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虞鹤琴幼儿园,浙江 绍兴 312300
一、活动来由
追着秋天的步伐,我们感受着丰收的喜悦。放眼望去,黄澄澄的柿子犹如一盏盏闪耀的灯笼垂挂枝头;一个个硕大的番薯在泥土里跃跃而出;片片黄叶在风中摇曳……当然还有我们根根直立的甘蔗散发着香甜的气息。生长了几个月的甘蔗终于进入收获的最佳期了,收获之前,看看哪根甘蔗最高?哪根甘蔗最粗?再讨论甘蔗的收获方法:砍、挖、拔?到底哪一种好呢?吃不完的甘蔗怎么藏呢?带着问题,一起来秋收冬藏吧!
二、活动框架与目标
(一)活动框架
(二)活动目标
1.在种植、培育、收获的过程中了解甘蔗生长变化的过程。
2.大胆运用语言、图画、符号等方式表达自己的发现,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甘蔗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三、活动推进
第一阶段:收获甘蔗
1.回顾经验,初次尝试
第一次收获我们浅尝了小部分甘蔗,在这收获的过程中也有些小挫折:拔甘蔗,甘蔗长得太坚固,根本拔不动,叫来几个小伙伴一起拔,甘蔗也纹丝不动;挖甘蔗,有的甘蔗根比较浅,一下子就能挖出来,可以有的比较深,不好挖。无意间,几个孩子一起摇一摇,再拔一拔,哇,居然拔出来了……因此念念不忘。
2.吸取经验,二次尝试
“快看!我们种的甘蔗还有呢!”“对呀,我们上次都没有全部收获!”“那我们什么时候把剩下甘蔗都收获了!”“对!有了上次的经验,我还想到了更好的办法呢。”看到孩子们又迫不及待地想动手了,于是我们讨论:收割甘蔗需要准备什么工具呢?
镰刀:我和希希上次用镰刀割甘蔗了,可是甘蔗太硬了,我们没有成功。
锄头:我们可以像农场爷爷一样,用锄头把甘蔗的根挖起来。
手套:可以保护我们的手,不让手被刺扎伤。
耙子:我上次用耙子把甘蔗弄断啦!这次一定也可以!
铲子:铲子也很厉害的!我这次也可以用铲子收获甘蔗!
剪刀:那些工具都太重了,我可以用剪刀拔根一根根剪断。
结合第一次的实践经验和孩子们的自我反思,大家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整装待发。
来到甘蔗地,纷纷用工具忙活起来,可是过了好久也没收获几根甘蔗,扛着不到十根的甘蔗孩子们都抱怨,一个人既要挖土又要拔甘蔗这样太费劲了。要不我们再进行分工吧,有人挖土有人拔甘蔗就不用跑来跑去了,这个建议得到了很多孩子的认同。这一次大家想到更多的是怎么来合作完成,这恰恰促进了他们的发展与成长。
3.提升经验,再次尝试
Diki:甘蔗太长了,要让它躺下来就先要用耙子把甘蔗的根挖起来,硬掰的话甘蔗的中间就会被掰断。
童童和点点:要不要我们用锄头帮你呀?锄头是锋利的哦。
Diki:谢谢你们!不过甘蔗的根很深。你们挖的时候要小心,不要受伤!
童童:真的有点难割诶,甘蔗的根太深了,而且还很长,我只割断了一根,还有很呢!
Diki:没事,让我再来试试!
点点:那我来帮你们拔甘蔗吧!
Diki:你们在后面一起用力拔,我来把根砍断!
点点:我们力气还不够大!汤圆、大屿快来帮我们呀!
一起:哎哟哎哟,拔甘蔗,哎哟哎哟,拔甘蔗~
Diki:哇!我们成功啦!人多力气就是大呀!谢谢你们!
