的提升。
一、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高校肩负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心理育人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学生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获得心理学知识,掌握心理学技巧。但是传统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更多偏向问题导向(修涛,2015),即关注的心理疾病相关知识的普及,这种问题导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尽管能够使更多的学生对心理疾病有所了解,掌握一定的心理疾病识别以及预防知识,但是不利于那些本身心理健康学生获得更多的心理学知识,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
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个体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塞利格曼(2000)将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三大支柱定为积极情感体验、积极人格、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指出心理学的角色和新的历史使命是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多研究显示将积极心理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融合具有显著的育人效果,如尹璐(2022)发现在职业教育中融入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对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有利于学生学习以及工作能力的能省,徐淦斌(2022)研究发现将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焦虑具有显著的改善作用,能够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傅艺娜、刘倩倩(2020)通过研究发现,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
孟维杰、马甜语(2010)认为积极的人格主要是指个体能够在生活中积极追求幸福、体验幸福,同时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能,塞利格曼用“解释风格”对人格进行描述,将人格分为“乐观型解释风格”和“悲观型解释风格”,“悲观型解释风格”的人更容易形成抑郁;社会组织系统主要包括三级即家庭、社区以及学校,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对于人格的形成、积极的体验形成作用重大(张志,2013)。根据这一系统理论可以知道,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不仅仅需要关注课堂上学生知识的获得,学习的体验,还需要重视课堂以外的社会组织系统对于个体发展所发挥的作用,也就是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需要同时考虑课堂上以及课堂外这两个重要的育人渠道。
二、积极心理学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融合的意义
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融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具有显著的育人意义,具体如下:
1.教学理念是关于教育方法的观念,在教育中具有灵魂性作用。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自身的发展,注重个体积极品质的形成。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加关注学生自身的成长,从积极的角度看待学生,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不仅能够对各种心理问题有预防作用,还能促进学生更好更健康的成长。
2.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关注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课堂知识并且在生活的实际中去应用课堂中学习的理念以及方法,真正做到学有所得。
3.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可以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提供一个新的思维方式,同时在课程设计上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进而根据学生的发展实际进行教学设计、教学评估,有利于及时发现课堂中存在的不完善之处,不断完善课程内容,为今后其他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提供一个崭新的思考视角。
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发展
(一)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程设计
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设计时,需要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注重培养学生乐观、友爱、心理韧性等积极心理品质,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在课程形式的设计上,关注学生的课堂体验,通过设计课堂团体辅导活动,丰富教学形式来丰富学生的课堂体验,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实现自主学习。
(二)注重课内课外学习,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对于大学生来说,课堂之外也是重要的学习“课堂”。为学生提供课堂之外的学习途径,结合课内课外学习,有利于提升课堂实效,达到以学促练,以练促学的目标。因此,在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设计时,可以考虑增加实践课堂,通过组织或者学生自己组织心理团体辅导、组织心理知识小竞赛等形式,实现课内课外结合,增强学习的实效。
四、结语
从积极心理学视域出发,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创新, 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完善课程设计,丰富课程内容,创新课程形式,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能够激发学生学习主体作用,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修涛. (2015).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研究.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31(19), 2.
尹璐.(2022).积极心理学教育在现代大学生就业指导中自信心提升及人格完善的应用. 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06),164-167.
徐淦斌. (2022). 基于积极心理学的公体教学改革对公安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自信心中介作用. 当代体育科技, 12(14), 5.
傅艺娜 & 刘倩倩.(2020).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探索. 现代教学(18),45-47.
孟维杰, & 马甜语.(2010). 积极心理学思潮兴起:心理学研究视域转换与当代价值. 哲学动态(11), 6.
张志.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校院两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长沙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