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开州区汉丰第四小学 405400
“再创造”作为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的再次创造,数学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给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空间,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中理解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技能,学会数学思维和方法,在再创造中提升数学学习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一、利用冲突激起“再创造”
认知冲突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利用学生的认知进行教学,能在学习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平衡,将学生引入一种与新问题有关的探究过程中,促进学生“再创造”学习。教师要合理地设疑立障,制造认知冲突,促进学生再创造的顺利达成。比如教学“三角形之内角和”时,可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工具测量三角形的内角,并将测量得到的三个角进行求和运算。当部分小组得到的结果与书中所述的“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不符时,便会形成认知冲突时:是测量有误,还是三角形的内角和(180°)是四舍五入的结果?对学生有可能存在的疑问,教师可提问:“验证三角形内角和的方法除测量外,还有其他方法吗?”学生会想到运用折叠的方式将三个角紧靠在一起,或撕下三个角将其拼在一起,从而更加直观地认识到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是180°。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发他们在自主解决冲突的创造性学习中获得自我提升。
二、通过实践达成“再创造”
“动手做”是小学数学极好的“再创造”学习方式,能将学生的思维与操作结合起来。小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再创造”提供敢想、敢说、敢做的时空,让学生乐于参与数学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交流、合作中,获取更加全面的数学认知,激活思维,延展思考问题的视角。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在学生初步感受转化策略后,为了让学生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可让学生通过剪刀和平行四边形卡片动手操作,想办法将平行四邊形转化为长方形。学生将平行四边形或分为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直角梯形,或分为两个直角梯形,再通过“剪、移、拼”的方法就能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然后利用长方形面积计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实践操作还原转化过程,学生在头脑中建立了深刻表象,强化了空间观念,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奠定了基石。
三、引导反思深化“再创造”
数学知识的建构离不了思维,“再创造”学习不是机械模拟,而是一种创造性思维,一种反省抽象。数学“再创造”学习,离不开反思,离不开反省性抽象。教学《三角形三边关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有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有的三根小棒却不能围成三角形?怎样的三根小棒能围成三角形?探究三根小棒能否围成三角形可以分几种情况来展开深度研究?学生通过反思,围绕不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的情况,展开深度探究。在这个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围绕重点、关键点进行反思:为什么当两根小棒的和等于第三根小棒长度时,三根小棒不能围成三角形?学生通过比较、辨析,认识到当两根小棒的长度和等于第三根小棒时,两根小棒不能“拱”起来,两根小棒的长度和与第三根小棒重叠。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辨,经过严密的推理,总结出三角形三边关系,获得积极的、愉悦的感受、体验。
“再创造”数学活动关注学生数学潜质的发掘,关注学生数学学力的提升,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生成。在“再创造”数学活动中,教师要尽量为学生创设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思考,让学生成为数学探索之路上的发现者、探索者和创造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