这样的对话听出了孩子们彼此间的信任,这样合作的画面看出了孩子们深知同伴间相互配合的重要性和效率。
在亲身操作中发现问题,在解决问题中思考答案,在验证答案中反思效果,在探究效果中提升自我。在合作、探究、体验中,孩子们感受到了农耕活动的有趣与快乐,用自己的智慧收获了甜甜的甘蔗。
第二阶段:储藏甘蔗
(一)甘蔗储藏的方法
甘蔗收获了,我们进行了筛选,把一些破损的甘蔗筛选出来,扔掉太可惜了,大家都舍不得。经过处理,孩子们把这部分甘蔗带回了家与家人一起分享,班级群上还收到了一波好评呢!那剩下的甘蔗怎么办?我们进行了分组讨论:第一组小朋友说可以把甘蔗放进土里,让它重新生长;第二组说可以放进树洞里或者放在教室藏着;第三组建议放到冰箱里,冷藏起来,家里都会把吃不完的东西放冰箱的,立马就有孩子反驳道可是我们有好多甘蔗,幼儿园有这么大的冰箱吗?而且冰箱里也不能放很久的,也是会长细菌的;第四组说放进箱子里,打包起来......方法真是五花八门。
于是我们去请教了农场爷爷,他说:甘蔗一般是要挖土坑,把甘蔗放进去,这样甘蔗不会被风干,要吃了还能把甘蔗抽出来。要是明年你们想种甘蔗,还能继续种。孩子们都觉得这个方法好神奇,储藏和品尝两不误。
经过查找,原来这种方法叫沟藏法(利用蔗田地沟,将甘蔗放入地沟中,甘蔗四周填湿土,上面再盖土,储藏期需防止甘蔗堆内积水),除此之外,还有地面储藏法(耙松表土,浇湿地表,将甘蔗堆放成2米左右高的堆,上面铺盖鲜蔗叶,蔗叶上再加一层泥土。此法可储藏约一个月)和窖藏法(选择不积水处,挖深3O~60厘米。窖底部、四周及上部都垫鲜蔗叶,保持窖内湿润。窖藏法可保藏数月甚至越冬。)
(二)挖土藏蔗
1.沟藏法
收获甘蔗后,甘蔗地就变成了两块空地,我们一致决定将甘蔗藏在甘蔗地。
分析了三种储藏方法:
储藏法 | 优点 | 缺点 |
地面储藏法 | 不需要挖坑,方法简单。 | 储藏时间较短,只能储藏一个月。 |
沟藏法 | 不需要挖坑,方法简单;储藏时间比地面储藏法长。 | 要时刻防止甘蔗堆内积水。 |
窖藏法 | 储藏时间较长 | 需要测量、挖窖,方法相对复杂。 |
由于地面储藏法的储存时间较短,我们直接将其排除了。
看到甘蔗地突起的两垅地中间的沟渠是凹陷的,而且很长适合放甘蔗,于是我们选择了用沟藏法储藏。我们将甘蔗一根根整齐地横放在渠中,按照方法蔗堆四周填湿土,上面再盖土。正当我们完工的第二天就下起了大雨,还一连下了好几天,这可愁坏了我们。我们冒雨前往甘蔗地查看,积了很多水。雨停后,我们把泡在水中的甘蔗拿出来一看,有些甘蔗的裂缝处发霉变红了。于是我们想要转移甘蔗,换一种储存方法,改用窖藏法。
2.窖藏法
太阳公公也出来协助我们,拿好工具,我们开始挖窖。窖藏法要注意什么呢?我们进行了梳理:
①选址
我们结合第一次的经验,大家觉得不能选在经常积水的地方,而是把选在了地势较高的一端。那这块田哪里地势比较高不积水呢?首先排除了靠近小厨房的端,大家觉得这里一下雨就有很多水,每次都要穿雨靴才能走下去。但是对面不会有积水。为了验证这一说法,我们利用工具——水平仪进行测量。水平仪中间的小气泡偏向小厨房一端,也就验证了我们之前的预测。最终将地址选在地势高的一端。
②挖窖
挖窖是个大工程,窖的长度、宽度、深度都是值得我们探讨的。因为甘蔗是长条形的所以我们需要挖的长度要比甘蔗长,于是一小组孩子就去测量、比较甘蔗,选出最长的甘蔗。因为甘蔗的数量不是很多,我们平铺甘蔗,量出了1.5米的宽度,至于深度建议我们是3O~60厘米,我们觉得太浅怕像上次那样,太深有点费时间,就选用了50的深度。为了提高效率,我们还请了门卫师傅来帮忙挖窖。
③藏甘蔗
这个地窖就像甘蔗的家,除了防水还要注意什么呢?
