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教融合”政策视角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03-06
/ 2

基于“体教融合”政策视角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研究

史春景

吉林建筑大学  吉林  长春  130118

摘要:2020年颁布《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标志着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从传统的“三级训练网”模式、“体教结合”模式进入到“体教融合”模式。该模式成为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促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健康全面发展,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然而,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综合素质较低、出路不畅、队伍日渐萎缩等一系列问题对体教融合的推进提出了严峻挑战。基于此,就体教融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展开研究,以期为我国各组织践行体教融合培养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提供可行性参考。

关键词:体教融合  竞技体育  后备人才

前言

2020年9月21日,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这是继 2015年《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后,中央深化改革委员会再次聚焦于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上来,意义重大。《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体育、教育部门推进国家队、省队建设改革与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相衔接,在高水平运动队训练、竞赛、保障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将其纳入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序列”。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长期存在两种体制、两套班子、两种思路,同时存在竞技体育人才出路狭窄,学训矛盾难以纾解的现实压力。国家层面的政策推动促使体教融合在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实践中逐步取得成效,本文试图通过借鉴深化体教融合的政策要领,探讨当前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实问题,并通过解读域外经验,为我国如何深化体教融合,创新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提供思路。

一、传统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弊端

我国竞技体育以“金牌战略”、“奥运战略”、“全运战略”为价值引领,攀登体育运动技术高峰,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一度成为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反映在竞技体育人才过程中出现了价值偏离:一是为“争金夺银”而急功近利、弄虚作假、罔顾健康;二是为提高技术水平而挤占文化知识的学习时间,导致文化学习边缘化,使一些运动员没能完全享受公平受教育的权利;三是过度强调体育为国家争光的政治性,强化运动员的“工具”价值,忽视了“人本”价值等等,这些都对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健康成长造成负面影响,偏离了体教结合的初衷,也影响了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承担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普通高校,在运动训练方面存在体育场馆设施不全、高水平教练员缺乏,科研保障能力低下,经费投人较少等问题,事实上难以保障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训练需求;在文化学习方面,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进度、教学方式刚性,难以适应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学习需求。这种资源供给不足和配置错位的结果导致竞技体育人才在运动技术水平上,难以达到高水平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要求,能为国家效力参加国际大赛的人才寥寥无几;在学科专业上,一些优秀运动员尽管拥有文凭和学历,但因只是达到学校对学生要求的最基本标准,在择业上不具备竞争优势。

二、新时期“体教融合”诠释

体教融合并非是体育与教育的简单融合,而是理念、目标、资源、措施等诸多要素的融合。它是以青少年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价值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以资源整合为手段,以完善措施为保障的育人模式或过程,具有全面性、整体性、协调性、特色性与战略性等特质。所谓全面性,即体教融合是一种以“健康第一”为价值统领的全人教育,其目标在于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所谓整体性,即体育与教育是一个有机整体,通过建构从幼儿、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到成人、老年人的整体性的体教融合体系,实现体教融合“全生命周期覆盖”。“体教融合”其主要思想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体教融合”以“体教结合”为基础转变而来,不同层面有不同的含义,宏观层面上来讲,体育系统要与教育系统紧密联系在一起,渗透融合,竞技体育离不开教育本身,竞技体育要首先融入教育的体系中。微观层面上来讲,要培养高水平体育人才,要求全面发展,赋予运动员在接受高水平训练的同时,要保证接受到教育机会的权利。

三、“体教融合”政策下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策略

(一)、协调联动培养机制

体教融合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须形成政府、学校、社会多方参与、多主体协作的新利益格局。因此体教融合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要构建起体育、教育系统及社会组织的多元培养体系,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培养的命运共同体,从而进行一体化推进、一体化设计。一建设资源共享平台。积极促进体育、教育及社会组织等多方资源的合理流动,促进资源共享,提高后备人才培养效率。首先,促进各组织内部资源合理流动,明确组织内部资源数量情况基础上,合理安排内部资源使用,实现内部资源共享;其次,促进多方资源协调流动,各组织资源在满足自身使用之外,最大限度地为其他组织使用提供便利,实现内外资源共享; 最后,促进多方优势资源整合流动,优势互补,深化优势资源服务动力,实现优势资源共享。二构建多元多级竞赛体系。打造新时代体教融合背景下全新的竞赛体系,是资源融合的核心。可以从完善“校内--校际”为一体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一条龙竞赛体系; 县、市、省、国家四级竞赛制度及体校、学校、社会俱乐部队伍在内的联赛体系三个方向共同发力。

(二)、强化“体教融合”保障机制

作为一项制度设计与安排,体教融合能否转化为治理效能,转化为青少年健康水平的整体提升,关键在于这一制度的执行和落实。习近平反复强调,制定制度关键在于务实管用,但好的制度如果执行不力、落实不好,制度就会形成虚设。具体到体教融合,目前既存在制度设计不够完善的问题,也存在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成立以来体教融合的历史变迁逻辑,应坚持以“以人民为中心”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导向,一方面,根据党和国家总体战略规划、国家宏观政策导向、整个社会价值取向,完善体教融合制度体系,增强其与宏观结构环境的耦合程度。另一方面,调整和优化政策内容体系,在发展理念上,强化系统思维、协调发展、开放融合、全面育人等价值理念,引导各利益相关者主体共商、共建、共治、共享,形成多元主体协同共治新格局;在行动路径上,聚焦体教融合的关键环节与突出矛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如针对学校体育师资力量薄弱、场地不足等问题,可通过强化师资培训、激活社会资本予以缓解;在均衡配置上,根据政策框架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量化政策目标,增强政策的可操作性与实施效果,并根据体教融合的动态变化、各参与主体的实际需求,不断进行调整和优化;在政策灵活性上,可采取柔性方式,鼓励相关主体跨部门合作、跨组织交流,整合各方资源、培育合作意识、开展集体行动,提升体教融合效能。

结束语

深化体教融合,破除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痛点和堵点,不仅需要通过理论扎实推进,也需要从实践层面深入反思。《关于深化体教融合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的颁布从理论层面确定了协同路径是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但在实践层面还面临着体育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体育与教育管理部门协同度不够、社会力量参与协同治理门槛高、部门平级协同督导缺少约束力等堵点。

参考文献

[1] 刘仁盛.我国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7,53( 4) : 42 - 47.

[2] 杨桦,刘志国.体教融合:中国特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转化与创新[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1,47(03): 1 - 8.

[3] 杨国庆.论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内涵理念与实施路径[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20,35(6):621-625.

[4] 李燕,骆秉全. 新时代体教融合的动力、困境和实施路径研究[J]. 体育科学,2022,42(02):30-38.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规划课题《“体教融合”背景下吉林省高水平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GH21101)阶段性成果。