保暖:因为冬天很冷,如果不给甘蔗保暖可能会冰住。
保湿:如果地窖里太干,甘蔗就会变干。
防虫:地底下有很多小虫子,要用布把甘蔗包起来。
于是我们找来了防水的材料有木板、雨伞布,保温的材料有稻草、旧衣服。先在窖底放入稻草、甘蔗叶;然后把甘蔗放在上面;再铺上旧衣服放入稻草;盖上湿泥土;最后用木板封口,雨伞布则盖在木板上,周围用重物压住。就这样一层一层窖藏法完成了,孩子们说这种方法就像叠汉堡包,我们叫它汉堡包储藏法吧!
甘蔗藏好了,我们邀请了农场爷爷看看还有没有需要改良的地方,爷爷看了说:“对了,藏甘蔗就要这样,可不能向上次那样咯!有了爷爷的肯定我们信心满满。
两周后,我们翻开层层防护,首先可喜的是没有积水,抽出一根甘蔗来检验窖藏法是否可行,甘蔗吃起来依旧很甘甜。当然我们还会一直关注甘蔗的变化。
3.实验小插曲
在窖藏的同时我们也针对孩子们的想法进行了甘蔗储藏大实验:
处理方法 | 储藏地点 | 实验结果 | 保鲜时间 |
整根不削皮 | 放教室 | 甘蔗变干了,甘蔗皮和甘蔗叶都皱了 | 5天左右 |
不削皮切成小节 | 放冰箱 | 甘蔗两端长出了红斑,已经变质 | 4天左右 |
整根不削皮 | 窖藏 | 两周后观察,依旧新鲜 | 持续观察中...... |
实验的结果再次肯定了我们的选择。我们更希望窖藏法的甘蔗能够顺利越冬,直到春暖花开之际,能够开始新一轮的春耕。
三、反思与分析
在这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指南》理念,践行陈鹤琴先生活教育“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的思想,和孩子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系列问题链中,不断假设、推理、验证,深度学习贯穿了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一)幼儿经验的提升
1.初步感知农耕文化的基本脉络
未觉三秋尽,时序已初冬。冬始至,万物冬藏,正是探索和发现“秋收冬藏”奥秘的好时机。孩子们利用甘蔗的秋收冬藏知道“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是农耕文化的基本脉络。
2.用劳动感知秋收冬藏
秋收冬藏可以在绘本中领略,在照片中鉴赏,在视频中观看,但是孩子们探索季节之美、感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却是人生中最宝贵的经验。收获甘蔗时的艰辛,储藏甘蔗时的智慧,孩子们通过亲身体验、实践操作等一系列活动,直观地感受到了劳动才是对自然的尊重和生活的热爱。在具有获得感的劳动体验中潜移默化的学会珍惜粮食,懂得尊重和热爱大自然。
(二)教师发展---与幼儿共同成长
教师作为幼儿种植活动的合作伙伴,在活动中不断更新着儿童观、课程观和教育观,感受如下:
1.与孩子共成长。甘蔗怎么收?收了之后怎么存?这些通识知识我们老师可能会知道得很少,那怎么推进主题呢?我们老师要用学习的态度,亲历每次活动,边做边学,和幼儿一起成长,积累科学知识,丰富素养,用研究的态度助推幼儿活动。
2.课程生发应向儿童问计。
儿童是有能力的学习者。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和支持儿童的生长。在甘蔗系列活动中教师相信儿童的能力,尊重儿童的思想,理解儿童的做法,倾听儿童的声音,鼓励并追随儿童用自己的方式解决问题,从而促进了“以幼儿为本”的课程和经验的生发。
至此,甘蔗系列活动告一段落。陈鹤琴老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是一本活教材。我们将遵循这样的活教育思想,引领幼儿走进自然,爱探究、爱劳动、知道种植食物是来之不易的。整个活动下来,孩子们是主导者、也是活动的参与者。种植不仅仅是种活一种植物,而是在种植过程中一种责任心、坚持性的培养以及专注做事的习惯。当然从中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也是很重要的。
虞教授也提出的“全收获”种植理念中“全”是指多层次、多方面、多主体的发展,意味着种植能给幼儿带来多样化的活动、多方面的经验,还能促进教师、家长等成人的专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